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远 苌庆辉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0)
教师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力量,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话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大学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1]。因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必要保障。本文利用可视化视图软件CiteSpace对近20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发文量、作者分布、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总结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CiteSpace是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集聚了管理科学、统计学、计算机学等学科,既可以对科学知识进行可视化显示,又可以对其进行排序构图,形成一系列知识图谱。
本文数据主要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选取了1999—2019年的期刊以及硕博论文作为样本,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19年12月,得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共1 102篇,经过手动删除不相关文献8篇后,最终得到1 094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将全部文献导出后,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发文量、作者分布、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
通过整理中国知网上1999—2019年有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献,绘制年度发文量趋势图,如图1所示。
图1 1999—2019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发文量变化趋势图
由图1可知,1999—2019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文献发表量虽略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13年和2017年出现高峰值,发文量达到90篇以上;在2013—2014年出现下降,但是保持在均等水平。有关该论题的发文量也一直保持着增长状态,可见学界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度逐渐升高以及该论题具有一定的探讨性。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次会议的召开,积极推动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为后期培养优质教师队伍打下了基础。自此之后,学术界有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稳步上涨趋势。
2010年,我国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自2010年后,该领域的文献数量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其涨幅要高于2010年之前,并在2013年和2017年出现高峰值。
在CiteSpace软件中,设置节点类型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为1999—2019年,节点阈值为Top=50,即选取一年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0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他参数设置不变,结果见表1。
根据表1可得出,发文最多的是管培俊,在该领域发表6篇相关论文;剩余9位学者的发文量均为2篇。说明学者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较少,没有形成较强的研究力量。
其中管培俊、宋永刚和曾绍元的文章被引频次较高,被引用频次分别为162、88、60。管培俊更是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领域贡献较多,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文章结合“双一流”政策等时代背景,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时代性。1999—2001年,管培俊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后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认为培育优秀青年教师需要在制度上做出相应变革,实行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制度,充分重视和发挥特聘教授制度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机制效应。并且强调要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素质。在反思高校人事改革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上,强调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的拉动效应、建立激励竞争机制方面的示范效应[2]。宋永刚(2002)则强调要从政策层面出发,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3]。曾绍元(1999)也提出加强政策导向,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建立相应培训体系,以培养青年学术骨干;但同时侧重于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思考,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显结构和潜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得到真正的全面优化[4]。后期在“双一流”政策背景下,管培俊仍对保障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参数进行探讨,从他早期及近期的研究内容来看,着重关注从制度上保障教师权益,致力于强调“生师比”“薪酬水平”等关键指标,为其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表1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
2003—2004年开展的一项针对专业性质较强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优秀人才匮乏、教师队伍结构一元化等问题,并结合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求,提出了应以转变观念为先导、社会发展为中心、结构调整为基础、学科建设为关键、人才培养为根本来全面深化建设高校教师队伍[5]。此外,还进一步探析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理念,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做出观念上的改变,才能引起教师角色和行为的改变,提出培养终身教育观、社会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发展教育观、文化教育观这五种理念[6]。
总体来说,除了管培俊外,曾绍元、郭永刚等学者发文主要集中于2003年之前,对于该论题的研究内容只集中在政策层面,内容过于单一,未考虑到教师类型的多样性,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在CiteSpace中,设置“关键词”(Keyword)为节点类型,节点阈值为Top=50,其他参数设置不变,Threshold=3,Front Size=3,Node Size=15。运行软件后得到关键词共139个,至少出现2次的关键词有71个,关键词相关文献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词相关文献共现图谱
在图2中,中心的圆形代表了关键词的频次,圆形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不同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越多,表示中心性越强,也表示该关键词就越重要。图2表明“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高校教师队伍”等关键词更为重要。除此之外,“民办高校”“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高校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等关键词也比较重要。为进一步研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领域的热点,将关键词进行排序后得到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除去前5行的模糊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高校”等后,“青年教师”(0.20)、“民办高校”(0.18)、“思想政治理论课”(0.08)、“‘双师型’教师”(0.06)等关键词的中心度最高。结合图2和表2进行分析,早期研究更多地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也分析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与成长环境都有待改善的现实问题[7];同时,高校的招聘机制、福利保障体系、岗位培训制度等不完善导致难以吸纳新教师的情况,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8]。为了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明确思政课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渠道、主途径、主阵地的战略地位,国家向高校提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与改善思政课教学的新要求[9],因此各大高校加快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词条被多次提及的原因。同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可见,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层次已经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丰富化。从一开始单一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研究到现在各种政策背景下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从教师的个人素质培养上出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各种研究参数都在不断细化。
表2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高中心性关键词统计表
表3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前沿关键词突显统计表
