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摘 要:生活是道德与法治的源泉,只有基于生活情境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意义。而且生活情境会赋予语言文字生命力,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感悟与总结,进而将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等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生活情境的创设非常有必要。因此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实际生活情境有效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在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養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道德与法治;价值理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的情感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情感认知体验以及心理品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从而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价值。
一、基于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副科,很多学生不会展开课前预习。即便是有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也只是浏览一遍教材内容,预习的有效性非常低。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内容,一边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展开思考、感悟与体验,从而在提升预习有效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为中。
如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课前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阅读理解,并引导学生结合班级中的实际生活情境来理解班级生活规则。即学生要在课前总结班级生活中有规则的一面,总结出没有规则的一面,并尝试着确定需要班级小伙伴共同遵守的规则。当学生在课前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意义,那么他们在课堂上讨论需要约定的规则时就会更加积极、自主。
二、基于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语言说理类的学科,学生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来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并运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来分析日常生活事件。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成了说教课程,以致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没有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理论知识。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的情境表演,引导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加强体验、理解与感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大家排好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展开表演活动。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课代表发作业本或者是发卷子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演两种情境,其一是混乱的情境,当课代表将作业本搬到教室后,学生一窝蜂地去抢,毫无秩序;其二是快捷、有序的情境,当课代表将作业本搬到教室后,课代表按照作业本的顺序,依次念出班级学生的名称,然后学生有序拿作业本。当学生做出上述表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他们对上述两种情况的评价,从而让秩序与排队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并实践于实际生活中。
三、基于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巩固拓展
巩固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学科知识的系统构建都需要有效的巩固练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大多数时候,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练习就是背诵教材上的内容或者是考试的知识点。虽然朗读与背诵也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但是重复单调性的背诵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妨另辟蹊径,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展开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良好的价值理念,从而全面提升课后练习的有效性。
如教学“家乡新变化”,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家乡的现状,并询问父母或者是家中年龄大的长辈,了解家乡在交通、建筑、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图形或者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认识到家乡的变化,
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内容本身就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教学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就会让课堂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展开课前预习、课中探究与课后巩固,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于立群.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新课程,2021(38):9.
[2]刘志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J].天津教育,2021(2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