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师睿,杨 斌
(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大学 校友会,山东 济南 250100)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突然爆发,一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公共卫生危机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及国家影响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并且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危险性、紧迫性。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公众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所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
社会由非现代化向现代化过渡的变革过程,通常是公共危机多发的阶段。当前,我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迈进,处于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的阶段,也不可避免的遇到种种危机。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稳定。“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2]公共危机中青年的思想动态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公共危机,树立战胜危机的信心,坚定战胜危机的信念,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激励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去助力危机的化解。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和意识等状况,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星程序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了22道题,其中选择题21道,问答题1道,回收有效问卷365份。调查样本中,男生133人,占比36.44%,女生232人,占比63.56%;大一7人,占比1.92%,大二127人,占比34.79%,大三140人,占比 38.36%,大四91人,占比 24,93%。访谈了数名大学生,3名辅导员,3名任课教师和1名学生处工作人员。根据调查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应对公共危机时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危机来临缺少足够认识和心理准备,居安而不知思危。对于如何正确的预防和应对公共危机感到陌生,为了解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课题组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三个相关题目,调查结果如下:
当调查问卷问及“第一次听说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反应”时,18.02%的同学回答像听到其他一般新闻一样,知道而已,5.21%的同学感到不知所措;当问及疫情初始,有没有产生危机意识并采取防控措施时,17.53%的同学回答有一定危机意识,但未采取防控措施,2.74%的同学则回答没有;通过对疫情防护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了解到,55.34%的同学都表示对疫情防护知识了解一般,还有个别同学表示不太在意。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于公共危机来临的警觉性,对公共危机产生的危险性,都缺少足够的认识,危机意识较为薄弱。
部分大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公共危机的发展规律与特点,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在遇到公共危机时容易因缺乏科学判断而听信谣言,产生恐慌情绪以及非理智的行为。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疫情防控期间,您有没有抢购或囤积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有52%的同学选择 “没有,相信政府会调配好”;有35.07%的同学选择“有,因为有人说疫情会引起物资管控”;有11.51%的同学选择“有,因为有人说疫情会引起社会不稳定”。由此可见,在面对疫情突发,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少思辨精神,产生慌乱,不能科学应对,随大流。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面对公共危机,部分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还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21.64%的学生认为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产生了比正常时期更多的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在疫情期间使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调查中,40.27%的同学因为担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而恐慌焦虑,41.1%的同学看到疫情数据每天都在增长而产生不良情绪,19.18%因买不到防护用品焦虑,14.25%的同学担心自身疾病无法正常就诊而焦虑,36.44担心自己的事业(学业)发展受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公共危机中,引起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多种多样,这恰恰反映了公共危机中大学生脆弱、矛盾的心理状态。被迫延长的假期让大学生感觉“日子无聊”,与父母朝夕相处却矛盾重生,隔离的状态使人焦躁,既担心病毒已经来到了家门口又不能理解为什么工厂可以复工而大学生却不复学,想出去却又担心被传染……很多同学处于不良情绪的状态,焦虑、恐惧、忧郁、易怒,这些疫情下的“心病”,反映出大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的心理素质不足,需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身心理调节和疏导。
在对大学生进行危机意识调查的结果中显示,第一次听说新冠病毒肺炎时有23.29%的大学生毫不在意,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一场危机即将来临,也没有采取防护措施,这是大学生缺少危机意识的表现。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公共危机,不了解公共危机对社会的危害和对个人的生命、生活所带来的危险,因而在危机来临之际缺少警惕,没有危机意识,也就不会主动的去了解应对公共危机应具备能力和素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加强危机教育,提升大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和素质。要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教育、应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危机教育、应对火灾等消防安全的危机教育,大型集会的安全教育等等。通过公共危机历史事件分析、公共危机应对演习、公共危机应对知识培训、生存技能培训、急救常识培训、紧急疏散演习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与处理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素质,使大学生面对危机能够保持冷静、准确判断、科学避险、规范处理、积极应对。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感性基础,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形成、发展提供最初的具体的意识素材。[3]社会意识形式则给社会心理以深刻的影响。社会心理既具有积极效应也具有消极效应。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社会生活常态被打破,个人心理更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影响个人思想意识。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大学生原本放寒假回家欢度春节,可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武汉封城,各地禁止群体聚餐,号召居家防疫,可疫情依然不断蔓延,几乎各地每天都有新增确诊病例,病毒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教育部根据实际,审时度势发布了延迟开学通知,开学遥遥无期,大学生经历着心理上的变化、冲击与挑战。
对疫情的不恰当关注引发的情绪问题很可能进一步演变为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症状;开学延迟,大半居家隔离的大学生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打乱了固有的作息规律,加剧了手机、游戏成瘾的现象;因为与父母24小时在同一屋檐下,过去被分离掩盖的代沟和亲子矛盾逐日显现,居家隔离的状态又使得大学生内心的烦闷难以宣泄,长久的压抑可能引发更多复杂的心理问题。这时学校是大学生身份归属和最值得信赖的的组织,所以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化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缓解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疫情的发展变化,高校通过“每日一封信”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疫情关注的引导和普遍心理问题调适,缓解大学生在危机中的恐慌焦虑,提高大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建立网络化心理健康档案,动态记录大学生心理的变化轨迹,当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生异常时,可以及时捕捉到信号,及早的进行心理干预,防止事态恶化;通过线上心理咨询、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进行心理引导教育,掌握心理调控的主动权,调动大学生应对公共危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危机和危机中的生活。
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爱国奋斗史。[4]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抗疫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
武汉以壮士断腕之勇,封一座城,护一国人,体现的是中国人民顾全大局,国家至上的精神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山东人民捐赠了2500吨蔬菜,49辆满载着黑龙江人民深情厚谊的三江平原大米专列开往湖北,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区的藏族同胞向奋战在武汉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捐赠价值320万元的冬虫夏草,还有西藏的牦牛肉、内蒙古的牛奶、上海的盒饭、甘肃的百合、新疆的核桃......搬家式捐赠的背后,凝聚了全国人民举国同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5]中央一声号召,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白衣天使化身白甲战士逆行驰援武汉,万家团圆之际,他们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而他们却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甚至以身殉职,体现了舍生忘死、勇于担当的精神“硬核”。青年医生、青年警察、青年志愿者,他们以血肉之躯坚定地站在抗疫前线,稳稳地扛住重担,展现出中国青年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希望!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众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高校应当以此为有力“聚能环”,深刻把握疫情之下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总结疫情期间爱国主义教育案例,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引领大学生责任担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
