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露
[摘 要]“资料袋”是统编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资料袋”的特点,注重“资料袋”的有效运用并鼓励学生自制资料袋。这样,能充分发挥出“资料袋”的助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资料袋;阅读期待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30-02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一些课文的后面编排了“资料袋”。这些“资料袋”主要以图片、文字或者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是整个语文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这些资料袋,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在有效运用“资料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仿照文本“资料袋”的形式,自制资料袋,以丰富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统编语文教材课后“资料袋”的主要用途
课后“资料袋”的内容一般是与本篇课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大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要了解不同“资料袋”的特点,明白它们在助学中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阅读服务。一般来说,“资料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了解作品
统编教材的一些文章选自名著作品。初次接触这样作品的学生會感觉比较陌生。“资料袋”的内容就是名著作品的一些介绍,可以使学生对名著有初步的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阅读。比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的课后“资料袋”是这样写的:“《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众多梁山好汉的故事。”由于《景阳冈》选自于《水浒传》,“资料袋”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原著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而且“资料袋”还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等五位梁山好汉的图片。另外,“资料袋”对文章的主人公武松的主要事件以及他在《水浒传》中所处的地位等都进行了介绍。这些都为学生了解作品,走进人物以及今后的整本书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促进学生感悟文本
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有的会带有浓郁的个人感情色彩。阅读这些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一篇,而且还要让学生对作家作品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作家老舍的语言就像家常话一样,娓娓道来,自然朴素;同时,受生活地域、生活习惯的影响,他的语言带有着浓厚的京味儿。在他文章的后面,编者设置了“资料袋”,为学生理解老舍的语言特点提供便利。如,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的“资料袋”中这样介绍老舍:“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这就为学生走进作者老舍,了解老舍作品风格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在今后学习《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时,学生自然会对文本语言特点予以特别的关注。这样,能促进学生对作者语言表达特点的理解。
(三)提供范例便于学生运用
统编教材课后的“资料袋”还有为学生提供信息,便于学生直接运用的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的 “资料袋”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做观察表格,学会按照时间顺序记录观察所得的方法。这为学生学习模仿以及今后的迁移运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课后“资料袋”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了解了“资料袋”的特点之后,如何运用这些“资料袋”实现助学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安排。一般来说,“资料袋”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运用的。
(一)用在课前——激发阅读期待
有些“资料袋”的内容是对文本的相关人物或者事物进行介绍的。在课前引入这类“资料袋”的内容让学生阅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学生的认知。如,在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教学中,在阅读课文之前,学生其实已经对恐龙有一些自己的认知。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大屏幕先把“资料袋”的内容展示给学生阅读;然后,教师再问学生:“那鸟类究竟是不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呢?学完《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以后,你肯定会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就请大家自己读课文,读完后交流一下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样在教学开始,先呈现“资料袋”内容,然后再借助“资料袋”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的主动积极阅读奠定基础。
(二)用在课中——进行语文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而语文实践活动往往需要恰当的支架来支撑。“资料袋”的内容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支架,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凭借。如,《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描写事物的作为教学重点,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细致地、有序地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把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出示给学生,并提出要求:“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描写得这么具体生动,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连续地观察的结果。请大家仔细阅读‘资料袋中的两份观察记录,并想一想,说一说:在用这两种观察记录形式做记录的时候,分别需要注意些什么。”最后,教师让学生任选一种观察记录形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连续观察一段时间,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样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而且还为学生今后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用在课后——探究未知领域
统编教材课后的“资料袋”言简义丰,隐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把“资料袋”呈现给学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如,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的“资料袋”,这样介绍老舍:“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资料袋”的内容,把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教师可让学生查找一下,老舍所写的一千多部作品中还有没有描写动物的文章,也可以让对《骆驼祥子》《茶馆》等作品感兴趣的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这样就使学生由读老舍的一篇文章走向读他的更多文章,促进学生对老舍的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课后“资料袋”的合理开发
统编教材课后的“资料袋”具有形态各异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作者的基本情况、语言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代表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还要注重课后“资料袋”的开发,鼓励学生仿照文本的样式自制资料袋,以丰富学生认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编制资料袋。
(一)人物生平介绍类资料袋
人物生平介绍是统编教材 “资料袋”的常见内容,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查阅一下宋庆龄的资料,制作成资料袋。在教师的引導下,有的学生在课后制作了这样的资料袋:“宋庆龄曾经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她对少年儿童的成长非常关心,《儿童时代》杂志就是在她的关心下创编的。为了纪念宋庆龄,1982年5月,我国成立了宋庆龄基金会。”这样自制资料袋,使学生对宋庆龄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使他们立志向宋庆龄学习的愿望更强烈。
(二)同类拓展型资料袋
所谓同类拓展就是指跟文本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内容拓展。同类资料的补充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开阔学生的眼界。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以后,教师可让学生查找一下西沙群岛方面的信息,补充在课文的后面。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经过查找资料,这样写道:“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是南海中北部的一组群岛,是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中国最早发现、命名西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西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这样的资料袋补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原著阅读推荐类资料袋
原著作品推荐就是指对跟课文有关的整本书的介绍,这也是统编教材课后“资料袋”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仿照这种形式自制资料袋。如,四年级上册的《蟋蟀的住宅》一课,节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教学这篇课文的最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这样制作资料袋:“《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作,共10卷。作者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通过散文化的笔调,对所观察到的昆虫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它既传播了科学知识,又向读者展现出了一种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资料袋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除了上面几种以外,还有图片式、表格式、图文组合式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大胆创新,制作出适合自己阅读学习的资料袋。这样,让资料袋成为学生阅读的一大助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阅读能力。
总之,统编教材课后的“资料袋”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把握它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样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出“资料袋”的教学价值,真正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