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学习聚焦”栏目学习策略例谈

2021-07-18 03:17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战争师生

安徽 盛 刚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中学)

部编版教材“学习聚焦”栏目置于每一目(即每课讲述的小专题)的标题旁,以精炼的文字概括本目的基本内容或提炼要点。每目设一个“学习聚焦”栏目,师生在阅读教材时就能抓住每课的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中学历史教师如何科学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该栏目的学习价值,在充分把握课文重点、难点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呢?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16 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从课前准备的“靶心”、课堂交流的“核心”和课后检测的“重心”三个环节谈谈笔者的想法与做法,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裨益。

一、瞄准“靶心”,事半功倍

教学原本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结合的交互式活动,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但在实际的课前准备活动中,教师更关注自身备课的深度与广度,而忽视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学”缺乏深度研究,这导致一种必须切实践行的课型即“预习课”变得形同虚设。但是,当教师带着对新课的充分准备激情而来时,学生却对此一无所知,师生双方处于不同的交流频道,根本无法提高教学效果。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辅助栏目“学习聚焦”为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提供了必备的“靶心”,师生可以据此将基于新课的备课和预习活动落到实处,切实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一)学生有效预习的“指路灯”

从学生预习层面来说,“学习聚焦”是有效预习的指路明灯。笔者结合前期的教学实践,以“学习聚焦”为中心,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了“四步式”预习方略:

第一步,阅读并摘录“课题”和“子目标题”,初步构建课文知识结构;

第二步,在相应“子目标题”下摘录“学习聚焦”,把握课文的“纲”与“要”,提炼学习关键词;

第三步,精读教材正文内容,圈出关键信息,熟悉主干知识;

第四步,独立完成“三选一”式作业,检测预习深度与效果。

所谓“三选一”式作业,是指教师布置难度不同的A、B、C 三种作业,供学生自主选做,其中,“A”作业为“完成预习学案中的基于教材内容的填充题”;“B”作业为“编制课文大事年表(要求:表述准确,语言精练,紧扣主题)”;“C”作业为“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自己确实无法解决的相关问题(要求:语言精练,意思明确,难度适中)。如《两次鸦片战争》一课的预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俄国乘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而美国却没有具体的行动?”“我们为什么将这场战争定名为‘鸦片战争’,而不称其为‘庚子中英战争’呢?是因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吗?”“中国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怎么会有大量商品出口,且处于出超地位?”。思维练习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一个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能够敏锐地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有了问题,思维活动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沿着明确的方向,探索达到目的的途径,在探索过程中,随着感知、思维的推进,学生便能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意识”的强弱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关系。

(二)教师高效备课的“瞄准器”

从教师备课层面上讲,“学习聚焦”是教师高效备课的瞄准器。部编版教材实施以来,“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如何有效化解这个矛盾呢?教师通过凝练“学习聚焦”中的关键词,以关键词为导向收集资料和备课。如《两次鸦片战争》一课第3 子目“学习聚焦”内容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里的叙述主体为林则徐等地主阶级进步知识分子,他们的历史地位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近代人,主要贡献是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综合这些信息可知:“向西方学习”是这一子目的关键词,“林则徐”是关键人物,因为他关联第1 子目且具有开创性贡献,教师可以以“向西方学习”“林则徐”为核心检索词,以《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为辅助检索词,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搜集并筛选核心文献(见表1),同时精心阅读核心文献以储备教学资源。

表1 《两次鸦片战争》一课“开眼看世界”子目核心文献汇总表(部分)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摘编了3 条教学资源,比如:

材料一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从反对侵略斗争的需要出发,把努力寻求西方知识同探索国家富强的途径结合起来,不仅仅停留在对于外国情况的了解和介绍而已。

首先,他们把西方侵略者同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区别开来,表现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其次,由于认真研究外国情况,林则徐、魏源等在对外关系方面,主张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第三,林则徐、魏源等主张保护并开展正常的对外贸易,反对因为禁止鸦片而采取封关禁海的政策,尽停各国贸易。

——摘编自陈绛《十九世纪中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总之,以“学习聚焦”为“靶心”的师生双线共进式的“预习+备课”策略至少有四点益处:其一,有效规避了课前准备活动中学生“缺席”的弊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育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三,践行了学习的过程性要义,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宽度;其四,形成了师生间的学习合力,有利于实现教学共鸣的美好愿景。

二、聚焦“核心”,凸重破难

“学习聚焦”是对子目基本内容或要点的高度提炼,目的是方便师生抓准每课的基本内容,有效把握教材重点与难点,因此理应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合力攻克的“核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笔者将“学习聚焦”的具体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融合,结合预习中学生编制的大事年表和有效提问及教师对于本课的知识储备,拟从对课文标题的解读出发,讲清四对关系:①世界视域下中英两国之间的关系;②“鸦片”与“战争”的关系;③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④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关系。其中,①为战争背景的分析,着力从世界视角解读第1 子目“学习聚焦”的内容,②和③为战争过程的分析,主要是从本课角度解读第2 子目“学习聚焦”的内容,④为战争影响的分析,意在从单元视角解读第3 子目“学习聚焦”的内容。下面以关系②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示例】名称之辨:是“鸦片战争”,还是“通商战争”?

