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欢 ,刘霖 ,钱小顺 ,韩继明
1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853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来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威胁生命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常发生于胃、小肠和结肠区域,少见累及十二指肠,仅占1%~5%[1]。十二指肠间质瘤(DGISTs)一般老年人多见,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呕血、黑便或症状性贫血[2]。由于其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经常导致部分患者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外科手术是DGISTs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等。但由于肿瘤大小、位置、出血特征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存在差异,目前关于DGISTs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未达成共识[3]。本例的特殊之处是1例老年DGISTs患者发生肿瘤破裂出血,经过一系列治疗措施,最终使患者得到明确诊治并好转出院,以期为DGISTs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
1.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4岁,因“心悸乏力伴黑便1周”于2019年9月8日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患者既往体健,无上消化道出血史。入院查体:BP 122/70 mmHg,心率81次/分,中度贫血貌,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的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的病理性杂音。腹软,未触及胃肠型及蠕动波,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6 g/L,血小板计数 325×109/L;CEA、CA-199、癌胚抗原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未见明显异常。行上腹部增强CT示:十二指肠右侧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尚清,较大横截面积约6.5 cm×5.2 cm,增强检查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影及气体密度影;病变局部与胰头钩突、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分边界欠清,考虑间质瘤的可能(见图1)。为明确病变性质,于入院后第3天在CT引导下行十二指肠病灶穿刺活检术,穿刺后病理示:(十二指肠)上皮细胞样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GISTs,上皮细胞亚型,可见核分裂像,未查见坏死。免疫组化:CD117(+),DOG-1(+),CK(-),CD34(-),SMA(-),Des⁃min(-),Villin(-),CK7(-),CK20(-),CK19(-),Hepar-1(-),Ki-67增殖指数约10%。初步诊断考虑DGISTs。
图1 该例患者术前上腹部增强CT
1.2 间质瘤破裂出血征象及其治疗经过 入院后根据存在的贫血表现,给予输入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血红蛋白持续性下降,由输血治疗后的89 g/L降为61 g/L,考虑DGISTs破裂出血所致。于2019年9月20日紧急行腹腔动脉造影+出血动脉栓塞术(见图2)。术后患者贫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恢复至90 g/L,入院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见图3。患者病情稳定后,于2019年9月26日在全麻下行DGISTs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整切除肿物(见图4)。术后病理示:DGISTs,侵犯浆膜,手术切缘未见受累。免疫组化CD117(+),DOG-1(+),CD34(-),S-100(-),SMA(-),Desmin(-),Ki-67增殖指数约15%(见图5)。术后给予胃肠减压、禁饮食、抑酸、抗感染及补液等积极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
图2 该例患者栓塞前后造影图
图3 该例患者入院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
图4 该例患者手术所取肿瘤的大体标本
图5 该例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化(×200)
1.3 随访结果 患者出院后3个月回我院复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行腹部CT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状态,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8×109/L,血红蛋白123 g/L,血小板计数130×109/L,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
GISTs是一组来源于间质干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由未分化的上皮样或梭形细胞组成,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占消化道肿瘤的1%~3%,其最常发生于胃部,约占60%~70%;其次为小肠,约占20%~30%,但在十二指肠的发病率仅占 5%[4]。DGISTs临床表现类似于其他消化道肿瘤,缺乏特异性。其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肌层,可生长至黏膜下层和固有层[5],常见于降部和球部,升部和水平部较罕见,肿瘤早期时可无症状,当肿瘤进展到晚期,可出现腹痛、出血等明显症状[6]。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及来源,但不能明确肿瘤具体类型,需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平滑肌瘤等肿瘤相鉴别,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GISTs的主要病理诊断标准是CD117抗原的表达,这是一种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它能将其与真正的平滑肌瘤和平滑肌母细胞瘤区分开来[7]。研究表明,GISTs常用免疫组化染色指标中CD117阳性率约95%,Dog-1阳性率约97%,CD34阳性率约60%~70%[8-9]。该患者无论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还是术后标本免疫组化均显示CD117及Dog-1为阳性,CD34虽为阴性,但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可诊断为DGISTs。该病例与相关文献[6]描述一致,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出血。
关于DGISTs的诊治文献报道较少,对于本病预后可能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有丝分裂计数等相关[10-11]。根据肿瘤大小将GISTs分组:直径小于2 cm的肿瘤被归类为低危组,直径大于5 cm的肿瘤被归类为高风险组[12]。本例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交界处,最大直径约8.5 cm,属于高风险组。
DGIST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出血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临床研究发现,DGISTs破裂出血发生率达28.2%,明显高于胃间质瘤的6.6%,且经内镜止血后DGISTs再出血率更高[1]。当前针对GISTs最常用的止血方式是内镜止血,但由于十二指肠狭窄和弯曲的生理特征,使内窥镜难以触及,且十二指肠黏膜下层中的血管丰富,因此使用内镜止血效果不佳。本例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66 g/L,中度贫血,经积极输血治疗血红蛋白持续性下降。为防止出血的进一步发生,我们紧急采取了腹腔动脉造影+出血动脉栓塞术,有效控制了出血,稳定了病情,这为下一步的手术治疗奠定了基础。可见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控制消化道出血的一种安全选择,它也是目前DGISTs破裂出血最常用止血方式[13]。其次,Liu等[14]研究报告指出,与无出血患者相比,胃肠道出血的GISTs预后相对较差,出血可能是DGIST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Gyu等[1]对DGIST患者有无出血的生存分析表明,DGIST出血不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出血组的5年生存率是81.9%,非出血组的5年生存率是89.4%。考虑到老年、肿瘤直径大、有丝分裂计数≥5个/HPF与不良总生存率显着相关,未来对与DGISTs预后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根据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我们认为尽早明确病变性质、及时采取止血措施以及手术切除是治疗DGISTs破裂出血的关键所在。大多数DGISTs存在急性出血或慢性贫血,内镜下评估上消化道应该是第一步[11],但内镜活检通常不能获得足够的组织来进行明确的诊断,而环形活检可能会导致穿孔,因此内镜超声(EUS)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作为术前病理组织的一种获取方式。及时补充血容量及行血管栓塞治疗可有效保证患者生命体征,为后期手术做好准备。目前尽管手术方式因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对邻近器官的浸润而不同,但外科治疗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6,15]。1~2 cm清晰边缘的R0切除术就足够了,由于淋巴转移的发生率较低,不建议进行淋巴结清扫[16]。在本例中,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然后开始伊马替尼治疗,随访3个月,没有发现疾病复发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