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尚斌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即教师除了传授本课程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更重要的是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如何在自身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课程,在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具有较大优势,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将全面育人的现代课程观根植于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从启智、育德、达美等几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育人;实践策略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课程便是这样一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课程,它具有时代性、实践性、趣味性且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全面培养学生具有天然优势。对此,笔者在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发挥学科的启智优势,通过挖掘课程德育因子、开拓多元德育渠道发挥课程的育德功能,通过设置美育主题、创设美感课堂激活学科的美育潜能,从而立体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接班人。
一、发挥学科启智优势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的基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还着力于学生信息意识、科学精神、计算思维等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启智优势,从科学精神、思维能力等方面,引导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
(一)培养科学精神
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与技术性都较强的课程,其开发与应用都关联了较多的科学问题,对于学习者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钻研,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继而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其一,教师可借助于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强特征,设置自主观察与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例如,笔者在教学《文本框的使用》一课时,先细致地演示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模仿具体步骤,再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分析与探究,尝试将观察结果应用到自主实践中,初步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学会插入与移动文本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有效培养其科学精神。
其二,教师可借助于信息技术课程创作性强特征,设置自主创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图片的插入》一课时,笔者先是设置了提问环节以导入本堂课学习内容,在问题探求中引发学生就图片设置的思考,为自主创作奠定思想基础。接着,笔者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创作,结合自身对于图片排版的理解力与应用度,灵活使用工具,动手制作多个图文并茂的电脑作品。在自主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自由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还在自主思考與创新中,发展了信息化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科学创造精神。
(二)启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及辩证能力等自主思考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发散式思维与立体式思维。
其一,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笔者在导入新课内容时,会设置相关的的问题与导言,促使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设,寻求更多的解题方案,并展开集中讨论。例如,在教学《修饰文章》一课时,笔者提出“如何让文字变得更漂亮”这一趣味性问题,学生纷纷发挥想象力,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相关内容,提出了多个不同的见解与方案。学生在自主想象的过程中,其发散式思维得到了有效激发与培养。
其二,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立体式思维。立体式思维强调思维的全面性,即考虑多种解决方案的生成。对此,笔者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内容,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一课时,笔者设问“信息技术怎样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围绕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思考,并结合生活经验及各学科知识,给出了全面化的解决方案,其立体式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二、发挥课程育德功能
众所周知,教学与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两者齐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也承担着德育的重任。因此,教师可尝试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子,开拓多元德育渠道,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育德功能。
(一)挖掘课程德育因子
信息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及情感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学生上机操作及团队协作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其一,教师可尝试在学生上机操作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上机操作中,笔者会以身作则,带头整理好桌面文件,做好分类及存放工作。在教学结束后,笔者会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关闭电脑,并摆放好座椅、鼠标、键盘等物件,为其他同学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养成严格要求自己、注重细节的行为习惯,还培养了尊重他人、服务他人的道德意识。
其二,教师可尝试在学生团队协作中,渗透德育教育。良好的团队协作有益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及情感发展。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创设了团队合作的契机,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与交流问题解决方案。例如,在《智慧的交通》一课学习中,学生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及互动协作中,不仅实现了思想的碰撞,获得更多有关于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团队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激发,更加珍惜与认可团队合作的力量,有力发展了团队协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情感态度。
(二)开拓多元德育渠道
信息技术课程与德育教学有效渗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集中展现在学科竞赛、社团活动中。对此,笔者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至课外系列活动中,挖掘课外系列活动中的信息化育人元素,以此充分拓宽德育渠道,全面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