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腹协调训练用于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1-08-10 09:48张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肌纤维盆底肌力

张敏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妇科,山东济宁 272100)

盆底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多,大多是由妊娠、分娩所致[1-2]。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为此必须及早介入治疗以保障患者的健康。近年来有学者发现盆腹协调训练可提升患者盆腹运动的协调性,有效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3-5]。 基于此,该文选择该院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70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究盆腹协调训练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均为单胎妊娠,且经阴道分娩;无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盆底肌完全去神经化;6 个月以内有盆底手术史的患者; 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精神障碍患者。 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 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小 23 岁,最大 38 岁,均值(30.29±1.51)岁;孕周37~41 周,平均(39.58±1.12)周。 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 22 岁,最大 38 岁,均值(30.29±1.48)岁;孕周 37~40 周,平均(39.57±1.11)周。 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基线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对该次研究予以批准。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盆底康复治疗,具体步骤如下:从产后42 d 开始,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USB4型,法国杉山,国食药监械进字2014 第3211756 号)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仪器参数设置电流强度为0~100 mA, 脉宽为0~2 000 μs,频率为 1~2 000 MHz,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电刺激治疗 30 min/次,2 次/周;使用家庭盆底康复器(阴道哑铃)训练,将阴道哑铃放置于患者阴道内,保持阴道哑铃不脱出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哑铃的重量,共分为5 个重量级[6-8],每日训练1 次。持续干预6 个月。

在常规盆底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盆腹协调训练,具体方法如下:指导患者进行胸式呼吸,将两手分别放在第12 肋两侧, 并让患者骨盆保持中立位,患者用鼻子进行吸气,使肺部充盈并向外两侧扩张,双手感觉到被推开,待空气充满肺部之后则停止向下,然后令患者呼气,收敛胸腔,将气体由肺部向上经鼻腔排出。其后进行站立胸式呼吸减腹压结合盆底康复器练习[9-11]。每天治疗 15 min,1 次/d。持续干预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情况、 盆底肌肌力、肌电位值以及疲劳度。

(1)盆底功能障碍情况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盆底功能障碍越严重。

(2)使用法国杉山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两组患者盆底肌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肌电位值以及疲劳度。 盆底肌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共分为 0~5 级。肌力<3 级为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肌力下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n(%)]表示盆底肌肌力恢复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表示盆底功能障碍评分、肌电位值及疲劳度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功能障碍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3、6 个月后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功能障碍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功能障碍评分对比[(),分]

?

2.2 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Ⅲ~Ⅴ级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表 3。

表2 Ⅰ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n(%)]

表3 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n(%)]

2.3 两组患者肌电位值和疲劳度比较

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Ⅰ、Ⅱ类肌纤维最大肌电位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疲劳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表5。

表4 Ⅰ类肌纤维肌电位值和疲劳度()

表4 Ⅰ类肌纤维肌电位值和疲劳度()

组别 最大肌电位值(μV)治疗前 治疗6 个月疲劳度(%)治疗前 治疗6 个月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 值P 值7.61±2.16 7.56±2.18 0.096 0.924 45.2±4.8 35.4±5.6 4.705 0.000-68.1±11.2-68.5±11.0 0.151 0.880-37.1±12.3-48.2±14.5 4.285 0.000

表5 Ⅱ类肌纤维肌电位值和疲劳度()

表5 Ⅱ类肌纤维肌电位值和疲劳度()

组别 最大肌电位值(μV)治疗前 治疗6 个月疲劳度(%)治疗前 治疗6 个月观察组(n=35)对照组(n=35)t 值P 值6.71±2.24 6.85±2.36 0.255 0.799 38.7±5.9 30.2±4.7 6.666 0.000-66.3±10.8-65.7±10.3 0.238 0.813-32.8±11.5-45.4±12.6 4.370 0.000

3 讨 论

临床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防止产妇出现阴道脱垂及松弛,提高其产后盆底肌肉张力及弹性[12-13]。 该研究将盆底康复治疗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中,逐渐提升产妇盆底肌力,增强其自控力,促进其盆底肌血液循环。 在电刺激治疗基础上配合盆腹协调训练,可以减少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9]。 生物电刺激能够模拟不同场景,收缩盆底组织,恢复其弹性并且平复损伤;盆腹协调训练借助地心引力帮助阴道进行自主收缩训练过程中,盆底肌会随着呼气放松,吸气收缩,腹部收紧。因此盆腹协调训练能够有效提升盆底肌的协调性,促进盆底功能恢复[14]。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3、6 个月后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 (30.63±8.72) 分、(16.33±4.13)分,对照组分别为(42.71±9.53)分、(22.34±5.92)分,两组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治疗6 个月后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Ⅲ~Ⅴ级占比、 肌电位值和疲劳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盆腹协调训练, 能够有效地改善盆腹肌肌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体力恢复。 朱莉等[15]的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盆腹协调训练用于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盆底肌肌力等级,降低其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肌纤维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武定鸡肌纤维特性形成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