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理念探析

2021-08-16 17:37何碧漪何涛李青海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1年7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职业教育人工智能

何碧漪 何涛 李青海

摘   要: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共同驱动下,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活方式必将发生新的变化。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积极求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文章基于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和人才需求的逻辑关系视角,从教育生态环境和教育模式层面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升级表征,重点就人工智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升级表征;以生为本;理念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3-0046-04

一、引言

2016年,机器人Alpha Go在与世界级优秀围棋选手的较量中获胜,掀起了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新热潮,并在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如雨后春笋般,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1]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2]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在我国得到高度重视,其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且也引起学界、业界的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是以相关人才为支撑的,而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性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在人工智能视阈下,探究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理念,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是当下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人工智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的逻辑关系

1.人工智能视阈下人才需求的逻辑起点

从学科角度来讲,人工智能是为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而研究和开发的一门新技术科学[3]。通俗来说,人工智能是以先进技术和理论为手段,让机器如同人一样行动和思考。一方面,人工智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就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职业教育等的变革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内在需求;另一方面,这些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助推人工智能的更高水平发展,两者形成相互推动的螺旋式上升态势。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1)人工智能技术促使就业结构变革

理论上来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质上是新生产要素组合替代旧生产要素组合、新生产方式替代旧生产方式、新动能替代旧动能的“创造性毁灭”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量应用,劳动力需求发生新的变化,部分旧的职业岗位将遭淘汰,新的岗位得以创造出现,就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例如:20世纪末的美国由于自动化的发展,导致中等技能工作逐渐被机器取代,之后,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不少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无人车间”纷纷出现,劳动力极大解放。2017 年,知名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机构Gartner 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4],到2020 年,人工智能将消灭180 万个传统的低层次就业岗位,同时也将带来230 万个更高层次的新就业岗位;到2025 年,人工智能创造的就業岗位净增量将达到200 万个。例如,用自动取款机取代银行柜员服务使得银行用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也衍生出更多更满足客户需要的新中间服务业务;还有当前已被行业认可的“语音识别工程师”“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等等。由此可见,不管是“旧岗位”的升级、转型,还是新岗位的产生,都对未来职业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2)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智慧民生”成为发展方向

“智能+生产”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智能+生活”方便快捷,日常生活服务中随处可见,正日益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断改善着民生福祉。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如城市交通、建筑规划、医疗设备、智慧政务、智慧校园等,呈现出向多元化、多目标领域发展的蓬勃态势。

(3)人工智能技术驱动职业教育改革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对教育发展产生新的要求与推动。例如,从排版印刷术、电子计算机到多媒体设备发展,必然引起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情境的更替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其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确有调整应对的需要。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智能化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优秀教学资源和平台,创造了更先进的现实与虚拟教学环境,“天空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等纷纷出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智能化发展的“无缝对接”。试想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2020年“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

2.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的应然之态

伴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就业需求、民生需要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只是有学识、懂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人工智能思维。诚然,人工智能的计算速度和范畴远远超过人类的大脑,但是人工智能起源于人类,在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艺术表现力上远不及人类。这就意味着,借助人工智能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对人才需求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具备人工智能思维模式及相应的执行力。借助人工智能发展生产、提升效率的同时,与人工智能产物协同合作、友好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具备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能将传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这样的人才在新时代更受到欢迎。最后,复合型人才既可以是产品设计研发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管理者,他们既能掌握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又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管理能力,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升级,倒逼职业教育变革。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展和普及的现实情况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需要积极应对,深入思考,及时变革,调整优化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着力打造能够胜任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要的新型技能人才[5]。与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技术技能培养,着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以生为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样态

1.职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创新

(1)职业教育理念从“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教育活动中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还是教育管理、教育实施,大多从教师角度进行考量安排,把教师放在首位。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井喷”现象,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就必须从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为主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理念,用全新教育视角和理念重新定位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搭建职业教育的“直通车”和“蓄水池”。

(2)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从“固定场所”转变为“智慧多样化”

在学生管理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系统采集学生行为、情绪、学习信息,借用大数据跟踪分析其表现状态,结合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为学生发展设计更为合理的“个性化”方案。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打造“平安校园”,极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安全,为学生成长提供安全性保障。人工智能让学校的生活、工作、管理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管理人员从繁杂重复事务中得以解放,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管理服务中,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撑和环境浸润沃土。

(3)内联与外延并行,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要素紧密融合,集教育与技术于一体开发智能教育产品,可以极大满足学生在线学习与自主学习的需要,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新鲜感、刺激感。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校校、校企间积极协作,共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发布学校内部科研成果和企业科技需求信息,使得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紧密结合,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环境,成为教育向外开放的接口[6],进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资源信息共享,实现合作共赢与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2.教育教学的转型和升级

(1)教学环境升级,“因材施教”得以体现

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关于职业教育目的论述中曾提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7]。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技术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尊重和承认个性,鼓励个性化发展与彰显。否则,就无从谈论“以生为本”,也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个性化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衍生出大批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协同学习系统等产品。这些系统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分析进行量化考量,并为学生提供学习反馈,这也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性。智能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固定场所和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人工智能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及学习兴趣,赋予其自主学习的选择权,促使学生进入了泛在学习[8]的时代,学习习惯与学习媒介体的转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练就创新素养,从知识消费者转变为知识创造者,从“学生适应学校”变为“学校适应学生”,最终使得不管是专才还是全才,都可在社会上释放自身实际的发展潜力。