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对公共危机的发展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恰当的找到自己在家国、社会、民族中的位置,正确理解个人和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立场与使命。
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一是有助于大学生科学抗击疫情。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正是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抗击疫情全过程,才能快速遏制病毒蔓延,取得胜利。二是有助于大学生科学辨识舆论。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基本被网络“全覆盖”,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思想影响巨大。公共危机中,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舆情中保持清醒,客观分析所看到的事件、信息,做到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思辨能力至关重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相关不良舆情杂音纷扰,真假难辨,尤其是西方势力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刻意歪曲、诋毁我国抗击疫情的行动,打着“人权、自由”的幌子攻击我们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做到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良好思辨能力,做到去伪存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6]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出现了个别大学生瞒报漏报个人健康信息、不服从疫情防控工作、网上造谣传谣等违法违规现象。根据调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个别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法治修养不足。因此,在应对公共危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法治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向学生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利用疫情防控中的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牢记遵守纪律光荣、违反纪律可耻,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和法律行为习惯,提升法治素养。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7]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迅速制定疫情防控策略,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头等地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担当,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和支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彰显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巨大优势。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我们党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担当,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人民群众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要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8]在党中央领导下,各级政府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整个社会上下联动,形成了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氛围,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巨大优势。
此次疫情大考的答卷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最鲜活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契机,坚持疫情防控与育人相结合,讲好抗“疫”故事,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之中。
4.1.1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注重价值引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堂教学是主渠道。”[9]首先,公共危机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思政课堂,把生命教育、危机意识教育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用好抗击疫情这个教材,上活思政课,弘扬中国精神,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价值指引铸魂育人;其次,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公共危机教育,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在课堂中要针对公共危机中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意识引导,回答学生关切,满足应对公共危机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最后,要增加相关教育课程,遴选并培养一批提升大学生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和素质的通识课程,丰富公共危机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
4.1.2 加强情景模拟演练,提升应对能力。危机情景的模拟演练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对危机的预知能力和面对危机的处置能力,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高校对于公共危机相应情景的模拟和演练可谓非常匮乏,可以通过建设虚拟仿真项目使大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演练。
4.1.3 重视教育形式和载体多样化,促进潜移默化。在充分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云课堂等新媒体,营造积极应对公共危机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加与国际高校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的公共危机教育体制,增强国内大学生对公共危机的重视。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来的危机意识淡薄等问题,建议从构建公共危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体系进行应对。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准确地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受众思维。在内容上,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应对公共危机的知识普及,又能够针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意识特点、行为特点与偏好,同时又在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上做好做精,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在形式上,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具有生活化和新时代特点的语言,采用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简单的“一刀切”;在渠道和载体上应当对接青年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信息传递,例如公共危机教育课程,即可课堂教学,也可以做系列专题报告,还可采用慕课等形式线上推广,扩大受众。
公共危机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根据公共危机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不同特点健全应对方案。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初期,疫情突然爆发,患者数量天天增加,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这一阶段恐慌等不良情绪最为强烈,所以在公共危机爆发初期,除了重视公共危机的预警教育,还要做好各方面的沟通工作,重点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调控;疫情中期,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取得了一定胜利,这时各种谣言纷纷四起,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否定、污蔑、诋毁中国抗击疫情的方式,所以在公共危机发生的中期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对公共危机相关信息和舆论进行引导,发挥学生干部、大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调适;在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我们回顾整个抗击疫情的过程,总结经验,补齐短板,总结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0]。所以在公共危机的末期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做到“未雨绸缪”。
公共危机的影响不仅限于学生和学校之间,而是爆发在社会大环境下,每个家庭也都牵扯其中。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系统,协同机制是一个多主体广泛参与、多要素有效衔接的系统工程。此次疫情防控中,许多大学生受父母影响或在社区号召之下走向社区村居防疫一线志愿服务,一些学校社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和援鄂医护人员子女做网课辅导。因此,公共危机危机状态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实现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体情况及外部环境相互配合,需要与社会接轨,与家庭接壤,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