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高计划”政策的激励下,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释放出教育目标引领、管理机制补位、风险治理创新、育人阵地建设的时代价值,成为推进实施“双高计划”内涵发展战略的内生动力。当前,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着精神理念淡化、制度设计泛化、行为教育弱化、物质基础老化等困境。因此,要通过挖掘人本化的精神内涵,厚植品牌化的制度根基,实施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打造信息化的“三防”体系,多维度实践安全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与和谐稳定。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实践维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6-0041-05
“双高计划”是继普通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后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目的是率先发展一批优质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整体内涵建设。实验室建设是构建高职实践教育体系和培养工匠型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近年来,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于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安全短期绩效在于管理,长效治理则需要依靠精神文化的支撐引领。实验室安全文化作为校园安全文化领域的延伸,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在“双高计划”聚焦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应赋予安全文化新的历史使命,推动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教育目标引领:助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双高计划”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表明内涵式发展仍然是“双高计划”建设的目标指向。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学校软实力,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安全文化虽然是一种亚文化,但具有教书育人和服务保障的双重意蕴,既是引领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文化策略,又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安全保证。在现阶段,维护实验室安全不仅仅是学校职责所系,更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需要统筹学校内涵建设与安全发展,汇聚工作合力。实验室安全文化侧重引导实验参加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向,向外部展现和谐安定的校园风貌和实验工作者的安全文化素养,在内部实现高职教育文化创新,改进教学和科研方法,提升实验室安全系数,有效降低安全风险,激励教学科研内在质量的快速提升。
(二)管理机制补位:优化安全治理结构体系
“双高计划”强调要提升高职院校治理水平,健全内部治理体系,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完善多重维度的内部治理结构,治理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形成的治理理念,可以说,治理文化和治理体系是同质同向的,治理文化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发展路向[1]。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治理体系不仅要有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融合安全文化建设布局。安全文化建设是培养师生安全意识的一项文化工程,有助于提升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安全素养,完善实验实训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因此,新时期的实验室安全建设同样需要建立“多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在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应急机制和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布局,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补位功能,为实验室安全发展注入“文化之魂”,消除风险治理结构性矛盾,弥补传统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缺陷。
(三)风险治理创新:推动安全生产提质增效
当前,高校安全生产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实验室风险治理已成为学校安全生产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近几年,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按照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生产涉及化工、剧毒、药品、机械操控等危险领域,风险隐患分布面广,容易引发人身伤害事故,亟需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安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担当着校园安全“柔性”治理的角色,在治理过程中具有创新性、导向性、规范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创新性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增加了趣味性;导向性注重对师生安全意识、理念、行为的引导,达成安全价值观念的共识;规范性让生硬的刚性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安全文化应作为提升实验室安全治理效能的重要切入点。
(四)育人阵地建设:拓展思想道德教育路径
近些年,我国高职教育在系列重大政策的引领下呈现出跨越式发展之势。2019年高职院校完成百万扩招,2020年高职继续扩招,招生范围涵盖了高中毕业生、下岗人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多元复杂的学生个体,意味着生源结构和质量良莠不齐,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和安全素养差别增大[2]。在立德树人教育主线的统领下,迫切需要拓展思想道德育人阵地,强化安全文化素质培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4年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环节。传统文化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有效契合了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现代价值,解决不同类型生源因年龄结构、价值观念、社会阅历差别产生的异质化现象,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归因
(一)精神理念淡化,文化传承缺乏创新能力
理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功能和内涵的认识不够充分,实验室建设与安全文化融合度孱弱,缺乏对传统安全文化现代价值的挖掘,活化传承优秀传统安全文化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全文化在学校育人体系中的涵养功能。其原因在于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知还处于感性层面,“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价值观尚不成熟,以及师生员工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认知度减弱,这些都制约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二)制度设计泛化,规范体系缺乏校本特征
