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习
摘 要:语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高低。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从知识积累、语言构建,思维发展、技能提升,习惯养成、视野拓展,审美鉴赏、创造能力,以及陶冶情操、文脉传承几个方面入手,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构建;思维发展;习惯养成,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6-001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从语文素养的内容,可以感知语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积累、文化沉淀和能力提高,还包括习惯养成、情操陶冶和修养提升,直接关系到未来国民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以及民族文脉的传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研读文本、关注学习主体、注重课堂实效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堂到日常,由学校到家庭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需要有长期的规划,并将这个理念融进每节课、每项教学活动的进程中,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知识积累和语言构建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发展的魂。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断脉的文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文字随着文化的发展演变更迭,却从没有消逝过。文字不但记录了生活、情感和思想,也记载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承载了灿烂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篇章中前人思想精神也是由文字承载。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既包括字、词识记,也包括美文、诗词和名言警句的背诵,还包括对文体知识的了解。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构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默读、自由读、跳读、指读等多种读书方法,还要培养学生适应齐读、分段读、指名读等课堂形式。还要鼓励学生练习朗诵、复述、交流阅读心得等多种语言表达和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语文语言体系。
二、关注思维发展和技能提升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是人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思想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很多人将语文学习定位于读读背背写写层面,这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语文学习同样需要思维,且伴随着学习的每个环节。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音形义相结合的文字,教师可以结合构字法进行生字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由来和意义,加深印象的同时,养成思考汉字意义和用法的习惯。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文字发展的思考和溯源。在阅读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思考作者行文线索思路,结构安排的严谨和巧妙,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学习古诗词,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创设的意境,以及遣词造句的优美,从而领略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和音韵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语文技能是学生语文水平的表现,也是语文积累学以致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既包括课内听说读写和利用工具书的语文基本能力,也包括课外观察能力、搜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交际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能力,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将知识和能力转化提升为语文素养。
三、重视习惯养成和拓展视野
语文是一个功在课堂外的学科。一个人如果仅仅以课本和课堂为语文学习天地,也许可以应付考试,但语文素养会打折扣。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既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听课、做笔记、合作探究和大胆质疑的习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定时阅读和读思结合的习惯。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学习的反馈和延伸。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会不自觉将课内学到的文体知识、文章分析技巧和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或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记录自己感悟的点点滴滴;或随时进行摘抄,丰富自己的词句语言积累。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每天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也广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信息,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化神韵,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以及祖国文化的情感。
四、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应对试卷上的各类习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和语文创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教师通过对文章中遣词造句、语言描绘、意境创设、情感表达等内容的感受、领悟、分析、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语文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比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师会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自然能感受到它的节奏、音韵之美。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学生也能够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美。在“抓住文眼,品味诗情”这个环节中,对于二年级七八岁的孩子,很难理解“绝”、“灭”字的美妙,以及作者无法排遣的孤独感。此时,教师不妨从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从这首藏头诗中概括出一个词“千万孤独”,将此作为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反过来去观察诗人眼中的景象。
创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创造性閱读、创造性写作都是小学常见的语文创造形式。阅读也要勇于创新,可以借鉴“声律启蒙吟唱,经典永流传”中的形式等,让阅读不再枯燥,更具文艺性和艺术性。创造写作可以借鉴日下流行的“说写”形式,也可以鼓励借助各种网络工具,实现写作的常态化。
另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注重渗透情操陶冶和文脉传承,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道德情操,完善人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的情感,才能主动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