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菁
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之外,还要注重情境教学的有效应用,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过程中,调动学生思维,获得阅读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情境教学;应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模拟或虚拟的场景,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突破对既定文本扁平化认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借助道具、媒体或情境表演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以情境教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具体的人、事、物,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一、情境导入,引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字的解读能力已经显著增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于文字面,学生对文本缺乏基本的解读意识,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情境导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情境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有背景导入、人物导入、悬疑导入、音频导入以及诗文导入等多种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特点,选择相应的导入方法,带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文章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基调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本文的动画版背景解读,使学生靠近和感悟作者的壮志豪情;再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文章时,就可以从核心人物——袁隆平先生入手,落实有效的课前导入。抓住文章的核心信息巧设疑问也是情境导入的一种常用方法,以《我与地坛》为例,你心情不宁静的时候,你有哪些排遣方式呢?袁隆平先生的心灵乐园是他的稻田;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荷塘;李乐薇的梦幻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在一连串的铺垫之下,让学生思考作者对待地坛的特殊感情,进而引出文本,可以起到引人入胜之感。
二、融入情境,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在有效的課堂导入基础上,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已经被有效调动。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沉入文本,要进一步为学生创建相应的阅读情境,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可以更加丰富。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多感官融入,除了用眼睛看之外,鼓励学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可以增加一些手势互动等,让学生主动品味文本蕴含的丰富意蕴。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课文的标准诵读音频,以文章的诵读与聆听让学生主动走入情境。其次,可以尝试辅助性道具的运用,带领学生更好地走入情境。比如,在教学《窦娥冤》这篇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窦娥冤作品选段,带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让学生对文本基调、大意、思想、情感等有效概括。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让学生通过感知情境,融入文本。为下一步深度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启发学生思维,促进情境深化
在情境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阅读任务,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推动情境升华。首先,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任务设计,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热情。如《古都的秋》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开笔先写江南之秋?“不远万里”这个成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北国的秋是怎样的感情?“混混沌沌”“半开半醉”是指什么样的状态?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秋的景观,展示出了秋的什么特色。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阅读的热情得到激发,进而带动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自主把握文本的丰富内涵,与作者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问题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共情迁移。通过对文本的思考,进一步与自身情感有效融合,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同时,学生的表达热情也可以得到更好地释放。例如,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和相处模式,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如何回报父母,这类阅读互动和共情迁移的落实,可以使情境教学的目标得到进一步升华。语文课堂的德育目标也可以顺利达成。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引领学生沉浸阅读中,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的有效运用。从情境导入、情境创设、情境升华等多方面入手,与学生有效互动,带领学生突破层层阅读任务,使阅读教学的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