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唯物史观统领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分析
——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

2021-07-18 03:17安徽苏兴城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4期

安徽 苏兴城 曾 杰

(作者单位:安徽省含山县第二中学 安徽省马鞍山市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2020 年9 月,高中部编版新教材在安徽省推广使用,和原来专题体例的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版教材具有很多优点,如时空明确、线索清晰、学科素养突出等。但由于高一历史课时紧张,新教材容量大,这就给许多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新教材讲完、讲好,值得教师去思考和实践。《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 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内容看似熟悉,但是将这节课置于唯物史观主线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下面笔者简述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教材第五单元的题目“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笔者翻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其表述如下:“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课程标准》明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时空框架下把握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思想变化以及带来的深远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本课将重点分析如何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首先在欧洲和北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急剧上升,资产阶级逐渐建立了对世界的统治,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同时,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基于唯物史观来进行新教材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设计

(一)时间分配

笔者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0 分钟,在教学前,笔者对时间进行了一个大概的分配:导入2 分钟,工业革命的背景8分钟,工业革命的进程10分钟,工业革命的影响18 分钟,课堂小结及梳理2 分钟。

(二)导课环节设计路径

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整体概述第三、四单元的内容,言简意赅地让学生感受到资产阶级掌权的时代已经来临,为了更好地巩固自身的权益,欧美资产阶级必将大力发展生产力,工业时代即将来临。

(三)工业革命的背景环节设计路径

(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知道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那么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的英国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呢?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基础知识。在新教材的学习中,看懂教材、吃透教材很重要。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情设计相关问题,不能好高骛远。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要点。

(2)根据学生们的归纳,可以发现政局稳定、农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技术水平较高、市场的需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这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唯物史观的内容——历史合力论。该理论由恩格斯提出,指出一件事情的发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众多的因素中,还要分清主次因素。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这一时期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

接下来提问学生认为在众多的因素条件下,哪一个条件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前提?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这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协助学生初步理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前提。《课程标准》指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要真正发挥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理论认知水平,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不能简单地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复制、搬移到学生课堂中,那样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这一看待问题的根本原则。唯物史观是分析、研究历史的工具,但它并不是历史教学本身。因此,在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时,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前提。

【教师分析】15 世纪末16 世纪初,英国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农村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史称“农业革命”,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圈地运动”。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推动了这一时期英国农村经济的发展。17 世纪,由于英国城镇人口激增,商品粮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不断上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占有土地,推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改良粮种、土壤,采用新的耕作方式,这一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当时,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普遍废弃了传统的休耕制度,采用轮作制,一年之中轮流种植大麦、燕麦、小麦、豆类等农作物。还出现了各种农业机械,如播种机的发明与推广。

18 世纪初期,农业革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农业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英国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人口的迅速增加提供了保障;农业资本家的很多财富后来都转化为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原始资金;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经营方式的改变,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日益减少,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进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因此,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工业革命得以出现的重要前提。农业发展解决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部分工业开展的必备资金,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再加上英国这一时期政局稳定、技术领先,在广阔的海外市场的刺激下,一场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必将到来。示意图呈现如图1:

图1

(四)工业革命的进程环节设计路径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空,教师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同时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进一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辩证关系。

(五)工业革命的影响环节设计路径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幻灯片将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呈现出来,适当地补充精选的材料,在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思考。学生每四人一组,围绕材料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笔者在此基础上引领、辅助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懂得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更明白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在指导我们分析问题中的重要性。设计分析如下:

【设问】阅读课本P59、P60,概括工业革命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再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读懂教材是学习的第一步。

【设问】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到底有何深远影响呢?

【教师分析】①笔者跟学生解释清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历史概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示意图如图2:

图2

②教师需要解释清楚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在这里,不能简单地套用唯物史观的理论,一句话概括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如果对历史的解释仅此而已,唯物史观的应用便显得公式化、标签化,科学的理论使用得教条、机械。这样的说教也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一影响,故教师需要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做好历史解释,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等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地位。正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欧美资产阶级进一步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占尽优势,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的形成也就不难理解了。资产阶级有目的、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世界,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出现,这使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更加强大,拥有更多的财富。他们渴望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长久的利益,这样就开始了一个瓜分世界的行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在这场行动中成为了“待宰的羔羊”。亚非拉地区成为欧美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整个世界联系的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经济体系同步形成,且越来越紧密。综上所述,这些都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开展和完成。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这次影响的分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关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教师依然要指导学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看待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课本材料和图片的呈现,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出工业革命的利弊。笔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校正和凝练,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感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其涵养唯物史观的独特魅力。

三、成效及不足

笔者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基本上将本课的内容按要求讲授完毕,在讲授过程中,基于唯物史观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唯物史观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对教材的取舍上,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和适当的补充。教师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脱离教材,添加多余的材料,很容易使学生忽视教材。课堂的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的语言表达不够凝练;对教材并没有大幅度的重构。不管怎样,笔者都在努力地实践和思考。看懂教材,用好教材,基于唯物史观展开教学,避免舍本逐末是一线教师当下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