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研究

2021-07-22 04:05张莉张新德刘丛丛
高教学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张莉 张新德 刘丛丛

摘  要:现如今,世界各国的艺术设计类高校都倡导将专业理论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弊端,提倡自由开放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生产工作的需求。文章通过对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学校特点、教学模式、国内外艺术设计院校设计工作室建设以及利用情况的分析,总结出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专业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包豪斯作坊;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042-04

Abstract: Nowada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rt and design all over the world advocate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combining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education with studio teaching,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free and open educational model by break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odel,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production 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the teaching mode, the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design studios in the independent art and design college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courses and workshops of art design major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words: professional theory teaching; studio teaching; Bauhaus workshop; independent colleg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中的艺术学院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在此金字招牌的号召下,不仅提高了学院的招生率而且保障了就业率。实用型人才的金字招牌虽好,但是实际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艺术学院就像一碗“温汤水”,学生就是温汤水中的“夹生蛋”,大部分毕业生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作者认为主要是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融合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单一

(一)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我国独立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建设一般较晚,教学经验欠缺,学生的培养模式大多照搬照抄其他专业,主要采取传统授受关系的教学模式,教师一直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使碰到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由于缺少实物直观和实践经验,学生只能脑补,而艺术设计大部分专业的实践性都很强。例如,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书籍设计、宣传单、宣传册设计等课程只停留在理论讲解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根据设计需求感受不同肌理和材质的纸张特点、体验书籍的印刷过程、裁切过程以及装帧的过程。最后的结课作业也仅仅停留在电脑制作上,学生们并没有根据自己的设计做出实物,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而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欠缺,显然这种只强调理论并不强调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可取,也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

独立院校实质上被大众定位为“托底”的教育机构,尤其是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因为自律性差,导致文化课成绩不佳而需要通过走艺术设计这条捷径来获得大学文凭,又或者是因为自身兴趣和天赋使然,总之这两类学生都难以适应半天四节课一直听教师讲专业理论知识。因为这样的理论输出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生们在固定时间内的可接受强度,学生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以及运用,所以这也就证实了部分教师们的疑惑,为什么有些简单的原理、方法讲了10遍、20遍甚至30遍,仍然无法保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场所的单一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多具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设计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创新性,因此独立院校艺术设计类教学场所必须要具有自由开放性,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室内的学习,学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创造。教师应善于利用企业调查、企业实习、工作室实践教学、户外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二、国内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工作室建设分析

(一)理论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概念模糊

随着新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艺术设计专业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高校的艺术学院也纷纷建立了设计工作室,努力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促进教学、实践、生产的一体化。但是在师资的分配、人才的引进以及工作室的实用性上仍然面臨着重重困难。

(二)师资分配不平衡

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工作室教师远远少于专业理论课教师,一个工作室教师往往要带整个专业的学生。这种师资严重分配不均的现象导致工作室教师工作量加大,效率降低,难以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三)双师型人才的短缺

双师型人才简单点来说就是职业技术员工和教师相结合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然而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师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应届毕业生,一种是企业职工,这两种来源的教师都具有天然的“缺陷”。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企业职工缺乏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教师这一职业只是在稳定和事业编制上略有优势,但收入、个人发展、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等都不具备吸引力,因此影响了这一职业队伍顶尖人才的引进。

(四)设计工作室的实用性较差

很多独立院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和艺术设计工作室设备昂贵而导致投入经费不足,设备不仅少而且陈旧,比如有些独立院校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仅仅有几台电脑,真正具有实践价值的打印机、打印材料、装帧设备、摄影装备、设计原材料等却没有,学校仅仅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校外实践活动也只是走马观花地完成任务,这些都与独立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最终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国外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建设分析

早在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就通过基础课教学、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最早一批的世界级设计大师,如马谢·布鲁尔(哈佛设计研究院教授)、马克斯·比尔(乌尔姆设计学院院长)、布莱特等。马谢·布鲁尔设计的瓦西里椅子、布莱特设计的生活用品等经典作品都是在校内的设计工作室中制作出来的,至今仍广受大众的喜爱。

