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对话:同步课堂问题分析与策略探究

2021-08-10 10:02沈敏燕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线下课文学校

沈敏燕

【摘   要】“提升同步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是扎实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工程的焦点和难点。不难发现,在同步课堂中会呈现主课堂和分课堂沟壑分明、主教作用和辅教作用发挥不均、言语支架和其他支架构建失衡、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节奏无异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两线两境,学生与媒介对话‘零缝隙;两研两导,教师与教师对话‘零差异;两学两课,教师与学生对话‘零距离;两班两组,学生与学生对话‘零鸿沟”四个维度,积极探究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以此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互联网+义务教育”;“1对3”同步课堂;语文教学

2020年下半年,嘉善县作为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全面铺开“1对3”同步课堂。“提升同步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一直是扎实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工程的焦点和难点。伴随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不断探索,我们尝试梳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对策,以期在课堂上展开有效对话。

一、基于课堂现状,探寻问题根源

由于网络教学的时空分离,师生之间的充分对话被限制,有效对话难度倍增。以四年级上册《牛和鹅》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以“1对3”同步课堂的方式,同时面对4所学校的学生进行教学。这4所学校中,1所是城镇学校,2所是本地农村学校,1所是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共同学习的学生有120个左右。城镇学校的教师是主讲教师,与45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线下教学;其他3所学校的教师是辅助教师,学生通过信息媒介进行网络学习。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设计了4大环节:①激趣导入,借助课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②比较课文呈现形式,直观认识“批注”;③借助课文中的五处批注,发现、交流批注方法;④品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做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0分钟的课堂,学生的回答共计38次。这中间,只有5次是由网络那端3所农村学校的学生回答的(其中,本地农村学校的学生回答了4次,偏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学生回答了1次)。教师只在激趣导入环节,播放“鹅追赶人”的视频后,说道:“相信另外三所学校的同学也看到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整堂课呈现以下四大问题。

1.主课堂和分课堂沟壑分明

城镇学校的学生与上课教师在线下面对面学习,学习热情比较高昂,“主角”意识强烈。其他3所学校的学生与上课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学习热情相對弱化,“配角”意识凸显。这就形成“主课堂热热闹闹、分课堂冷冷清清”的教学状况。

2.主教作用和辅教作用发挥不均

整堂课中,主讲教师呈现“绝对权威”,只有在需要网络那端学生回答的时候,辅助教师才会辅助指名学生回答。在学生自学、交流等环节,辅助教师都没有介入,可明显看出他们不了解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其基本处于“与我无关”的状态。

3.言语支架和其他支架构建失衡

整堂课中,教师都是通过与学生的问答来推进教学的,语言成为教学的唯一支架,造成学生的学习成果呈现方式单一、学生参与交流范围有限。

4.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节奏无异

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推进的教学节奏与平时的线下单班教学几乎相同,没有充分考虑4所学校学生的复杂学情,致使课堂中学与教的融合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低,尤其是对于网络那端的学生,学习效果极其有限。

二、针对教学实际,实施有效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隔着冰冷的屏幕,越过网络云端,教师该如何提升“互联网+义务教育”同步课堂中教学互动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对话”是根本。

(一)两线两境,学生与媒介对话“零缝隙”

大力“办好网络教育”,是当下以及未来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促进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因此,要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使由电子屏幕和网络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生发温情和温度,让学生愉悦地畅游在网络课堂中。

1.两线同牵:同步课堂实时网络线+日常学教互动平台线

为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有过硬的教学设备,包括教学实时录播设备、多媒体展示设备、网络互动设备等。其中稳定的网络和清晰的音画设备是关键。尤其是对于分课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利用“屏幕中的屏幕”进行对话交流,如果没有足够的音画保障,互动交流就会严重受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高手”,还是“技术能手”。除了搭建好同步课堂实时网络,教师还需要架设日常的教学互动平台,如微信群、QQ群、钉钉群、班级学习空间、班级贴吧、学习公众号、班级微博等等,实现便捷、实时、全方位、零缝隙的交流互动。

2.两境同构:线下本域学习实境+线上异域学习虚境

小学生容易受环境影响,适合的、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社会临场感”。为此,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构建与学习主题相关联的“线下本域学习实境”。如在学习《牛和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童年”为主题布置学习环境,内容包括童年的诗、童年的歌、童年的画、童年的书、童年的报等等,以触手可及的“童年”唤起“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在班级学习空间、学习公众号、班级微博等网络平台上营造同样主题的“线上异域学习虚境”,构建浓郁的教学情境,让网络课堂充满温情。

(二)两研两导,教师与教师对话“零差异”

在“1对3”同步课堂中,1位教师是主教,3位教师是助教,每一堂课有4位教师参与,他们可以形成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这不仅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还对提升各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极大的裨益。

1.两研同进:课前学案设计共研+课后学习成效共研

为实现“同步课堂”教师成长的同频共振,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必须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在课前、课后借助网络进行充分的研磨,也就是开展“网络研修”。

在课前研磨学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两点。一是关注不同的学情,要充分衡量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山区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定分层学习目标,架设阶梯学习方案。二是搭建充分的学习支架,因为同步课堂中3个区域内的学生不与主讲教师发生面对面的线下互动,如果只是单一的言语问答,就会削弱学生的关注力、思维力,就如之前的课例所示。因此,必须架设充分的学习支架,让学生拾級而上。如:①课前完成预学单,搜集有关牛和鹅的诗词、视频,用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圈一圈等方式完成字词学习,读课文写写自己的感受和疑惑等;②借助《语文作业本》第62页中的第3题,在完成导图的过程中,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又发现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③交流学生对第5~7自然段的批注时,借助实物投屏技术,真实、广泛地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同步课堂”的学案呈现方式也应与平时的教案有所不同,需要同步呈现“主讲教师教学行为”“辅助教师教学行为”“学生活动”三方面内容。

