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彭太军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一中)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是指对已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字和插图,一些喜爱历史的学生便会在课后不断与教师进行探讨。学生这种勇于质疑、积极探究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历史教师答疑解难的热情。教师便想方设法拓展相关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史料实证,激活历史课堂,提升课堂复习的效率。
那么,笔者是如何运用“史料实证”来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复习效率的呢?下面就通过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几个具体问题,谈谈笔者的做法。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和课时,在涉及一些历史时间、史实概念时,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所讲授的知识不细化、欠完整,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如涉及时间时,往往用“某个时期”进行说明而没有具体准确到某个朝代,涉及某概念时,只突出前期内容而没有后面变化的内容,造成学生在做相关练习时出现错误。笔者在指导学生做模拟试卷和高考试题时,就碰到了关于珐琅彩出现的具体时间和军机处权力的变化的问题。
例1.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D )
A.隋唐时朝
B.宋元时朝
C.明清时期
D.清朝
在人教版教材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中,有表述:“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粉彩、珐琅彩争奇斗艳”。根据以上所学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正确答案是选项C,而参考答案却是选项D,学生便有了疑问。
笔者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在图书馆查阅有关青花瓷、珐琅彩的史料,通过知识拓展,很好地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问。
白瓷是汉族传统瓷器。白瓷显现高贵,用途广泛。它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初步成形,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朝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彩瓷亦称“彩绘瓷”,汉族传统名瓷之一。彩瓷一般在器物表面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釉上彩(粉彩)则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15 世纪中叶,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制作技法起源于比、法、荷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 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凭借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优势,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作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1684 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开放海岸,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人们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1719 年(康熙五十八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其实,教材表述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说明瓷器各类多,有的是前面已经出现了,有的是这个时期才出现的。白瓷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彩瓷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1684 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通过史料实证,学生最后终于认同选项D 更准确。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牢固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拓展所学知识,让学生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而非零散的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例2.(2020·全国卷Ⅱ·28)1894—1914 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1 所示。
图1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1 可知,当时 ( A )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这是一道柱状图式史料选择题,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时间范围是1894—1914 年甲午中日战争战后到一战前,内容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中的贸易业、运输业、制造业、金融业所占比例变化比较。其中,运输业投资比例由10%上升到了35%左右,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金融业、贸易业投资比例下降最多。
这道试题重点考查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战前,列强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列强的主要目的是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于是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重点条款是争取开埠通商、协定关税等。而甲午中日战争战后,列强侵华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所以1895 年《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侵华的新途径。列强开始在中国大规模地开办银行、修筑铁路、开采矿山、投资建厂等。因为修筑铁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后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主要途径,所以运输业投资比例上涨,故选A 项符合材料和史实。而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民族企业,故排除选项B、D。材料也无法体现国际资本垄断的趋势,故排除选项C。
例3.(2021·湖南适应性考试·10)据如表分析,影响当时农民货币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表 1949 —1952 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变化情况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这是一道图表式材料题,重点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从材料中数据可以看出,1949—1952 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在不断增加,农民净货币收入从1949 年的68.5 亿元到1952 年的127.9 亿元,指数由100 增加到186.7;人均净货币收入从1949 年的14.9 元上升到1952 年的26.8 元,指数由100 增加到179.8。这主要得益于1950 年在农村进行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有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选项A 正确;选项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时间不符,应排除;选项C 苏联援助的是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与农村没有太大关系,应排除;选项D 农业经营方式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旧的个体经营方式,还没有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时间不符,可排除。
当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与文字表述内容有明显出入时,学生怀疑图片资料引用有误,或文字表述不准确。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必修一第45、46 页的两幅插图和20 世纪70 年代小岗村18 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图为例来进行讲解,说明“史料实证”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性。
在讲授“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时,人教版必修第45、46 页的两幅插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疑惑,这两幅插图分别是“宰相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二世在一起”“德意志帝国宣告建立”。
图2 解说词为:俾斯麦是普鲁士的宰相,他蔑视议会政治,深信武力才是实现统一的根本,有“铁血宰相”之称。他强化专制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充分施展外交谋略,通过战争逐步扫清了统一的障碍,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学生产生疑惑:其一,这两个人谁是宰相俾斯麦,谁是威廉二世?其二,德意志帝国建立与威廉二世有关吗?
图2
图3 解说词为:1870 年9 月,普军打败法国军队,俘虏法国皇帝。普军长驱直入,进逼巴黎城下。1871 年初,在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镜厅,德意志帝国宣告建立。学生产生疑惑:其一,德意志帝国建立时,插图中的皇帝和宰相分别是谁?其二,插图中的德皇是威廉一世还是威廉二世?
图3
笔者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后得知,威廉一世在位17 年,威廉二世在位10 年。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1890 年)在位约20 年。图2“宰相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二世在一起”,首先应注明宰相俾斯麦(左)、德皇威廉二世(右)。其次,告诉学生威廉二世并不是德意志帝国建立时的皇帝。于是笔者建议将该图改为图4“宰相俾斯麦”或图5“宰相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一世”,或将图2 放在46 页上。
图4 宰相俾斯麦
图5 宰相俾斯麦与德皇威廉一世
图3 德意志帝国宣告建立。将教学参考书对该图的解说放在图的下面:1871 年1 月18 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首相俾斯麦和一些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将军的簇拥下,在其占领的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德意志帝国皇帝。或者在解说词后加上一句话:“威廉一世为第一任皇帝”。
例4.图6 是20 世纪70 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图6
A.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C.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没有积极性
D.农民家庭收入很少,生活比较贫困
学生对这道题的答案是选项A 没有异议,但对材料中生死文书上列出的小岗村18 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有疑问。明明是18 位农民,契约上却有20 个人的名字,这引发了学生的好奇。
笔者引导学生查阅史料后得知,改革开放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确实是一个有20 户、115 口人的生产队。“大包干”18 位带头人中的小岗村生产队队长严俊昌说:“1978 年前的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即‘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大多数村民都曾出门讨过饭”。
时任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说:“当年组织分田到户,通知大家开会时带上私章,哪知道全村只有3 户人有私章,剩下的村民很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整份契约包括村民的名字都是严宏昌写的,没有私章的村民在自己的名字上按了手印。同时,小岗村当时共有20 户,但开秘密会议时,只聚齐了18 户,外出讨饭的关友德、严国昌两户单身汉没有在场,分别由其叔叔关廷珠、儿子严立坤代按。严宏昌便找其他两位村民替他们做担保,也替他们在名字上按上了手印。所以这份 “生死契约”上除了书写者严宏昌的落款外,并非按了18 个红手印,而是17 个红手印和3 枚印章。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质疑、好学精神,要善于保护,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尽量用史料进行教学,使教学的内容更接近史实,贴近生活,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