(一)包豪斯设计工作室的形式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叫“作坊”,作坊的形式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各大院校所开设的设计工作室,它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学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作坊,这些作坊具备企业和公司的某些特征,在硬件设备和工作环境上完全满足学生的设计实践需求和生产需求,独特的是它又是一个教育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从经济角度来看,它尽量做到让学生接触外部世界,将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防止将学校变成一座“象牙塔”。

(二)包豪斯设计工作室教学下的师生观

在包豪斯的设计工作室内没有明显的师生关系,只有“大师、熟练工和学校”,学生们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之后他们将会与比较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通过实际物品的制作来掌握工艺原理和技术,如金工坊就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金属的加工工艺技术;陶艺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制作能力;纺织作坊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材料的种类、特性、纤维的编织以及加工制造工艺的技能。当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技能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思想制作出成品,学生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参赛或者和企业合作进行批量生产,这时的学生也就变成了工人、教师甚至是大师。由于毕业生过于优秀以至于很多包豪斯毕业的研究生留在了本校任教,这也就体现了我国《师说》中的所写到的一句师生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三)包豪斯设计工作室的师资分配

包豪斯的设计工作室教师必须是优秀的工匠和教师,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都出任过包豪斯的设计工作室导师,比如:画家康定斯基、约翰·伊顿;陶艺作坊大师:马克斯·比尔;印刷作坊大师:里昂·费宁格。师资水平和师资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教育的成败,包豪斯的办学成功离不开好的教师和合理的师资分配制度。

除了包豪斯设计学院采用理论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外,国外很多发达地区的艺术设计学院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比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实行校企合作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与企业所提供的项目来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再比如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学校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了玻璃车间、摄影影视工作间、陶艺间和动画车间等。美国的各大设计院校也根据专业需求设置了各类工作室供学生在工作室内寻找灵感和实践创作。这种将理论和实践互相渗透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与工作室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大部分独立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盲目效仿其他专业的评价体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电脑制图水平,殊不知艺术设计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评价体系也应具有独特性。作者认为其考核方式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另一方面是工作室实践情况。可参考以下几种评分标准:1.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室实践分数各占一半;2. 理论课根据设计作品的水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表现等给出成绩;3. 工作室实践情况可根据学生参与各种技能培训活动,操作熟练程度、成品质量等折算为学分或者成绩;4. 职业证书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基本技能,如果学生通过考核,学校颁发具有从业资格的认证证书;5. 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当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一段短期的实习工作,完成产品生产,进行岗位练兵,熟练岗位操作技术;6. 对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的获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以“专业理论教学+设计工作室”教学为桥梁,搭建产教结合新途径

通过“设计专业理论+设计工作室”的联合创建和发展,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文化育人和企业育人方面的优势,通过校企的完美结合,成功开辟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相融合的育人新机制。

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为例,在专业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尤其注重对学生的美学观念培养,作者在教授专业理论课时发现一种现象,有些学生明明上课很认真,做作业也很积极,可是设计作品却差强人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思考终于发现了一个影响学生作品质量的本质原因,那就是其审美水平较低,虽然上课认真听讲也知道各种设计原理和规律,但是因为审美水平不高而导致设计作品美观度差,面对这种现象,专业课教师应及时教授学生如何提高审美的一系列方法,如提供一些好的设计书籍、好的设计网站、分析优秀设计作品、临摹大师作品等,帮助学生能在短時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同时,教师应在融合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设计理念进行教学。建立设计工作室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够很快完成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转变,提前进入“工作者”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如果一味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不知道如何运用,那便成了“书呆子”,即便是有再坚实的理论基础也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专业理论课+设计工作室”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相关设计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工作理论、方法以及大众的需求进行有效结合,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专业理论课+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校企联合工作室

