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本科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探析

2021-08-16 07:34聂竹明顾潇洁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1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聂竹明 顾潇洁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实践教学是培养教育类专业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本科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监控环节薄弱、改革缺乏创新、结构分散、目标独立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适应未来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以目标为指向,实现大融合”、“以分类为策略,提高质量”和“以创新为突破,巧用量化分析”三方面建议,以期提升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实践教学质量;云上实践;量化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3-0027-04

一、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发展的新挑战

1.“云上实践”对质量监控的挑战

“云”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模式的应用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潜能。当前,“云”的应用在存储方面有“云存储”产品,在数据分析方面有“云计算”产品,在支付方式上有“云支付”产品,在农业发展中有“云智农”产品。在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中也出现了“云上实践”模式。“云上实践”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实践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的新的发展生态。“云上实践”是一种教育类综合实践服务模式,能够为师生提供实践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和培养实践精神等,满足现代实践教学需求,为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云发展”思维。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创业活动等。从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分类角度出发,“云上实践”的类型主要包含“云上实验”、“云上实习”和“云上见习”等。

目前,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和评价理论的研究仍局限于传统模式,“云上实践”的出现,给实践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第一,“云上实践”应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第二,“云上实践”的教学监控应具有科学性;第三,“云上实践”质量要体现出与传统线下实践教学质量的协同性;第四,“云上实践”应体现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云上实践”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兴产物,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

2.专有平台对质量监控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纷纷投入资金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在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网络教学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主流的现有信息化教学平台包括“爱课程”、“超星泛雅”、“微知库”和“蓝墨云班课”等。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平台有睿亚训公司的云博-RealBoard实践教学平台、上海尚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CSG实践教学综合平台。这些信息化教学平台是承载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不同程度满足师生大部分需求,涵盖了备课、自主学习、实训、教学管理、师生互动、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

相对于理论教学,传统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人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实践教学质量的把控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参与主体,即教师、学生、实践平台主体、管理者、专家等;第二,教学过程,即准备、组织、教和学的态度、教和学的内容、过程的稳定性和创新性、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等;第三,评定方法,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等。[1]以云博-RealBoard和CSG综合平台为例,目前互联网专有平台实践教学的发展特点主要为强交互性、自主适应、智慧和高效。云博-RealBoard平台的实践教学结构主体为实验手册、教学视频、在线批阅、教师参考答案、学生答案模板、实验素材下载、多媒体播放,强调体系的丰富性。CSG综合平台中不仅有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管理、课程教学、用人单位人才对接等子平台,而且搭建了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TQC)平台,为不同角色提供基于过程性数据的教学质量分析和评价。TQC的主要功能是过程性数据的管理监控和分析、达成度分析、岗位契合度分析等,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专有平台的质量评价体系并没有完全依托在固有质量评价体系之上,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不仅挑战了固有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丰富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发展。总而言之,专有平台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思考,其具体挑战有:①是否能够满足传统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②如何面向未来重新构建监控标准,达到实践教学高质量水平;③如何将专业平台与传统实践教学的结构设置和发展思路相融合;④“专有+传统”融合形式是否能够完成通过实践教学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并更好地彰显实践教学。

3.数据记录对质量监控的挑战

互联网在线教学相比线下教学,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准确和有效地记录数据,以实现定量分析。数据本身没有价值,价值在于如何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利用,如何从单纯的数据结构中分析出行为的有效性、质量的准确性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首先,如何采集数据。在互联网在线平台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想要实现质量的量化分析,一是应先明确其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确定性因素;二是确定实践教学质量体系的基本参照量;三是将确定性因素与参照量相匹配,以期能够运行数据端口。例如,教学时间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确定因素,学习时间是质量评价体系的一个基本参照量,那么记录的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学习时间就是运行数据端口。因此,数据采集是解决实践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如何使数据有效。实践教学质量体系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以结果为导向,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完全脱离理论考核的模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评价仍然是体系发展的突破口。数据的有效性应建立在对数据的结构化应用基础之上。因此,在解决能力的考察评价问题时,数据有效和质量提升之间建立的联系将成为这一问题的答案。所以,数据的结构化应用也是解决实践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最后,如何评价数据。互联网时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据将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学习形式和学习资源,但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数据又是相互区别的。[2]因此,数据是否如实反映教师、学生和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如何评价其准确性、如何将量化数据生成准确的质性评价,也是解决实践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质量的新要求

1.“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互联网+教育”的到来为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6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截至2020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3]可见,“互联网+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推动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互联网+”跨界融合时代,对本科教育类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是这场变革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是这场变革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4]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要迈入新阶段,不断探索MOOC、微课程、翻转课程等新兴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的发展拓展新思路,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总之,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变革新启示,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借由“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提升其质量品质是一种必然选择。

2.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对教育类专业提出了改革方向,即消除专业之间的隔离,合理构建教育类专业的结构。

