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强调识字和写字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目的在于纠正小学高学段教师淡化甚至忽视识字、写字教学的不良倾向。如何有效地识记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学好汉语,对于低学段学生和高学段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文章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认知心理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汉字“六书”理论等,总结并分析了五点汉字难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记忆汉字的四点教学建议,以供借鉴和交流。
关键词:“组块”理论;认知心理学;汉字记忆;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59-02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组块”理论
在心理学中,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一些要记忆的信息加以分类或分解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小的整体,并将其称为组块,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我们在处理信息时,利用组块理论,可以显著地提高记忆效果。我们可以将“组块”记忆的理论应用于汉字的记忆中,以改进学生记忆汉字的方法,提高学生记忆汉字的效率。
(二)汉字构形理论
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通过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归纳出六种造字方法,被后人称为“汉字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和转注。汉字“六书”是汉字构形学的核心。教师根据汉字造字的特点解析汉字,可以将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提升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在解析汉字结构的同时,也将汉字文化内涵和发展变化的历史潜移默化地输送给了学生。
二、汉字难学的原因分析
(一)汉字的发展变迁历史久远,数量巨大
文字和语言一样,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汉字的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阶段,总体而言,汉字的数量是不断增多的。
迄今发现最早的汉字形体是殷商晚期的甲骨文,这是比较成熟的汉字形态,距今大约三千三百多年。孙海波先生所编录的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编》中,共收录了4672个甲骨文。由东汉许慎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共收录了9353个汉字。到了宋朝,官方修订的韵书《大宋重修广韵》一书共收录了26000多个汉字。清代由康熙皇帝下令编修的《康熙字典》收录的汉字达到了47035个。1986年,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录单字56000个左右。时至今日,汉字仍然在不断丰富,根据不完全统计,汉字将近十万个。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历史变迁,数量如此庞大的汉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掌握起来都是十分不易的。
(二)汉字笔画繁多而复杂,且构形繁难
笔画是汉字构成的最小的单位,汉字的笔画多而且复杂,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分别为“点、横、竖、撇、捺、提、折、钩”。《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类基本笔画:横类、竖类、撇类、点类、折類。每个汉字都是通过笔画之间的横竖纵横、撇捺交错,相互搭配而构成的。简单的汉字少则有一笔,一笔的汉字有“一”“乙”等。复杂的汉字笔画数多达数十,例如“爨”(30笔画)、“赣”(21笔画)等。
(三)形体相近的字多,容易产生辨别困难
汉字不仅数量庞大,构形复杂,还存在字形特别相似,但又各自独立的汉字。例如,“戊—戌—戍”,“未—末”,“人—入”,“己—已—巳”,“匆—勿”,“余—佘”,“洗—冼”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很多汉字形体相近,而意义却不同,学生有时辨别起来较为困难。
(四)同音字(词)、多音字特别多
汉字属于音节文字,即一个文字就是一个音节(儿化除外)。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合而成的。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声母有21个,加上“零声母”才22个,韵母有39个,那么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最多只能构成858个音节,再把这858个音节分为四个声调,最多有3432个音节。实际上,很多声母和韵母是不能拼合的,这样一来,汉语中实际上只有1000多个音节。在上文我们提到,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的汉字有将近十万个,要让1000多个音节承担将近十万个汉字的读音,势必会造成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同音词。以拼音“yì”为例,在查阅汉字字典就会发现读音为“yì”的汉字多达97个。
除了同音字词数量多,汉字还存在一字多音的现象,我们称这样的汉字为“多音字”,有的汉字少则两个读音,多则五个读音,并且这种“一字多音”的情况十分普遍。这就造成了汉字在语音上的多变。
数量庞大的同音字和多音字,在读音上造成了汉字读音的交叉和多变,语音的影响会导致学生对汉字意义和形态的掌握出现偏差,这也是造成汉字难以学习的原因之一。
(五)汉字往往有多个义项,普遍存在一字多义的现象
汉字除了在形态和读音上有多变、相似和交叉,在字义上还存在一字多义和意义相互交叉相近的情况,这也是造成汉字难以被记忆的原因之一。以“熟”字为例,在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时发现:“熟”一字的基本字义有6项之多。事实证明,义项越多的字词越不容易被掌握,义项越复杂的字词越不容易被识记。