以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为例,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的方式来进行,但是初入企业实习的大学生主要负责一些日常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工作难度低而且与专业不相关,这样的实习经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但是如果企业将复杂的工作交给实习学生,学生将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处理不好还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问题,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合作之前或者合作当中,通过企业投资的方式建立一种校企合作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学生在正式进入企业之前,先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活动,并由专门的工作室教师进行辅导。工作室的教师可以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由相关企业工作人员负责,如对文字的编排方式和图形设计等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的工作方法。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讲授时应结合企业的真实工作方法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掌握专业操作技术。待学生在工作室进行一段实践后就可以进入到企业当中正式实习,此时学生能较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和工作节奏等。通过设计工作室实习阶段,企业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从中选拔人才,提供学生与其能力相称的工作岗位,这样学校不仅培养了高素质人才、企业得到了适合的技术人才,而且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教师而言也更方便其开展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将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类课程主要围绕课本教材进行讲解,但是由于知识的陈旧,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可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也容易被一些固定框架框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企业对于设计作品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多数来自于客户的需求,而客户在评价一件设计作品时又有自身的一套评价标准,设计师为了体现客户至上的原则,不得不根据客户的喜好和要求去设计,如果学生一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那么所學知识就很容易和社会脱轨。当然,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一些原理性的、基础性的知识还是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比如色彩构成、图案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素描以及不同审美方式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等。但是只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企业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练习,比如教师在对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时,应该主要从客户和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既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对一个家具品牌进行海报设计时,客户只给学生一些红色家具图片,而且这个企业的家具主打红色系,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引导学生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海报,但是如果客户执意选择应用某些不符合主题要求和违背色彩搭配规律的颜色作为背景——如绿色,此时教师就应该对颜色的色相、搭配等进行重点讲解,如降低绿色的饱和度和改变红色和绿色的对比面积等来缓解色彩搭配不协调的尴尬情况,保证在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情况下做出符合主题要求的高质量设计作品。

(五)树立开放性的教学理念

现如今,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早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又叫平面设计,主要是因为本专业所设计的作品均属于二维作品,载体大多为纸制品。当面临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时,本专业的设计作品已经从二维发展至三维,设计载体也已经从纸质印刷品发展至网络电子产品,所以平面设计已经不适合本专业的名称,因此改名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其本身,而且体现在多学科的相互融合上,但恰恰是因为我们过于专注本学科的专业性,从而忽略了学科间的融合性,甚至在招聘的时候因为所学专业的绝对性而盲目地否定综合型人才,最终学生因为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而导致专业知识片面化,难以设计出具有新意的设计作品。所以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将各学科知识巧妙地融合后,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设计出具有新意的设计作品,所以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和主流方向,需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重点关注。通过将学科交叉融合理念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够将社会需求的满足作为教学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可以说,秉持着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将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理念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独立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采用专业理论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创办企业型工作室帮助学生提早进入“工作者”角色,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一教学模式无论是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易黎.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23-225.

[2]齐欣.包豪斯教学改革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启示[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4(12):77-80.

[3]张小容,邓成超.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6):144-146.

[4]夏普.艺术的实验与实验的艺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界定与解读[J].设计,2017(18):114-116.

[5]江保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非艺术类生源素描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5):26-29.

[6]朱宇亮,石善政,李宁,等.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精英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6):1-3.

[7]中国职协课题组.传承工匠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技能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发展现状研究(一)[J].中国培训,2017(13):19-21.

[8]中国职协课题组.创新培养模式,顶层设计引领,企业学校践行技能大师工作室发展现状研究(二)[J].中国培训,2017(15):30-34.

[9]彭艳,王波.工作室制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J].艺术教育,2010(2):130.

[10]朱有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61-163.

基金项目:2016-2018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独立学院艺术专业‘三实基地建设及师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编号:2016GJJG323)

作者简介:张莉(1987-),女,汉族,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张新德(1989-),男,汉族,河北黄骅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刘丛丛(1985-),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独立院校校企合作
转型发展中独立院校护理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解读
独立院校图书馆服务咨询体系的构建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思考
翻转课堂在独立院校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