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文慧,郝征红,陈宇航,于 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根据发展目标至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1、2]。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一流的创新成果与一流的创新人才密切相关[3]。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变,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4]。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全面纳入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也日趋完善,但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还需通过第二课堂主导的创新实践活动进行训练、内化[5、6]。创新活动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创新实践形式,了解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创新活动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实践、创新教育的指引。此外,改革完善创新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建设结合学科专业背景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学生参与创新的自信心往往也来源于专业自信。因此,只有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与障碍,才能有效定制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目前国内学者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创新活动参与情况调研较少,本次通过实地调查及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一系列调查,以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讨创新教育、创新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本调查以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154人、食品质量与安全170人,比例为1:1.1;男生133人,女生191人,比例为1:1.4;大三学生129人,大二学生195人,比例为1:1.5。
采用实地调查法了解了我校及具有食品专业的省内高校第二课堂的设置及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围绕调研主题设计了调研问卷,问卷主要围绕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内容涉及创新活动参与度、参与目的、阻碍因素、困难、自我评价、创新环境满意度等方面,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向随机抽取的食品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1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问卷有效率为94.74%。
采用Excel 2016软件录入、统计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整理后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1.1 创新活动参与度
食品专业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比例偏低,在被调查者中仅有16.4%的学生曾参与创新活动,有参加意愿的学生也仅有13.2%;很多学生没有参加创新活动的经历和意愿。由图1可见,对不同性别学生调查发现,男生参加过创新活动的比例和考虑参加的比例分别为20.3%和15.0%均高于女生(15.2%和13.1%),男生比女生体现出更强的创新意愿。对不同年级学生调查发现,大二、大三学生的参与比例分别为16.9%和17.8%;考虑参加人数比例分别为13.8%和14.0%,年纪间差异不大,这一结果与创新实践活动倡导跨年级组队有着一定关系。对不同专业学生调查发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有19.4%的学生参加过创新活动比食品科学与工程参与比例高出4.5%;但参加创新活动意愿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加积极,有14.9%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考虑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仅有12.9%的学生考虑参加。该项调查发现目前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活动参与度仍偏低且缺乏参加意愿,但性别、年级、专业因素对于创新活动参与度和参与意愿无显著性影响(P>0.05)。
图1 大学生创新活动参加情况
2.1.2 参与创新活动的目的
调查发现基于“能力培养”和“个人兴趣”是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由表1可见,对不同性别学生调查发现,37.6%男生和40.3%女生选择“能力培养”作为参与创新活动的首要目标。此外,选择“利于未来发展”和“实践专业知识”这两个目的的男女生比例呈相反趋势,女生考虑利于未来发展目的比例较高,占12.0%;而男生考虑实践专业知识目的的比例更高,为9.8%,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主要目的排序均为“综合能力培养”>“个人兴趣”>“其他目的”>“实践专业知识”>“利于未来发展”。学生并不认为参与创新活动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帮助;此外选择“其他目的”的学生人数占比较高,说明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目的是丰富而多元的,该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调研。
表1 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情况
2.1.3 最感兴趣的活动类型
调查发现基于个人兴趣的自主项目是最受欢迎的创新活动类型,而主流的竞赛项目受欢迎度偏低。由表1可见,对于不同专业学生调查发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52.6%的学生对自主项目感兴趣;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对自主项目和科研项目均兴趣度较高,选择占比分别为39.4%和32.4%,不同专业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不同性别、年级学生调查发现,创新活动类型受欢迎度排序为自主项目>科研项目>竞赛项目。学生喜欢自主项目,主要是由于这类项目较为自由,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这与之前参与目的调查结果一致。
2.2.1 阻碍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
在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对活动缺乏了解、缺乏信心、无法获得活动信息是阻碍其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由表2可见,从性别角度分析发现,男生认为活动信息获取不及时是主要阻碍因素,该选项占比最高为22.6%;女生则认为不了解活动类型是首位阻碍因素,该选项占比最高为29.8%,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显著(P<0.05),基于选项分析阻碍男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为客观因素,而影响女生的为主观因素。从年级角度分析发现,大二学生主要受制于不了解活动类型,不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活动,该部分占比为34.4%;而大三学生的主要阻碍是缺乏自信、不敢参与,占比为32.6%,不同年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大三学生接受了更多专业课程教育却更缺乏参与创新活动的信心,这反应了现有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存在脱节,专业教育没有成为创新实践的依托。
表2 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遇到的障碍
2.2.2 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在创新活动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对活动相关政策、规则的了解,及缺乏科研能力。由表2可见,从性别角度分析发现,男生、女生普遍认为“不了解政策、规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占比分别为34.6%和34.0%;仅次于该项的选择,男生为“实验条件不足”,占比为18.8%,而女生选择“缺少科研能力”,占比为27.7%,男女组间差异显著(P<0.05)。 从年级、专业角度分析发现,对于“缺乏有效指导”这一选项,大二学生比例为7.7%、大三学生比例为6.2%,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比例为6.5%、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比例为7.8%,无论从年级、专业角度分析都认为该项不构成问题,年级组、专业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3 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最缺乏的基础条件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创新最缺乏的基础条件是良好的学术氛围,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同良好的学术氛围更能够带动自身的发展。由表2可见,从性别角度分析发现,除缺乏学术氛围之外,有24.8%的男生认为最缺乏的基础条件是实用的专业指导,有24.1%的男生认为最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两个选项比例相近;而选择 “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女生占比更高,为32.5%,女生认为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关键,性别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分析发现,各选项比例、排序一致,年级和专业因素对于选择无影响。
2.3.1 批判思维的自我评价
具备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素养,是创新探索的基石,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被列为了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哈佛大学更是将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的大学生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之一[7]。由表3可见,基于性别因素分析发现,男生认为自己批判思维强的比例为49.6%,而女生则只有31.9%,更多女生认为自己的批判思维一般,性别组间差异显著(P<0.05)。基于年级因素分析发现,47.2%的大二学生认为自己批判思维一般,比例最高;而大三学生则更加自信,48.1%的学生认为自己批判思维很强,年级组间差异显著(P<0.05)。基于专业因素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择“很强”的人数最多,比例为45.5%;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比例为43.5%,专业组间差异显著(P<0.05)。
