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视域下选考试题对复习策略的指导
——以浙江省选考试卷第28、29题为例

2021-07-18 03:17浙江马公启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

浙江 马公启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2020 年浙江省实行新高考改革以来,学考和选考分离,选考试卷开启了新的考试形式。试题的题量、题型、分值分布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对此后的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有导向和引领作用。笔者整理了2020 年以来的三次选考考试后,浙江省高考历史学科命题小组发布的命题思路。

2020 年1 月卷命题组坚持立德树人、素养引领、能力立意,强化政治、公平、科学的底线意识强调历史的国家记忆,弘扬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统,使师生有历史学习的习得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2020 年7 月卷试卷保持了浙江卷的一贯风格与特色,充分彰显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在试题结构、题型题量、考查内容等方面均体现了稳定性与创新性,符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主旨

2021 年1 月卷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教育公平试卷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教育元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致力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历史眼光,以国际视野引导文明互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由命题思路可以看出,浙江选考历史试卷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并将之作为命题的根本任务。从学科本质特点的角度来看,试卷充分挖掘了历史学科所蕴含的价值、思想观念,较好地契合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的考查要求,对历史复习教学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作用。

本文主要以2020 年以来浙江省选考试卷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核心价值引领下的历史选考复习教学中的做法与反思。

一、明确价值定位:引领历史选考复习的方向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指出,核心价值主要包括“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 个指标,其中“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基本要求;“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的要求;“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基本要求。基于此,笔者将2020 年以来浙江省选考试卷第28、29 题进行整理。

从表1 可以看出核心价值在试题命制中的引领作用一以贯之,具体通过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进一步落实核心价值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基本要求,这给复习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也明确了方向。如2021 年1 月卷的第28 题,明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暗线是“民心所向”,让学生从史实出发,论从史出,得出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29 题以全球视野总结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影响,直面当代全球化问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

二、找准教学策略:提升历史选考复习的质量

浙江省历史选考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校情、教情、学情,找准科学的策略,方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直接将历年历次经典的选考真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真题所蕴含的价值,从试题选用的材料、命题视角、能力要求、素养立意等方面与教材衔接,精准与课堂对接,从而使得教学具有精准性,有助于提升复习质量。这不失为一个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复习效率高的教学策略,值得尝试。

(一)利用试题材料弥补教学缺憾

以下两则材料选自于浙江省2021 年1 月选考试卷第29 题。

材料一到18 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 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

——摘引自[英]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 世纪60 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一阐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发明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和发明创造多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特点,尤其还强调了政府在工业革命中的推动作用。联系人民版教材必修二《“蒸”汽的力量》一课,教材的表述为“传统的以水力、畜力、风力为主的动力却严重制约了机械的推广和使用,这个局面在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问世后得到根本改变”。但教材并未交待:传统动力如何制约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受什么因素影响?蒸汽机的发明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上述材料进行补充讲解,以上的疑问自然就会化解,学生学会了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工业革命,对知识的理解就上升到核心素养的层次。

再看围绕该材料的设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概括18 世纪英国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的原因”。这显然是围绕教材中蒸汽机的发明进行的设问,在分析原因时增加了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等,这是教材中所未提及的。

材料二则非常详尽地阐释了科学理论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实则是对人民版必修三《人类文明的引擎》一课第三目“‘科’‘技’结合的典范”这一结论的理论阐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呈现这则材料,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

(二)通过试题视角拓展教学视野

2020 年1 月试卷第28 题以大历史视野立题,提出“读史本为求识”的思考方向,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立意切入,融合必修一的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必修二的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选修四的康熙、孔子、孙中山等历史人物,选修六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试题设计以立国之本为楔子,系统梳理孔子、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制度和赋税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打通必修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的主干知识,对知识的活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堪为示范。尤其是该题的第三问,以乡土中国为观察点的开放性问题,“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宣示蕴涵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将弘扬中华文化自信和红色文化传统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同样,该卷第29 题以“英雄成长”的视角,精心选取材料,将人物置于宏大的历史变革之中,借以体现“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追溯希腊文明、法国革命,概括拿破仑在沉重打击封建势力、传播革命思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有机融合必修一、选修四、选修六相关知识,有效落实“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的考核要求。对英雄成长的剖析,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掌握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性质,阐述拿破仑改革事业及其在反对封建势力方面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历史意识。

两道试题的共同点是均体现大历史观,极大地拓展了教学视野。大历史观就是依据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做出合理的判断,用长远的、比较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的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观察历史的脉动;从古今中外的比较发现历史的和未来的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相互作用;运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来对事件和现象做出合理判断。

将历史时间或者历史人物置于整个国家历史或者世界历史进程中去理解、认识,需要经历视角的确定——知识的整合、梳理——规律的提升概括——历史的感悟升华四个阶段,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把相同的或者相似的历史事件按照横向和纵向进行梳理,如选取“维护国家主权”视角,教学时可以融合选修四的康熙帝、邓小平、甘地,还有必修一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选修三的颐和园的近代历史遭遇等进行知识梳理。二是在同一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归纳历史特征或进行中外历史异同比较。比如,教师可以围绕“14、15 世纪的世界”,融合世界史的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殖民主义的历史见证——戈雷岛,联系中国明朝内阁制、李贽的思想主张等进行梳理、比较。

(三)运用考查能力提升教学张力

仍以2020 年1 月试卷第28 题为例,该题通贯古今,以社会治理为主题,将目光聚集到“治国原则”,从“近古”的治国原则到清代的“经济现象”,从“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到“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体现文本解读的不同层次要求,强调对史家观点的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观乎人文”,以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本题引导学生探求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分析古代经济现象,总结从孔子、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同时,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

这种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比如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本解读的不同层次要求”,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将知识进行有层次梯度、有模块跨度的整合,在一个主题统领下进行归纳梳理。笔者曾选取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主题进行微专题主题式教学。

从层级梯度,整合了中国古代的三个皇帝、近代的孙中山、现代的毛泽东、邓小平等,从古代的唐太宗的“民为邦本”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到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人民观。从模块跨度上,整合了宋朝的“市”的发展、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布达拉宫的藏汉合璧建筑风格,左宗棠收复新疆,全民族抗日等,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这样的复习教学,既体现教学的张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感悟考查立意引领教学追求

2020 年7 月试卷第28 题以历史的现实关怀立意,从时代关切的主题视角切入。选取相关历史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解读:墨子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孔子、屈原的相关主张;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及在土地制度层面的举措。试题开合有度,以一条历史的纵贯线,梳理“观百姓”“存百姓”到“谋幸福”的民生理念,以及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的家国观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生生不息的大道规律。

该卷第29 题,则直接点题“战争犹如一场瘟疫。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警示世人:邪恶终将被战胜,和平之花终将绽放”。本题共三问: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政治结果;列举二战中“平民也变为攻击对象”的残酷事实,指明战犯审判的意义;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反思。本题以历史的终极关怀立意,关注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引导学生在变幻繁复的现实与历史场域,以史学的眼光洞察战争风云,汲取历史教训,并令学生得出两次世界大战所昭示的真理,充分认识人类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20 世纪的和平来之不易。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时代主题。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学业质量评价的最高层次要求。

高考试题指引着学科教学的方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历史学科的本质出发,历史选考教学的最高追求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