从国家建设角度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出了坚实一步。当然,建设教育强国,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教育质量。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是对实践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提升是对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保证。因此,高校工作应面向未来,推进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3.專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教育门类下的各专业设置和分类在实践教学中是分散和分离的。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目录》)的分类标准来看,教育学类包括教育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和华文教育等专业,普通高校可按照专业门类授予相应学位。体育学类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5]各高校对教育类各专业在院系设置上进行了拆分,将其分设为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华文学院这三大类。当下,本科类高校存在这种现象——教育门类专业被分配到不同院系,与其他专业组成一个院系。例如在教育科学学院下设心理学专业,在体育学院下设社会运动指导与管理专业,将科学教育设在生命科学学院,将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和传播学同设在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等。换言之,现实中的这种操作使教育类专业各个部分出现隔离,在教育目的上缺乏统一性,在实践教学的制度、方法和质量监控上缺乏一贯性。教育类各专业设置和分类在结构上的分散和教学目标上的独立,给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带来了统筹安排、连贯性和协同性方面的挑战。部分高校本科教育类专业院系和专业设置举例如表1所示。

教育类专业对培养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即其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教育类专业是指“教育”门类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共分设了12个学科门类。其中“教育”门类下设专业类2个,分别为教育学类和体育学类。首先,教育类各专业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方案,提出了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发展前景,提高了针对性,但同时也对教育类专业整体发展带来了协同性的挑战。其次,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如教育康复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等,也对教育类专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最后,“互联网+”教育也给教育类专业的技术性、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是要培养符合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教育类专业在改革中与时俱进、统筹发展,加强组织性,增强联动性,改变各院系、各专业之间的隔离状态。

三、提高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1.以目标为指向,实现大融合

提高人才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要重视教育改革。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培养高水平人才服务,综合考虑各个专业的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案,设定教育类专业总的和基本的实践教学目标。[6]明确了总体目标,再根据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特点和专业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建立高校教育类专业院系开放、有序的系统。在教育类专业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整体、采用松散耦合式管理,成为业务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的总抓手,从而提升专业之间的协同性。因此,教育类实践教学要以目标为指向,贯彻教育改革基本精神,挣脱传统实践模式,与时俱进,与云上实践融合发展,实现实践教学的大融合和协同发展。

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思想态度是行动的前提。“云上实践”具有使用便捷、知识点全面、内容组织灵活、资源丰富、管理系统化、流程清晰化、评价客观等方面的特点。传统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突出、针对性强、应急措施及时等特点。“云上实践”和传统实践教学是统一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两条相互关联的路径,所以,二者要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根本,各取所长,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即从线上和线下的实践模式、课内和课外的实践内容、数据的评价和人的评价等方面切入,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以分类为策略,提高质量

(1)专业分类

从整体性角度来看,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属于同一门类,高校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增进专业粘合度。首先,建立教学教育学院,成立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育类专业的业务指导和实现结构流程的统一。其次,深入认识教育类专业,加强对总体专业概念的理解。最后,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统一的质量监控体系,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合理、课程进度是否科学。[7]从差异性角度来看,各个专业的历史发展路线不同,内部差异性较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各有侧重。所以,为提高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应该细分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类别,明确各专业实践教学细则。

(2)形式分类

“云上实践”的出现为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形式。各种形式的实践方式都有其优势,例如,“云上实践”中的职业能力模块,侧重办公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侧重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检验;教育实习,侧重人际交往能力的考察等。同时,各个专业也会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灵活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组合方式。因此,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建立整体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应当按照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细分质量监控的标准。

(3)监控分类

由上述各种不同实践形式的特点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所需监控的数据和内容有所差异。“云上实践”活动的监控主要依托于服务器设备,通过前台客户端、服务器和后台管理端的联结,监控活动全过程。传统实践教学活动的监控主要依赖人的监控和材料的反馈,通过观察和抽查、反馈材料的呈现来监控,因此,实践主体即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至关重要。所以,监控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结合的实践教学特点,分类执行。

(4)评价分类

由上述的专业分类、形式分类和监控分类可以确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必然需要分类。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实践形式、不同的监控内容和环节,制定符合专业本身、实践形式、监控要求的评价机制。通过质量评价反馈体系,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实践教学的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并且针对教学进度、难易程度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估制度和反馈方法。

3.以创新为突破,巧用量化评估

互联网时代,数据能够反映出很多深层次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也必须进行数据挖掘,通过量化数据,发现实践教学内部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有指向性的实践教学改革。[8]因此有必要制定量化标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分析模型,采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实现战略支撑。采用综合性的数据分析,既满足单个学科独立运用的场景需求,又能够综合专业门类在大环境中的运用。将学科数据分析、舆情监控分析、服务体系分析、情报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和特点融入到高校实践教学的数据分析探索中来。[9]同时,量化的数据要全面,例如,从实践的角度讲,要将教师或学生主体的行为数据化;从知识的角度讲,要将知识的掌握程度数据化;从管理的角度讲,要将活动的程序数据化等等。总之,量化标准既要强调目的性又具备选择性,既能突出创造性又体现调节性,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獻:

[1]谢辉.高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A].Hong Kong Education Society.Proceedings of 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Education and Management(ICEEM 2012 V2)[C].Hong Kong Education Society: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2:6.

[2]王萌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3]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0-11-25].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9/P020210205509651950014.pdf.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1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5]教高[2012]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Z].

[6]符海兰.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132-136.

[7]关宏.基于大数据的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0):144-145.

[8]宋洁.基于校园大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及学习成绩预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9]高显俊,黄儒乐.互联网数据在高校大数据平台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9(36):12-13,15.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