师:我们记忆中的“鸦片战争”,在英国的传世文献中被称为“通商战争”。你认为哪个称谓更合适?

生:鸦片战争。

师:为什么?有何证据?

生:战争因林则徐虎门销烟而起。

师:对。还有没有其他证据?

生:(沉默无语)

师:(教师等待片刻后指出)要科学论证“鸦片战争”称谓的合理性,我们除了要搜集这场战争与“鸦片”的关系证据,还要关注“战争”与“通商”的关系,只有证明了前者存在直接关系且后者关系不能成立时,才可以确证“鸦片战争”称谓的合理性。(教师PPT 展示往届学生编制的大事年表如表2)

表2 《鸦片战争》一课大事年表(部分)

师:从大事年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8 世纪中期起,中英两国商贸往来频繁”,这足以证明英国“通商战争”之说是不合理的,但有违“孤证不立”的基本原则。(继续追问)我们该怎么办?

生:能不能再找一条出自英国的史料。

师:对,(展示材料并追问)阅读材料,提取能佐证你的观点的信息。

材料二中国政府对陛下(英王)官员和臣民已经犯下了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指鸦片)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际上又是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摘编自1839 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函》

生:从材料函件标题“商务监督”“1839 年”、函件正文“财产”等字样证明1840 年前中英通商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英国所谓“通商战争”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生:教材第92 页和第93 页两次谈及“鸦片贸易合法化”,且《北京条约》中有列强将“鸦片”以“洋药”之名纳税进口的条款。

师:很好。那么,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表3。

表3 1842 至1887 年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情况汇总表

——改编自蒋大椿《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

师:据学者考证,从1800 年东印度公司向中国推销鸦片,到1917 年中英名义上终止鸦片贸易,西方殖民者一共向我国输入鸦片、吗啡、海洛因等毒品,折合为鸦片共702.3 万箱,由此掠走66.1 亿银元,数额惊人,令人瞠目!同学们都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总共向中国勒索战争赔款近8 亿两白银,若折合计算,则约为11 亿银元,足见鸦片贸易危害之深之重,以此命名这场战争,不论从事实上来看,还是从影响上来讲,都非常确切。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本教学片断结合学生有效提问,以对课文标题的解读为抓手,以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为中心,兼顾其他素养的培育,如年表解读意在突出学生时空观念素养,论证过程则聚焦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同时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有效涵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回溯“重心”,查缺补漏

“学习聚焦”既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文重点与难点,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概括能力。鉴于此,笔者从备课储备的教学资源中选取一个微观层面的材料,设计了一道材料解析题,考查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程度及概括能力的具体水准,以便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补充。

【模拟试题】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12 分)

表4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介绍西方知识著作汇总表

——摘编自陈绛《十九世纪中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等

问题:依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 世纪中期我国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

本题以“学习聚焦”中“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为命题切入口,以直观的表格类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达成度,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作者”栏中提取作者群信息,明确相关人物的身份,从“著作名称”栏提取关键信息,得出表格中这一时期的著作关注焦点为英国等,从“内容概览”栏了解相关著述的价值导向,如《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等,从“出版信息”中明确时间点并梳理时间段,联系教材内容,明确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等。

【参考答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次深入;改革内政与有限开放相结合;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激情的产物;隐含着中西碰撞后的恐惧心理意识;理论不足,实践不力,创新有限;具体鲜明的时代特色。

检测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教师要通过分析学生的解答情况,探寻教学中的失误,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补充,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

总之,部编版教材“学习聚焦”栏目高度凝练了教材的基本内容,为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的开展提供了精准的“靶心”,师生可以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前准备活动,双向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同时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共进合力化解重点难点的“核心”支点,借此开展的师生对话因聚焦主题而更具实效性;更是课后检测教学成效的“重心”,教师可依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命制具有针对性的检测试题,测量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进而制定合理的后续教学举措,完善自己教学行为。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战争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THE DRUG WAR
他们的战争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