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姜 珊 张先明
(作者单位:安徽省太和县第八中学)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进行信息解读的能力。在高中选拔性考试中,历史的测评考核涉及了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归纳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其中,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力是首要培养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五项学科核心素养。对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考查是检验学生历史观、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和方法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围绕这些能力,选择合适的教育角度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信息解读能力是一项关键能力”。这一内容继承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的理念。历史的必备知识内容比较多,对内容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同时历史知识与政治、地理知识之间又具有横向的联系。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学生需要较强的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够明确基础知识的内容,做到各个层面的融会贯通。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包含了解读试题中的“文字、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内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阐释包含了信息的辨析能力和提取能力。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要判断真伪,运用概括、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进行整理。这是历史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的标准之一。
历史内容本身是比较复杂的,往往由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而且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深度不同,产生的认识效果也就不同。深度认识可以将各个要素分开来进行考查,然后分清楚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借助分析来挖掘深层内容。分析、探究之前都需要学生能够透彻的解读相关信息。历史信息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有信息解读能力作为基础,这就是对历史信息解读能力的隐形要求。实际上,学科素养中也包含了信息解读能力。高校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也会将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放在首位。高考历史命题也开始摆脱过去的简单知识记忆,重视学生接受信息、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化命题和情境测试成为了现代历史教育的趋势,这对学生信息解读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如例1:
例1.(2020· 全国卷Ⅱ·30)1937 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 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表 延长等4 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上表反映出当时边区 ( D )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从材料信息看,1937 年陕甘宁边区组织的民主普选中,延长等4 县当选县参议员的阶层中,贫农、中农占90%,但也包括地主、富农等过去被排斥在外的群体。这一现象说明陕甘宁边区政权具有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落实。本题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的典型例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试题中的文字及表格,获得并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再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和整理。
由此可见,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历史学科信息解读能力有多方面的要求,部分内容直接清楚的用文字表达出来,还有部分的内容是隐藏在其他要求中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压力明显,对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的要求高。但是,现在的历史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低于主科,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这就导致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目标一般被放置在知识目标中,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解读来了解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解读能力决定了学生对历史信息的理解深度,也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速度等,最后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目标设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多层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却容易忽视信息解读能力。信息解读能力包含读、理解和联想的能力。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设定这个内容。或者即使设定了这个教育目标也是泛泛而谈,没有进一步地深入。
在高中历史的具体教学中,如果教师将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简单地理解为接受历史知识,在教学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偏差,教学手段过于简单。如例2:
例2.(2019·全国卷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以笔者本班学生为参考系数,误选D 项的人达到52%,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材料中看到了“孝”,而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举荐标准主要为德行和才能,因此选择D 项。而本题材料信息节选自《孝经》中孔子对孝道的论述,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亲亲以孝”“兄弟姊妹间的礼顺与悌爱”,都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因此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宗法制,故选A 项。
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信息解读能力与接受知识完全等同起来,教学中只强调学生背诵记忆历史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联想和探索。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些历史知识,但是却不能细致的分析,无法通过总结得出结论。在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不再是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是要解读、分析和整理信息。缺少了信息解读能力,自然也就很难把握材料重点,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不仅与历史知识融合起来,也和分析能力、探索能力结合起来,是专业素养的体现。但是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信息解读能力往往被割裂对待,即在学习中教师将历史知识和能力分为两大板块。按照不同板块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将各个板块联系起来的教学内容并不容易开展。信息解读能力和信息接受、信息分析、探究实践结合在一起,如果把这些内容分开,难以发挥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合力。
学生缺失信息解读能力的问题影响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也影响了学生未来的人生。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评价体系的要求去认真把握,展开合适的教育教学实践。
高中历史评价体系是针对高校选拔性考试来制定的,也遵从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依据高中历史评价体系来培养学生信息解读的能力,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围绕高中历史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育实践。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实现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学科测量标准化与现代化”。这就说明学科教育需要有一个衡量标准和发展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确定学生信息解释能力明确的教育目标。将设置的目标写入教学设计中,围绕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搜集材料、创设合适情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样就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的规范,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如此,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史及世界史两大体系,按照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分类,又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块。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关联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也指出,“必修课和选修的内容相互衔接组成了有机的结构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注意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综合性、体系化的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历史各方面知识的衔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像多媒体技术、讨论交流、竞赛分析等。
如在课堂实际操作中,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笔者运用了辩论交流法,让同学们围绕“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进行讨论交流。课前同学们运用互联网或阅读书刊等手段丰富己方的论据论点,课中展开激烈辩论,辩论过程中涉及了佛教、道教发展、战争历史事件、时事政治等内容。在辩论中,同学们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不仅学习到了本课计划内的知识,同时将政治、经济及文化知识相互联系,使知识结构严谨。
现在高中历史的考核测评突出开放性,考试题目中的情境分析越来越多,容纳的观点也越来越广泛。所以,教师在高中历史信息接受能力的培养中要重视知识前后的联系,注意知识考核的情境。
高中历史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和探究历史知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思维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运用知识,凸显思维过程。在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中,教师预设的情境和解题思路都需要考虑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再进行问题的解答。如例3:
例3.(2020·江苏卷·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C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农业内容,以笔者本班学生为参考系数,误选B 项的人达到31%,学生有以下思维定式:农具在发展,因此生产力在提高;精耕细作等于生产力提高,故选择B 项。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找重点信息,从“首次发现”“无使用之痕”“神秘意义的纹饰”可知,这些以青铜为原材料的农具承载着的是礼器的职能,并不真正用于农业生产中。因此选择C 项。
教师可以借助类型化的练习,引导学生养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良好习惯,像多个设问、多步骤回答问题以及开放性的解答等。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就能够脱颖而出。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展有效的教学措施。由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并且惠及学习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