将CiteSpace软件中的时间阈值设定为2002—2019年,节点类型仍然选择“关键词”(Keyword),节点阈值为Top=30,Threshold=2,Front Size=5,Node Size=20,得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词时序图谱如图3所示,统计分析关键词,得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前沿关键词突显统计表如表3所示。
图3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词时序图谱
综合分析图3和表3可以得出,以2007年为一个分界点,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初步探索期和多方位发展期。
在第一个阶段初步探索期(2002—2007年),较为突出的关键词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突显值分别为9.505 8、2.998 2。很多学者关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认为要实施人才创新工程,大力引进青年教师;建立分层次培养机制,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实时跟进授课质量,坚持全方位培养[10]。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还要根据教师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工作,尤其强调教师培训的多样化,提倡开展多渠道培训工作[11]。该阶段主要围绕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展开研究,青年教师无疑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活力之源。通过对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研究,了解教师培养的相关指标,可以为第二阶段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但第一阶段的研究只是集中于青年教师,还不够全面,第二阶段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则更加多样化。
在第二阶段多方位发展期(2007—2019年),由于教育部要求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代化要求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以及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等需求的出现,该阶段较为突出的关键词为“双师型”“思政课”“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突显值分别为8.074 5、3.665 1、3.886 7、4.685,尤其是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出现了两次。下面将几组关键词按突显值大小分别进行分析。
(1)“双师型”教师、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
由于“‘双师型’教师”“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3个关键词均提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且3个词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故将3词放在一起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很多高校纷纷展开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探索。在改革的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成了较为理想的教师职业素质的定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在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要注意唤醒教师自我转型意识、确立教师的专业标准、搭建平台为教师转型提供支持、完善教师评价制度[12],同时要制定人才吸引政策吸引高水平的兼职教师[13]。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分别是国家层面创设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外部制度环境,地方层面深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扩大应用型高校教师管理自主权,高校层面改革教师管理制度[14]。
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提供资源。校企合作作为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被学者们多次提及。通过多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在高校所在城市和周边地区建立以企业或院校教师发展项目为单位、以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发为内容的教师发展合作项目,推动校企人才互流,赋予行业企业人才和高校教师双重身份,丰富高校教师角色和队伍建设,使高校师资在行业企业和课程教学现场自由转换[15]。产教融合也被认为是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教师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产教融合各主体应共同设计教师发展、打造实战平台、构建多元师资、打造创新团队,并共同认定教师素质、评价教师业绩[16]。
(2)思想政治理论课
根据图谱分析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词出现于2007年后,并且从2012—2015年持续活跃了3年。实际上全国各地有很多高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会举行相关论坛,加强各教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全国高校思政课老师培训班的成立,就是旨在培训出一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思政课教师。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策略,首先需要处理好提倡奉献与有效激励的关系、扩充总量与优化结构的关系、教学为先与科研评价的关系、人才引进与精心培养的关系。这四种关系的处理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直存在的问题[17]。基于思政课教师的不同角色定位,其具有政治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应该强化政治性角色,把握好两种角色的共生点[18]。不仅如此,因为思政课教师还存在学术人、政治人、绩效人三种角色定位,所以要对教师进行差异化管理[19]。尤其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要加强培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素质、能力素质[20]。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在时序图中,各个节点按时间分布相连,呈现了近20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热点的演变。新、老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还是很多的,说明新研究与老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一些新的研究主题如“双师型”“思政课”“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等正在不断发展。学者们把关注点由青年教师转移到“双师型”、高素质型教师的培养上,结合培养优秀人才的现实需求,将研究热点转移到了培养教师优秀师德和实践能力上。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法,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作者、关键词及热点前沿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得出结论: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关注点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关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转移到现在多方位发展的“双师型”、高素质型教师的培养上。
通过对知识图谱的分析,并结合近年政策、教师教育方法的规律,对未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以下几方面的预测。
第一,高等教育队伍建设的理念:专业发展。从知识图谱分析可知,学界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注度低。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到,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教师专业化程度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21]。因此,应关注在当前多元化的跨学科建设背景下,教师将如何有效地进行专业化发展。
第二,高等教育队伍建设的重点领域:高职教师培养。实施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以国家级基地为引领、省级基地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形成。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关注与支持,旨在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教教师。
第三,高等教育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教学研究支持。教师的学术水平高低体现于学术意识高低上,学术意识是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应以教学为本,也不能忽视科学研究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助长的辩证统一关系,要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得到发展[22]。因此,未来应关注教师教学研究支持体系的建设情况,以便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
第四,高等教育队伍建设的环境因素:支持体系完善。在教师的能力构建期,主要有3个支持源:各种大学或学院课程、研讨会、教学专业内部的同行支持。这些为发展中的教师提供了支持,关键帮助他们填补系列专业技能中存在的任何空缺[23]。因此,未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应关注如何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的教师支持体系,才能有助于教师补齐短板。
综上所述,虽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长期关注,但尚需进一步提升其重要性。只有系统地从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内容、方式、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才能直接为教师队伍发展提供必要且有力的支持。相信随着国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将来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一定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