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品质

2021-07-22 10:43黄福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78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小学数学课堂

黄福平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的十年里,随着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探究,课堂教学出现了明显的良性改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但多数教师在研究与关注方面,更多的是对教材的研读、教学方式的优化等,而对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方面的认识仍不足。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使用,有助于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师生关系以及发展学生综合素养,达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品质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非言语行为;课堂品质;学生发展

一、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品质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一节教师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课上,教师的教学非言语行为无论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抑或是课堂教学的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一种教学行为,非言语行为可以充分增强教师教学意图的传达,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知识的直观感受性和丰富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层次和品质。同时,在课堂组织方面,非言语行为也有着促进与加强的作用,并且教师的行为举止也有利于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强化交流。由此可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品质,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概念界定

美国人类学家莱伊·L·伯德克斯戴尔曾就人际交流问题做过如下分析:在两人的对话中,通过言语传达的信息,不过占整体的35%,剩下的65%则通过谈吐风度,动作,姿势,与对方的距离等非言语的手段传达。

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是与言语行为相对而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运用面对于学生学习与服务于教师教学的一种行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不需言语来表情達意、传递信息的一系列除言语之外的行为,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教师站位等。

(一)眼神

教师的目光是无声的语言,可以将教师内在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和善、鼓励、严厉等的眼神可以起到语言难以发挥的作用。

(二)面部表情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面部表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语言交往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很容易就能把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反映在学生的感知中,能有效地传达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信息。为了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教师可结合丰富但又不浮夸的面部表情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的感情距离。

(三)手势动作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手势动作的作用尤其重要,丰富的手势动作可以示意学生起立、坐下、安静,可以向学生演示授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手势动作还可以代替语言对学生做出评价,如,竖大拇指、鼓掌来鼓励、认同学生。同时,教师应坚决避免使用不雅观、不礼貌、禁忌的动作,给学生做好表率。

(四)教师站位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缺少与学生的近距离沟通,容易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或是教师仅仅在教室前部的局部区域走动,很难顾及后部和两面的学生,容易形成“前面热、后面冷”的格局。

课堂的教学非言语行为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所述的“体态语言”,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达类似言语信息的各种手段或非言语线索。

三、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端正的衣装,优雅的风度、大方得体的举止、温文如雅的动作表情及积极阳光的态度等非言语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数学学科有正确的认知观与学习观。

课堂的教学非言语行为,对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

非言语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配合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通过直观的感受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并配合言语对课堂进行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顺畅与成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1—5时,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在不用语言表述的情况下,通过用手指比划1—5各数字之间的递增关系;在三年级教学“认识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双手的食指与大拇指比划成一个四方形的形状,接着通过斜压将其变成另一个形状不同的四边形,从而理解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四年级学习“平等与垂直”,同样可以通过双手比划两线互相平行或垂直的情形;“折线统计图”“用数对确定位置”“植树问题”等内容尽皆可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都是伴随着每一次师生互动与交流中体现出来的,往往都是配合言语、辅助其它教学行为,如,提问、指导、示范等,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行为与教师教学规范性的一种体现。

如,在一节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中出现这样的一幕:

学生在学习了“几分之一”的概念后,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2,组织学生在一张正方形卡纸上用涂色方法表示出1/2。

在学生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涂色过程时,教师提问:“这个1/2看着明显吗?”

生:“不是很明显。”

师:“可以怎么补充?”

生:“把折痕描一下。”

教师拿着红笔随手把折痕描了一下。

师:“这样就明显了”。

之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在一张正方形卡纸上,用涂色的方法表示1/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涂法时,其中有几名学生的作品的折痕描得歪歪扭扭,很随意。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教学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利用电子白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应用分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效预习,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