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姝
[摘 要]童话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统编语文教材对童话教学特别重视,在篇目上较以往版本明显增多。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倾听、欣赏、传播等方面进行构想与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童话的特点和魅力。这样教学,能更好地凸显童话这一文体的特点,提升童话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统编教材;童话故事;倾听;欣赏;传播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0-0028-02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叙述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注重对儿童游戏精神的呵护,捍卫童年生态,尊重儿童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统编语文教材对童话特别重视,与以往版本相比,篇目明显增加。小学阶段共有童话近 40 篇,设置了 9 个专门的童话单元。这充分凸显了编者对童话的重视程度。由于童话是从民间口述文学发展而来的,在传播过程中,经常会被讲故事的人进行口语化改造。因此,在教学中,倾听、欣赏与传播应作为童话教学的应有策略。这样教学能更好地凸显童话与生俱来的表达气质与文体特色。
一、童话需要倾听
在童话教学中,采取教师朗读、学生倾听的形式可以把童话的文字复活成语言,恢复语言传播的情境,同时使学生的听觉得到充分的调动,这样让童话学习的过程变得丰富而又灵动。因此,要想凸显童话的传播功能,就要从培养良好的童话倾听者做起。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倾听期待
童话倾听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展开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为故事中的角色,亲历故事发展的过程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召唤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倾听期待。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以召唤性语言“小蝌蚪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去找妈妈吧!”激发学生的倾听期待。在《狐狸分奶酪》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咱们一起去看看,狐狸是怎样给熊哥哥和熊弟弟分奶酪的。等会儿你们给它们评评理!”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教师已经不单纯是童话故事的朗读者,而是传播者。因此,教师要根据童话故事情节的发展,适当地运用自己的体态语来推波助澜,让学生倾听得更为专注。另外,教师在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讲述的成分,这样让学生倾听的状态保持得更为长久。
(二)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倾听意识
在教师朗读、学生倾听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传播的受体,要具有辨别性倾听的能力。在倾听过程中,学生要提取文本中的人物、地点等信息,从而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同时获得倾听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中,对“果酱面包、风筝、绳子、小鸟的尿布”等词语,教师在朗读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用重音、延长音等予以强调,以引起学生注意倾听。再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有一些句子较为复杂,如:“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教师在朗诵这样句子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放慢语速,以帮助学生准确辨别信息,进入童话语境。这样教学,使学生从倾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注重理解,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童话故事一般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故事情节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倾听,明白故事的来龙去脉。如,在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的教学中,教師可以借助相关道具来向学生演示小毛虫的变化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科普童话的特点。再如,在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板书把故事的发展情况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内容。而对《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这样的童话故事,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诵对后面可能发生的故事做出预测与推断,使学生感受到童话故事的魄力。
二、童话需要欣赏
童话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结构,包含着许多空白之处。在阅读时,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加工再创造。因此,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以欣赏者或评价者的角色走进童话,使学生感受到童话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一)引导学生进入幻想空间,欣赏人物特点
童话是作者用幻想经营出来的独特空间,体现童话人物的处境。在童话教学中,教师以倾听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童话,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幻想空间中,使学生对人物的处境、命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感受。如,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有这样的两个句子:“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风筝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在这里,“漂”和“飘”,都生动地表现出了空间感与两个人的友谊。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板画的形式,让学生对松鼠与小熊的家有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倾听故事,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再如,四年级下册的《宝葫芦的秘密》一课,宝葫芦分别存在于奶奶的故事和王葆的生活这两个不同的时空中。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想象王葆奶奶讲故事的情景,再根据文本中王葆的想法来想象王葆生活中宝葫芦发生的故事,由此引发学生阅读,这样使学生很快进入童话的幻想空间里。
(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童话世界
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单纯化与鲜明化并存。作者经常以夸张的表现手法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并推向极致,使读者对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更加深刻。如,三年级上册的《小狗学叫》这篇童话故事,围绕着“小狗学叫”这一内容展开与描写。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明白“因为不会叫,所以_________,但是_________ ,于是_________。”然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只狗能学会各种叫声,说明它会叫。课文为什么一开头就说它是‘一条不会叫的狗呢?”最后,让学生思考辩论:“是不是必须会‘汪汪叫的才叫狗?狗能有其他叫法吗?你能给故事安排一个最好的结局吗?”这样教学可以增强童话阅读的厚度与深度,提升童话教学的品质。
(三)引导交流倾听,凸显童话价值
在童话教学中,学生在读完童话后大都会有自己的原始感受,这种感受是弥足珍贵的。教师要引领学生把这种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这样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童话带来的快乐。这种交流是学生阅读倾听与评价的结果,也是学生心底最为真实的声音。如,三年级上册的《一块奶酪》一文中,蚂蚁队长很馋那点奶酪渣,想偷偷一个人吃,不过他最终克制自己。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蚂蚁队长做得对和不对的地方,整理成表格,分类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这样,使学生对童话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三、童话需要传播
童话源于传播,最终也是为了传播。阅读童话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把童话精神进行传播,以实现文化的传承。统编教材安排的讲给同学听、讲给家人听等语文活动,其实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在童话传播中,学生把阅读到的童话还原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对童话内容进行加工创造,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搭建支架,实现内容还原,促进童话传播
学生是童话的阅读者、倾听者、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传播童话,实际上是让学生把童话内容还原出来。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恰当的支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述故事。如,在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插图作为学生复述的支架,帮助学生回顾文本语言,以实现文本语言的内化与吸收。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小马过河的全过程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复述任务,实现童话的传播。
(二)转换语言,符合听众需求,促进童话传播
统编语文教材要求学生把童话讲给家人、同学听,这是一种基于生活情境的传播。相对来说,这种传播对学生讲述的语言和内容要求不是很严格。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听众的需求,对讲述的语言进行适当的、合理的转换,使讲述更加符合听众的习惯爱好。如,三年级下册的《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顾客》这篇童话故事,由于有大量的对话,学生在讲述的时候就要把对话语转换成转述语进行复述。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需要把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等,这样可使童话得到更好的传播。
(三)立足想象,关注语言生成,促进童话传播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既是一个预测阅读单元,也是一个童话阅读单元。这充分凸显编者对童话阅读中的预测能力、复述能力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阅读要求并不只是在这一单元中进行,而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如,三年级下册 《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从题目来看,这种想象并不离奇。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作者思维的发展历程整理出来:变成一棵树—树上长出各种鸟窝—各种小动物住进来—妈妈也住了进来—妈妈请小动物们吃东西—我流下了口水;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些想象中哪部分最有意思。”最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也能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呢?”并让学生运用上面的方法写下来。这样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总之,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方式、方法,从倾听、欣赏、传播的角度引领学生学习,以还原童话的原来属性,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