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蝶蝶
【摘 要】针对六年级上册 “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单元,教师可以课文为抓手,以指导阅读整本书为目标,通过“据标—定段—得法—延拓”等方式,联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切实提高策略运用意识,实现高效阅读。
【关键词】有目的地阅读;阅读策略;整本书阅读
《竹节人》作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较之前所学文本,有其特殊性。正文开始之前先明确提出了三个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切的阅读策略。教材的新样态,使学生发觉自己不能参照以往的阅读模式和经验顺畅地展开学习,容易对文本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适切的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可能存在无序、低效、重复等问题。单元教学结束后,往往还存在这样的尴尬:策略的学习止步于课堂,不能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所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竹节人》一文时,应拉近策略与学生的距离,运用“据标—定段—得法—延拓”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阅读目的来源于自己的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助支架,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将策略的运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一、据标:基于学生对策略的认知,让学习目标更明晰
学生在学习阅读策略前,应对“有目的地阅读”形成一定的认知。《竹节人》内容简单、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很适合作为入门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导入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最想了解什么,提炼出真实的阅读目的,并在交流中初步建立对阅读目的的认知:“读一篇文章时,我们有许多想了解的东西,比如想知道竹节人的样子,想了解竹节人的玩法,想知道作者是怎么介绍竹节人的,这就是阅读目的。”接着,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目的去读文本、找答案,初步感受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之后,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原来阅读策略贴近自己的阅读经验,是从阅读实践中得来的,并不高深莫测。
在学生对“阅读目的”这一概念有了初步认知后,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个阅读任务,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明白同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阅读目的,带着不同的阅读目的进行阅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叫“有目的地阅读”,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对所教之“法”有初步的感知,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阅读目的,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掌握课文内容,促使学生的能力及素质有效提升。
二、定段:基于不同维度阅读目的,让内容聚焦更精准
《竹节人》文前的阅读提示告诉学生:“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根据目标精准定位语段,能让长文章的阅读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如何快速、精准地聚焦与阅读任务相关的语段呢?首先应对《竹节人》一课的三个阅读任务进行分析(见表1)。
《竹节人》一课的三个阅读目的维度不同,关注的文本内容、选用的阅读方法当然会各有侧重。任务1指向“实用”维度,“定段”时应重点关注文中有关竹节人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的段落,也就是文章的第3~8自然段。任务2指向“赏析”维度,侧重于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玩竹节人”时的快乐,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因此,应该聚焦文本中描写大家投入地做竹节人、装饰竹节人、玩竹节人的有趣场景,即第9~18自然段。任务3指向“表达”维度,要求细读文章中老师没收竹节人,在办公室偷偷玩竹节人的部分,即第20~27自然段。
据标定段,需要建立在精准分析阅读目的这一基础上,旨在让学生不再展开 “地毯式搜寻”,而是学会根据目的取舍材料,减少干扰。
三、得法:基于不同类型任务需求,让阅读方法更适切
阅读策略的使用应具有整合性、选择性和灵活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与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
任务1可通过全班共学、教师助学的形式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相关语段,借助关键词,如“一截”“八截”“一对”“一根”等数量词,“锯”“钻”“做”“穿”等动词,细读有关竹节人制作过程的语句。写玩具指南对部分学生来说有困难。通过表1的分析,任务1宜采用直观图示法。为此,教师以“提供小锦囊”的形式,用思维导图呈现制作步骤,助力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如图1)。
在具體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交流中找“共性”——归纳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在作品呈现形式上凸显“个性”——丰富呈现形式,尝试用思维导图、纯文字说明、图文并茂等多种方式制作玩具指南。
之后,学生借助任务卡(如图2、图3),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主运用策略,解决任务2和任务3,并进行汇报展示。其中,任务2可以通过小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方式完成。学生朗读积累,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感受玩之趣。任务3则是通过“理一理”“讲一讲”等方式完成。学生用表格、提纲等将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楚,再加入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复述,把故事讲生动。
(如果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领取一个小锦囊哦!)]
三个任务表面上看各不相同,实际上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先通过任务1,使学生积累经验,明了想完成阅读任务,可以通过聚焦相关语段来提高阅读效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来有效解决问题,再以“任务卡”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完成任务2和任务3。这样由扶到放,逐步帮助学生“得法”。
四、延拓:基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让策略运用更高效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一句意味深长。要想习得某种阅读策略,仅靠书中几篇例文进行示范、练习是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迁移阅读策略。
《竹节人》提供了“现成”的阅读目的,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并不是这一课教学的终点,而应该是一个起点,即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一篇走向整本。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直接将课内所学的策略应用于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难度较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竹节人》相似的一组文本作为渐进式阅读材料,为学生搭建支架,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运用阅读策略。
高洪波的《竹蜻蜓》《陀螺》以及冯骥才的《花脸》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玩耍的情景,内容上与《竹节人》有相似之处,非常适合当作渐进式文本。在阅读任务的设定上,教师也可以参考《竹节人》,从不同维度整合、巩固课堂所学:(1)为文中提到的某件传统玩具制作名片。(2)体会这些玩具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乐趣。(3)讲一个作者与某个玩具之间的童年趣事。
教学过程可以“任务卡”(如图4至图6)的形式推进,学生通过交流汇报、墙报展示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果。
在以渐进式文本为支架进行过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加强策略运用,进一步巩固、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如学生在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的《童年》一书时,除了了解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获得人生感悟外,还可以“私人订制”阅读任务(如编写章节目录、编制童年生活大事记、制作人物档案、绘制人物关系图谱、绘制阿廖莎搬家地图等等),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主达成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设定,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基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学生在阅读时关注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所用方法也各有千秋。
学生带着目的阅读,将必读书目和阅读策略单元进行联结,用课外阅读检验课内习得的策略、方法,用课内习得的策略、方法拓展课外阅读,可谓一举多得。带着目的阅读,能让课外阅读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多一些精读,多一丝细品,多一份深思。在“编写章节目录”的过程中,学生对书的主要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在“童年大事记”的编制过程中,学生深切体会到了阿廖沙童年的悲惨;在“人物关系图谱”的梳理中,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可见,只有课内外联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閱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实践服务。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根据个人需求,设定阅读目的,尊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以文本任务为支架,使学生习得阅读方法;以服务生活为归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策略。学生带着任务展开阅读活动,避免了自由散漫和盲目随意,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门雨红,罗良建.“有目的地阅读”,促个性化发展:统编版六(上)《竹节人》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J].教育视界,2019(14):18-20.
[2]滕春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7):56.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