三、对汉字进行有效记忆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帮助学生掌握重点义项,重点学好汉语常用字
虽然汉字总量十分庞大,有十万个左右,但是,大多数汉字已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淘汰了,成了不常用字和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极少出现,如“?”和“豯”,然而,据统计,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常用字数量很有限,有3000~3500个,但使用的覆盖率却能达到90%以上。这就告诉我们,识字时要有的放矢,重点掌握好汉语常用字,对于义项多的汉字,我们要重点掌握其常用义项。对于生僻字,我们稍做了解即可,不必要求学生做过多的记忆。
(二)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汉字构形理论,巧妙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倾向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于抽象或者枯燥的事情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此,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激活他们对事物的初始认知,再利用汉字构形理论分析汉字,帮助他们在脑海里对实物、图片、甲骨文符号与现行的汉字建立联系。 以“集”字为例,汉语字典中“集”的基本释义为“集合、聚集”。根据汉字构形学说,这个字是由“隹”和“木”构成的会意字,“隹”表示鸟类,和“木”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它的本义,《说文解字》释义为“群鸟栖止于树上③”,我们在向学生讲解时,可以将“集”字的原始形态在黑板上摹画出来,将“隹”字和“木”字的金文“ ”“ ”进行组合,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这样一来,在讲解汉字的时候,我们将汉字形象化特征与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相结合起来,既能使复杂的汉字符号直观易懂,又可以以趣味的图片和有趣的讲解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识字活动中来。
(三)对汉字“组块”处理有利于记忆,我们要善于“组块”
有研究表明,汉字的最小组块不是笔画而是部件。汉字以笔画构成,构成的形式十分复杂,如果将笔画作为识记汉字的记忆单位,是十分不利于记忆的,这就要求教师擅长“组块”,并教导学生对汉字进行“组块”化处理,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我们以“赢”字为例,从结构上来看,“赢”字十分复杂,笔画达到了17笔,由 点、横、竖、撇、弯钩等不同的笔画纵横交错,组合而成。如果记憶的时候,我们以笔画为基本单位,那么记忆的组块将达到17个单位,超过了7+2个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再加上如此繁杂的组合方式,记忆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如若将“赢”字以部件为组块来记忆,分为“亡”“口”“月”“贝”“凡”这5个部件,这样便成了5个组块,符合记忆规律,记忆的难度会大大降低,记忆效果也会显著很多。
将汉字组块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对汉字的处理效率,另一方面,经过重新编码,每个组块就包含了更多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能力。
(四)明确汉字部件的读音与意义,更有利于记忆汉字
第一,有明确的读音的部件,更利于整字的记忆。心理学认为,语言要素的记忆效果与其构成因素能否发音有关,构成的要素能发音则记忆成功率高。对汉字进行拆分记忆,如果拆分出的部件有明确的读音并且如果部件的读音是简单的单音节的话,则更利于记忆。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就是通过对英语字母的拼读组合来进行拼写记忆的,汉字非拼音文字,单从汉字的构造入手,无法直接得出汉字的读音。
第二,有明确意义的部件,更利于整字的记忆。心理学认为,语言要素的记忆效果与其构成因素的意义是否明确有关,构成元素的含义越明确,记忆的效果就会越好,记忆的成功率越高。从部件的功能来看, 义符作为语义线索有利于汉字的识别。
作为汉字的组成部分,汉字的部件也是有读音和意义的,然而在“字本位”的传统认识之下,多数部件已不单独使用。事实上,一个字或词被编码的维度越多,在人脑中留下的记忆痕迹就越多,越容易被大脑唤醒,更有利于学生对汉字进行记忆。据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多认部件,如攵、爫、疒、隹、冖、宀等常见的部件。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明确这些部件的读音和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同时,学生还能通过识记这个部件,举一反三,对其他带有“ (攵)”部件的汉字有初步的认知,有利于他们加深对汉字的历史、文化的理解。
教师应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汉字构形理论,了解汉字的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字学素养,书写规范的汉字,并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兴趣盎然地学习汉字。对于低学段小学生,教师应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坚持先认后读的教学原则,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其练好识字的基本功;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直接经验,讲解汉字的历史,分析汉字的构形,加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提升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诸定国.构建儿童经验的识字教学[J].江苏教育,2020(17):34-37.
[2]张积家,王惠萍,红 萌,等.笔画复杂性和重复性对笔画和汉字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5):449-453.
[3]徐鸣灿.关于“汉字难学”及其教学策略的理性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2-64.
作者简介:朱崇鲁(1993— ),男,江苏兴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