(2)教学模式向智慧化、交互式转变

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格局终被打破。具有较强临场感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被设计和开发出来,“线上线下”、相互交流代替了“填鸭式”“满堂灌”被动学习模式。基于不同类型学习者对环境的实际需要,通过多维度、多变量的真实学习环境模拟,构建个性化元素以供不同学习者选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授课过程的共享、质疑、辩论、交流、实践、驗证等复合型师生学习共同体。例如:借助当下炙手可热的VR、AR技术,可以让学生模拟了解社会不同行业领域的生产运营情景,学生在模拟环境下,进行感知,提出疑问,通过实践进行验证。虚拟场景的情景训练使学生真实了解企业需要,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短板进行校内弥补,从而夯实走向社会的基本能力与素养。新型教学模式的新颖、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热情,满足了学生特定情境下的知识需求。同时,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学也由“批量化”“ 统一化”传授转为因材施教、分层定制,内容更多,信息更加包容,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个体差异、兴趣与爱好,从而匹配更适合自己的课程,让教育从“补短”走向“扬长”。

四、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的实现路径

1.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满足个体就业需求与产业岗位需要。在当前信息化、人工智能化融合发展的阶段,人工智能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理论尚需不断完善与充实,特别是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在职业教育中仍为短板。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因此,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围绕人工智能背景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思想。现代职业教育中,要将学生视为教育主体,坚持“以生为本”,不断寻求和探索满足学生意愿、符合学生个性、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学生培养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潜能,提倡人格化、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

其次,强化职业教育研究,夯实发展理论基础。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热点需要,职业教育要重点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职业教育特点,在承认学生间差异和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迎合时代需求,实施“高新人才”工程,重点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院校,要紧扣人工智能时代步伐,打通职业教育内外部通道,统筹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促进学校与企业相互衔接沟通,构建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不同职业需求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使得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入不同领域、选择不同层次来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

最后,结合产业行业需要,使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专业“热”起来。人工智能是现代科技的前沿,而根据笔者的调研,有关人工智能的专业在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没有“热”起来,显然有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定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优势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及时将人工智能融入专业和学生的学习发展中,培养学生应对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养。

2.大力发展智能教育

智能教育不同于以往传统、固定、标准式的教育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来提供精准推送教育服务,实现教育定制化和终身化的教育学习系统。智能教育在“以生为本”理念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体发展、引导主动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智能化教育,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智能教育需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群体特征及个体特点,依据学生差异,结合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实际需求,强化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内容,改变以往单一、程序化的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其次,智能教育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实际教育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自身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得自主发展。发展智能教育,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从而进行匹配和挖掘适应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学习产品。人工智能带来新型教学产品,因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成长,从而构建起一个新型的智能化教育生态。

最后,适应智能教育,积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终身学习”是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是“以生为本”的当下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要教学习方法,拓展学习思路,让学生打破人机互动的局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因此,积极推进智能教育,是实现“以生为本”重要实现手段。

3.创造开放共享的教育环境

创造开放共享的教育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是实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区别于以往封闭、固定的教育资源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学生行为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定制可自行跟踪并及时更新的跨库融合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环境不局限于单个院校,而是各个兄弟院校共同参与建设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样的資源共享平台打破教育资源在学校、学生、社会之间“信息孤岛”的现象。要以人工智能为媒介,以学生需求和个性发展为前提,自动寻找关联、融合合适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与人的恰当匹配。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人才的联合培养。各个学校、企业的人工智能资源各有不同,各有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校校联盟,打破校与校、企业与学校之间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藩篱”,取长补短,通过产学研合作、“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举措,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工智能人才。

4.加强应用效果评估

人工智能下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效果能否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能否契合行业、产业发展需要,能否经得住社会经济发展的检验,取决于应用效果得评估。评估就是要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评估专家成员应该由人工智能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及第三方机构组成,确保评估专业化、科学化,以实现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目标。

一方面,通过建立评估机制,确立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估中通过系统搜集,调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经过系统性解释分析,对人工智能环境下衍生的教育模式和产品进行全面与公平的评价。同时通过信息反馈促使相关专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改革及教育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评估指标体系要全面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检验人工智能时代“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及其成效,评估需要对以人工智能为平台的教育产品应用情况进行重点分析,确保找准实践难点和痛点,促进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改革与完善,最终确保教育改革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季凯文.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及应对策略[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26-28.

[2]郝如玉.人工智能技术,彻底改变会计核算方式[J].中国总会计师,2018(11):30.

[3]姚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升级表征与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9(2):22-27.

[4]杨宗凯,吴砥.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J].西部大开发,2019(4):32-33.

[5]李秋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8(10):132-136.

[6]吴永和,刘博文,马晓玲.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5):27-39.

[7]罗喜娜.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嬗变的价值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8(4):59-63.

[8]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2):93-98.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职业教育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