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慕竹
东汉灵帝时,由黄巾起义引发的叛乱涉及全国,西北边境的西凉也未能幸免。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叛军包围了汉阳郡郡治所在冀县城,郡守傅燮紧闭城门,坚守不降。叛军人数众多,正准备攻城之时,历史上最诡异的场面出现了。
“时,北地胡骑数千随贼攻郡,皆夙怀燮恩,共于城外叩头,求送燮归乡里……”跟随北地叛军攻城的数千胡人骑兵,突然下马跪地,向城上磕头,请求郡守傅燮离开,他们愿意护送他平安回到家乡。
傅燮,出身将门世家,西汉名将傅介子之后,祖上曾斩杀楼兰王,威震西域。傅燮很有家族遗风,身长八尺,容貌魁梧,以崇尚节义闻名,被北地太守范津举为孝廉,步入仕途,范津去世后,傅燮感念他的恩德,辞职为他守孝三年。
后来,西凉军阀边章、韩遂发动叛乱,皇甫嵩奉命征讨,大败而归,朝廷为之震动。司徒崔烈谏言放弃凉州,傅燮挺身而出:“斩司徒,天下乃安!”众人无不震惊,灵帝问缘由,他说:“凉州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当年高祖平定陇右,武帝开拓凉州,设立四郡,好比斩断匈奴人的右臂。崔烈身为宰相,不顾念为国分忧,反倒要放弃万里疆土,我对此很困惑,若令胡虏得到这片疆土,他们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强大,天下堪忧。如果崔烈不知道这道理,那就是愚昧,如果他明知而为之,就是对陛下不忠!”于是,灵帝拒绝了放弃凉州的主张。
中常侍赵忠为了拉拢人心,有意交好傅燮,便派弟弟城门校尉赵延前去拜访。赵延对傅燮说:“只要你以后少管中常侍的事,就算给你封万户侯也不难。”傅燮断然拒绝:“我未封侯不過是命运不济罢了,我绝不会私下求官。”赵延悻悻而归,赵忠感觉很没面子,于是将傅燮外调出京,任凉州汉阳郡太守。
从上任第一天起,傅燮就深入百姓之中,体恤疾苦,让很多参与叛乱的羌人大为感动,纷纷向官府投降。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凉州刺史耿鄙征调六郡官兵,讨伐盘踞在金城郡的凉州叛军。傅燮知道耿鄙手下治中从事程球贪婪狡诈,不得人心,出战必败,于是竭力劝阻,耿鄙不听,大军果然在中途发生哗变,程球、耿鄙先后被杀,部队投奔了凉州叛军。凉州叛军乘势攻城略地,不久后,就包围了汉阳郡冀县城,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粮食也所剩无几。这才有了数千羌胡骑兵下跪请傅燮离开的场景。
傅燮说:“圣人做事要合乎节义,人臣要知道守节,当年纣王残暴,伯夷尚且不食周粟宁愿饿死也要守节,孔子称赞其贤明。如今朝廷尚没有达到纣王的残暴程度,我怎么甘心在伯夷之后呢?”叛军首领派遣酒泉太守黄衍来劝降,傅燮手握佩剑怒斥:“你身为朝廷大臣,反为叛贼做说客?实在厚颜无耻!”随后,傅燮抽出宝剑,指挥老弱残兵冲出城门,奋勇拼杀,壮烈殉国。
汉灵帝闻听傅燮死讯,哀伤不已,追封他为“壮节侯”。
气节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准则,让人知道为与不为的底线。它从良心出发,追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的境界,生死不避,才让人拥有了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傅燮正因为这种慨然赴死的气节,令人感喟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