在课后研讨学习成效时,一定要请辅助教师讲一讲分课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盲点,形成二次学案,再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区域分层教学,并改进下一节课的学案。

2.两导同显:主讲教师导教学大环节+辅助教师导学习重难点

在“1对3”同步课堂中,4位教师应该发挥“1+3>4”的作用。只有教师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让互联网课堂迸发智慧光芒。

主讲教师起主导作用,推进整个教学进程,教学语速要适当放慢,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教学内容要适当减少,对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要有灵活应对的能力。

辅助教师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只有适时、适法地积极介入,才能确保全体学生的学习实效。辅助教师在这样5种状况下要积极介入:①学生自学时,进行巡视,给予个别指导;②学生自学后,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整体的总结反馈;③发现本班学生无法跟上整体的教学节奏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提醒或强化;④对于有些教学资源,主课堂的师生没有切身体验,但分课堂的师生却有充分的资源优势,如对牛和鹅的生活习性的认识,山区的师生是“有话可说”的,这时候山区学校分课堂的师生就可以进行主讲、主学了。⑤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反馈、交流。

(三)两学两课,教师与学生对话“零距离”

在网络课堂中,师生之间行为交互性越高,社会临场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而社会临场感低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导致互动欲望较低,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因此,必须在同步课堂中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多次的、广泛的、多形式的对话。

1.两学同举:课前“菜单式”预学+课中“阶梯状”共学

课前可推出预学菜单,呈现不同层级的预学要求,既要有适合城镇学生先一步学习的高阶要求,又要有符合山区学生慢一点学习的起阶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牛和鹅》的预学菜单如下。

(1)搜集有关牛和鹅的诗词、视频。

(2)阅读有关“童年”的文章、书籍。

(3)读一读文中的生字新词,遇到读不准的、不理解的,请教字典或者伙伴、家长,写一写觉得容易写错的字词。

(4)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第1、2题。

(5)把课文多读几遍,想一想:读了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6)读课文的过程中,觉得有疑惑的是                            。

(7)你知道“批注”吗?你平时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吗?如果有,请做好准备,给同学们展示一下。

(8)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你有怎样的学习计划?

这样,初阶(A阶)学生可能会选择第3、4、5题,中阶(B阶)学生可能会选择第1、3、4、5、6题,高阶(C阶)学生可能会全选。

课中学习时,也要充分考虑4所学校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搭建阶梯状的共学方式: ①对于体现低阶思维力的学习任务,尽量让A阶学生多展示,使其“有信心”地学;对于体现高阶思维力的学习任务,可以让C阶学生多展示,使其“有挑战”地学;②对于体现中阶思维力的学习任务,可以“A阶、B阶、C阶”的方式让学生逐阶反馈,让所有学生“高参与性”地学;对于体现高阶思维力的学习任务,可以“C阶、B阶、A阶”的方式让学生趋近交流,让所有学生“摘桃式”地学。

当然,这样“菜单式”“阶梯状”的学习方式也会延伸到“课后作业固学”环节,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同样经历分层自选的过程。

2.两课同开:四校一体大课堂+一师多生小课堂

“1对3”同步课堂中,一定要打破空间的壁垒,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共同识字、共同书写、共同阅读、共同习作,共享学习资源,共展学习成果,在“四校一体”的大环境中开展语文学习。这时候,教师要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核心问题、多层多样的学习支架、饱含情感的评价鼓励、多感官的实践体验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

同时,也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小课堂学习。①可以是以学校为单位的“跟进式”线下小课堂,如对于第5~7自然段的自主批注,课中有的学校的学生是无法充分交流的,这时候需要本校教师组织线下交流。②可以是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的“补偿式”线上小课堂,根据学生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书写等方面的薄弱点,由每位教师分别带班,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补学。③可以是以学生兴趣为指向的“拓展式”线上小课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拓学。

(四)两班两组,学生与学生对话“零鸿沟”

网络无极限,在同步课堂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同伴互助,汲取更丰富的同伴资源,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1.两班同建:线下常态小班+线上动态大班

学生可以同时成为多个班集体的成员,一个是原有线下小班,一个是四校线上大班,还有校际动态中班。进行“必修式”教学时,学生是四校大班的一员;进行“补偿式”教学时,学生是原来小班的一员;进行“拓展式”教学时,学生可以校际走班。

2.两组同织:同步课堂共学组+主题探究项目组

根据学习基础和兴趣特长,学生可以加入不同的学习小组。课中,学生可以跟原班同学成组,也可以跟网班同学成组,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开展头脑风暴。课后,可以围绕项目主题,同样以原班小组和网班小组的方式进行项目化学习。比如,围绕“牛气冲天”主题,探究牛的生活习性,积累牛的诗词美文,展示牛的撰述著作;围绕“读书佳法”主题,开展关于批注方法、批注成果、批注感悟的交流和展示;围绕“七彩童年”主题,开展阅童年、品童年、绘童年、唱童年、亮童年等实践活动。

综上,在“1对3”同步课堂中,我们只要充分搭建学生与媒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平台,就可以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提升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为实现“有效课堂”寻得更加高效的学教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志卓.网络同步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5):30-32.

[2]王继新,田俊,王萱,等.基于教学行为数据分析的“互联网 + 在地化课堂”优化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25-28.

(浙江省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314100)

猜你喜欢
线下课文学校
重回线下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学校推介
ONE⁃MAN UNIVERSITY
线下的反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