制度文化彰显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历史背景和学科特色,是“刚性制度”和“柔性文化”的结合体。“双高计划”提出要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现代职业院校安全管理制度有普通高校的共性特征,但制度规范体系欠缺校本化的顶层设计,职业文化基础薄弱,“职业”属性定位模糊,制度文化理念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相互脱节。从发展历史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升级而来,制度文化理念通常延续了中专的思维,有的参照普通高校的制度模式创建,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走向把握不准[3]。从制度设计上看,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政策,忽视了对职业院校内在制度文化的更新和提炼,致使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不能随事而制,与实验室新环境、新技术和新设施的现实文化需求不相匹配。
(三)行为教育弱化,实践活动缺乏互动载体
文化的传承创新来源于劳动实践。《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驱动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日趋强烈。然而,一些院校实验安全文化活动载体缺失,劳动实践教育虚化,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育人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校内实践活动缺乏吸引力,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弱化,实验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紧缺,职业精神培养内涵融入不够。另一方面,学生自治组织的安全文化活动多集中在校内,与外部单位互动不力,不能有效地与志愿服务、社区合作和校企共建等开放性社会文化活动相结合,导致学生文化创新意识淡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
(四)物质基础老化,安防设施缺乏科技融入
“双高计划”提出要加快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管理服务全过程。物质文化是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视角下的物质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物质保证。一所高职院校独特文化的兴起首先在于校园硬件设施和物质形态的建立,现代化的校园安防体系建设更趋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反观现在职业院校安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实验室“三防”领域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智能安防未接入智慧校园系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4]。主要归因于上世纪安防技术条件落后,人力和物理防范手段单一,安保工作被边缘化。进入新世纪,受传统老保卫思维的影响,科技创安意识淡漠,技防设备更新换代迟缓,经费投入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安防应用的需求。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维度
(一)提炼文化理念,挖掘人本化的精神内涵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观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展现了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内在蕴意。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考虑尊重和保护人的生命和价值,实验室的安全设计应从人的安全角度来考量,将保护师生安全的理念贯穿于实验室建设的始终,使其成为实验室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现。其次,要突出学生在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唯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将安全文化深植于实验教学之中,从内心认同实验室安全文化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实验室安全。
2.树立生命至上的安全价值观
实验室安全的核心价值體系逐渐形成了“安全至上”“生命至上”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和准则[5]。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理念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以师生为本,以安全为纲,强化生命观教育,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才是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将价值塑造寓于生命教化育人之中是“双高计划”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培育生命价值观应找准5.12全国防灾减灾日、6.16全国安全宣传日等教育时机节点,结合实验室事故模拟逃生演练、防灾减灾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在实践教育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培植学生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3.培养终身学习的自我教育观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重构人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唯有不断更迭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提升职业适应力。如今,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正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过渡,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能塑造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人本化的安全文化理念提倡发挥学生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动性,调动学生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如引导学生社团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自发开展创作实验室安全警示教育方案、实验室消防嘉年华、实验室文化标识设计等活动,树立职业院校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二)凝聚校本特色,厚植品牌化的制度根基
1.搭建章程指引的顶层架构
制度体系建设是加强实验室安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考评的基础,也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实施“双高计划”建设要改变高职院校制度同向化、平庸化的设计思路,瞄准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走类型化、校本化发展的道路。在制度设计上,要体现学校章程的办学方向和核心价值,彰显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职业理念,同时形成操作性强的评价激励机制,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选项。在制度执行上,组建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实验室安全机构,统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明晰各部门权限边界,为实验室安全建设提供支持保障,形成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的职能架构。
2.完善职业特色的制度规范
高职院校要根据办学特色探索完善品牌化的制度规范,在“双高计划”驱动下破立并举,打造体现职业文化内涵的“制度网”。具体而言,要完善操控流程、物资存储、废物处置、风险评估、预警监测等环节的制度建设,建成一套符合现代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体现现代治理要求的安全制度体系。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委托第三方制定并经过评审后实施了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形成本校特点的应急机制,包括火灾事故、电气事故、危险化学品、机械伤害等专项应急预案,提高处置实验室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凸显自己的制度文化特色[6]。