表3 创新素养自我评价
2.3.2 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
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将具有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8]。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一般。由表3可见,基于性别因素分析,男生对于自身创新能力比女生更自信,男生中评价自我创新能力强的人数占比为12.0%,远高于女生1.0%的比例,男女组间差异显著(P<0.05)。基于年级、专业分析,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对自我创新评价比例相近,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一般,年级、专业因素对学生创新能力自我评价影响不大。虽然学校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少,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实践锻炼,因此对自己创新能力缺乏自信。
2.3.3 实践能力自我评价
实践能力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将创新构想转变为现实的核心能力。由表3可见,基于性别因素分析,男女生对于自我实践能力评价最高的选项均为 “很强”,但人数比例男生为67.7%高于女生的52.5%,组间差异显著 (P<0.05)。基于年级因素分析,大三学生自我评价高于大二学生,有65.9%的大三学生认为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而选择这一选项的大二学生为53.8%,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大三专业实验课程、实训实习项目的普遍开设,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强化锻炼,使高年级学生更具自信。基于专业因素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自我评价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占到了68.2%,远高于其他等级;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50.0%的学生选择很强等级,与选择一般等级的学生人数接近,组间差异显著(P<0.05)。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能力一直是我校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培养目标,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自信心也不断加强。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现有创新环境中最满意的是周围老师、同学对参与创新活动的高度认同,满意度最低的是周围环境中难以找到合作伙伴。由表4可见,对不同性别学生调查发现,男生对于“我身边有一群很喜欢自己开展学术科技项目的朋友”这个说法持同意态度的比例为78.2%,明显高于女生的比例61.3%,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不同年级学生调查发现,大二的学生同意“我周围的老师或同学认为分数高的同学更优秀”这种说法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大三的学生,分别为83.6%和72.9%,不同年级组间差异显著(P<0.05)。低年级学生还在逐渐摆脱高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面对唯分数论的压力要大于高年级学生。对不同专业学生调查发现,对创新环境满意度上专业之间差异不明显。
表4 大学生对创新环境满意度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发现了食品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参与比例低、目的有偏差;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活动信息获取不畅、缺少科研能力和学术氛围;学生对自我创新能力缺乏信心;且对创新环境不尽满意的现状,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接受程度、内化及践行实际效果不佳。
调查发现极少学生会将参与创新实践目的与个人未来发展相联系,没有认识到创业、就业与创新活动的联系,这是高校及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普遍误区。创新不仅仅是满足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发展的需求,更是未来创业、就业的基础,学生仅以兴趣、能力培养为前提进行创新活动,没有正确认知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学生对创新教育、创新活动的认知偏差也源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缺位,很多高校将创新简单的等同于参加创新竞赛和科研项目,将创业简单的视为就业指导,忽视了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割裂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育更是重于实践应用。
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思路上应树立创新驱动个人全方位能力提升、服务创业就业的正确认知,以创新思想的培养带动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创新能力驱动创业活动。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自信。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不仅体现在专业与实践的联系上,还应体现在创新活动信息网的完善,清除学生在获取信息上面的障碍。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在纠正学生对创新创业误区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和了解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对自身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再反作用实践活动。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是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是独立于专业课程、专业实践之外的课程设计形式,使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致使创新实践的开展缺乏专业知识的依托,学生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缺乏信心,自信心不足也是阻碍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双创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建设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在低年级的学科基础课程中引入课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高年的专业课程中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践教学的比重,增设《新产品设计研发项目》、《商业计划书》等与创新创业的相关专题。其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引入大量食品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案例,从思路、技术角度解读、分析;由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创新案例,分析思考案例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经历,并结合专业所学给出后续提升建议。此外还应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外引内培,保证有足够的教师能够既具备雄厚的学术背景,又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背景,能够精准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对于技巧、政策、形势等的讲授,对于具体的创新活动没有给学生以系统的介绍和辅导,导致许多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类型、规则缺乏了解;并且活动信息一般采用学校部门自上而下的通知完成,信息获取途径单一,时效性差。
目前,“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双创”赛事还是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环节,帮助更多的学生了解项目特点,及时获取活动信息,提前进行种子项目培育,是提高学生创新活动参与度的要点。可以构建创新活动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随时发布活动信息,分享活动政策、规则,介绍成功经验,增加有共同兴趣学生间的交流。其次,可以增设一些校级、院级自主式创新活动,丰富创新活动类型、提高活动覆盖度,力争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创新活动。
社会、高校、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目前社会上已形成了浓厚的倡导、支持创新发展的氛围,并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措施。但是高校中创新宣传仍仅存在于创新创业课程开展或创新活动项目征集期间,没有形成长期、持续的校园创新氛围。而家庭创新氛围的营造更是缺失,缺少家庭的支持也成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障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引入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特别是家长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及优秀创业事迹,增强家长对创新活动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强化家庭创新环境氛围营造。由此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紧密衔接的良好创新环境,借助环境合力提高学生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推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存在思想认知偏差、脱离专业教学、缺乏信息交流平台、创新氛围缺乏环境合力等诸多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改革意见,以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完善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