3.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纳入内部检查、日常考核和年终考评内容。要完善实验室安全责任和考核机制,落实学校—学院—系(所、中心)—班级四级责任制,实验室标明安全信息牌,明确安全责任人,学院与导师、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层层签订责任书,责任人再与实验人员签订安全承诺书。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操作性强、有奖励和惩罚机制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区分工科、文科实验室功能,不搞评价标准“一刀切”。围绕组织建设、制度执行、教育宣传、防范措施、隐患治理、风险控制等内容,建立三级指标考核体系,实行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与二级学院党建工作考核挂钩,年度评定考核等次,兑现物质奖励,调动学院实验室安全建设的积极性。
(三)创新教育载体,实施多元化的育人模式
1.丰富常态化的教育形式
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向。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主要教学形式,实验教育要传承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重点打造一批独具匠心的“高职品牌”工程,推动文化教育与实验教学深度整合,将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固化为一种常态。以每年的“安全教育月”“安全生产月”和“119消防安全月”三项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育、网络教育、实践教育三种教育平台为依托,以文化育人为导向,用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传递安全理念。例如,通过举办实验室安全微电影、短视频大赛,安全漫画、动漫设计大赛,“实验安全我来讲”主题班会等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创新,争做安全行动的自觉践行者。
2.整合多样态的网络平台
高职院校应将课堂面对面教育与数字媒体教育有机融合,突破传统教育固有模式,立足网络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拓展全新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一方面,推出网络虚拟课堂,整合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QQ群等自媒体,利用碎片化信息简、平、快的特点推送互动产品,如开设“安全云课堂”“安全生产云竞赛”,传授实验安全技能。另一方面,要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借助网络传播工具的外力作用,对优秀传统安全文化深挖掘、再加工,激发传统安全文化的活力。如推送有关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等富含警示寓意的古训事例,让优秀本土文化占领网络育人阵地,经过去芜存菁后形成自己的网络话语体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创设多渠道的实践载体
实践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通过实践教育反哺课堂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双轮驱动、相得益彰。在内部,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立以应急教育为主题的安全教育体验场馆,融入安全文化元素,设置实验室逃生体验屋、应急救护演练、灭火模拟操作、VR安全体验等沉浸式功能体验区,以实景操作方式传授正确处理实验室危机的方法。在外部,要突出职业教育社会性、开放性的特征,破除行业互动壁垒,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主动与所在社区、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共建,工学结合,借助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平台联合开展消防嘉年华进社区、校企应急救援科普汇演等文化活动,带动校地安全文化双向融合发展。
(四)优化育人生态,打造信息化的“三防”体系
1.营造实验安全环境文化
物质文化直观地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传统特色和价值底蕴。传统安全文化浩如烟海,富含深刻的哲学道理和安全智慧。战国时期的《墨子》就记载了大量安全防范和火灾治理的方法;明末《天工开物》则记录了各类预防开采事故的技术办法。校园物质安全文化应传承中华传统安全文化精神,体现在校园环境、景观标志、实验和科研设施等有形事物之上,形成标语橱窗文化、楼宇景观文化、“互联网+安全文化”的人文环境,发挥校园“硬文化”的显性作用,在实验室编织一种安全、宽畅、和谐的气息,打造安全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精神风貌,师生置身于安全文化的氛围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的熏陶,增强实验教学环境的安全感。
2.筑牢人防物防基础防线
人防和物防构成了校园安防体系的基础防线。实验室应建立学院日常自查、部门专项检查和学校定期督查的“三支队伍”。利用安全文化“软对策”强化督促整改,实现挂牌、整改、报告、销账的闭环管理。例如,在实验室风险排查环节对安全隐患进行等级分类,实行“红、黄、绿”挂牌管理模式,将隐患所处的实验室划分“红、黄”牌实验室,督促整改销案摘牌,有效降低实验室安全风险[7]。在物防设施建设方面,配备必要的危化品存储设备、泄漏和预防控制设备、紧急烟雾喷淋装置、防爆防护设备、应急救援柜和各类急救药品柜等设备,在安全出口、消防设施、防护设备加入安全警示标识文化元素,感受安全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联通智慧校园网络系统
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功能在于整合校内行政教学科研等应用系统,推动智能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在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的背景下,要落实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按照《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的实验室安全防控体系。一方面,完善实验室内部安防设施,形成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语音对讲系统、通风系统、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和废弃物收集系统等安全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智慧消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连接实验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防智能巡检系统等功能模块,实现智慧安防与智慧校园互联互通,形成智慧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要立足职业教育特点,围绕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前行,遵循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重维度来重新认识和构建,打造人本化、品牌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安全文化创新体系,引领实验室安全从硬性管理向软性约束的机制转变。
参考文献:
[1]熊威,吴访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与职业,2020(1):45-49.
[2]李福鹏,王长伟.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9):93-97.
[3]周丙洋.“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内部制度建构[J].教育与职业,2020(16):48-53.
[4]黄龙.内涵式发展视域下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实踐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7):85-89.
[5]王杰,王士国,任佳,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7):235-238,252.
[6-7]华子春,魏永军.以查促建:江苏省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结果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1):1-6.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