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效果

2021-07-14 08:02姜媛媛梁倩萍徐丽东
实用临床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切除率内镜病灶

张 宇,姜媛媛,梁倩萍,徐丽东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一个病理学上的概念,主要是指胃癌病灶局限在胃黏膜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而且不考虑是否具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由于消化内镜技术的快速普及以及迅速发展,更多的EGC能被较早发现,且被及时治疗,目前临床上针对EGC患者主要以胃部分切除术或内镜下切除治疗为主,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可改善其手术指标,但可能引起术后感染的发生[1]。有研究[2]表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EGC及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可提高治愈性切除率,促进术后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ESD治疗EGC及PLGC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99例EGC及PLG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37~65(51.24±9.13)岁;病变部位为胃底贲门部11例,胃窦21例,胃角17例;病变程度为黏膜病变28例,黏膜下占位21例。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9~68(53.52±10.21)岁;病变部位为胃底贲门部10例,胃窦23例,胃角17例;病变程度为黏膜病变32例,黏膜下占位1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腹部超声、纤维胃镜等检查,符合《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3]中EGC及PLGC的诊断标准,年龄37~68岁,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患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EMR术:嘱患者术前禁饮禁食,并于术前口服适量的导泻剂以使肠道处于清洁状态。予常规静脉麻醉,将1∶10 000肾上腺素注射至病灶基部直至其处于充分隆起的状态,切除病变黏膜,采用透明帽切除较大范围的病灶。若病灶超过2 cm 范围,即采取分片切除,创面出血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处理。术毕,送检切除的病变组织至病理科。

观察组给予ESD术:术前准备与对照组相同,在内镜下,于病灶边缘外约4 mm区域行电凝标记,将生理盐水95 mL+透明质酸5 mL+靛烟脂3 mL混合,在病灶黏膜下顺着标记外缘多点注射混合液,直至病灶彻底隆起,顺着标记部位的外侧边缘将黏膜环形切开,暴露病变黏膜,剥离基底,在剥离期间需与黏膜下注射不断配合以使病灶处于隆起状态,待病灶剥离结束,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止血,确定手术区域的组织无渗出后,抽吸术区腔内的多余气体,退出内镜,送检剥离出的病变组织至病理科。

2组患者术后均禁食1~2 d,并给予止血药、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参照《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3]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整切除,且表现为低甚至无淋巴转移的风险即为治愈性切除;一次性将病灶进行整块切除即为整块切除;整块切除样本的水平、垂直2个切缘均为阴性表现即为完整切除。

2)手术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病灶大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3)康复时间: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

4)生活质量:采用EORTC QLQ-C30功能量表[4]评估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的生活质量。包括情绪、社会、认知、角色、躯体等5项功能,每项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水平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手术指标

2组患者病灶大小、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

2.3 康复时间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比较

2.4 生活质量

观察组术后3个月末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的生活质量比较 分

3 讨论

胃癌患者早期临床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出饱胀不适、上腹痛等,可伴有烧心、消化不良等。据流行病学报道显示[5],EGC患者多见于40~70岁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且胃癌的发病率位居我国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病死率居于我国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现临床多采用EMR术治疗EGC患者,对于术中能完整切除病灶有一定帮肋,但对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不佳[6]。有研究[7]表明,ESD术可调节EGC患者的手术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

EGC患者由于其病灶形状不规则、范围较大,致使其手术时间较长。EMR术虽对于范围较小的病灶可发挥一定的切除作用,但对于范围≥2 cm的病灶易引起切除不全,致使病灶切除效果较不理想[8]。ESD术通过采用氩离子电凝进行电凝标记,并依据病灶的组织类型、直径大小、所处区域等进行综合评定,利于后续的手术操作,并制订适宜且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方案,一次性地从固有肌层表面将合并溃疡或者瘢痕、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的病灶完整剥离,提高手术病灶切除质量;由于该术式较复杂,且剥离存在一定的难度,致使手术时间较长[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病灶大小、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表明ESD术治疗EGC及PLGC患者可改善其手术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EGC患者在行内镜手术时,由于手术器械等刺激,致使术后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较慢;加之其对自身病情、手术风险以及手术效果等缺乏一定的认知,且身体上的不适,影响其正常生活。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末情绪、社会、认知、角色及躯体功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表明ESD术治疗EGC及PLGC患者可调控其生活质量水平,利于其术后康复。EMR术针对合并瘢痕或溃疡以及较大范围的病灶无法将其完整切除,致使术后恢复效果一般,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较不理想[10]。而ESD术通过剥离期间与黏膜下注射不断配合以使病灶处于隆起状态,提高病灶剥离的成功率,并利用氩离子凝固术对创面可见血管及时地进行电凝止血操作,以确保术野清晰,避免了手术区域不清晰造成的术中出血,减轻不必要的手术负担,进而加快手术整体的进展,加之该术式在进行病灶切除的同时,对于胃的正常生理结构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从而利于后期胃肠动力的恢复,促进尽早排气,便于术后患者早日恢复规律的饮食,尽早恢复正常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11]。说明ESD术能更有效地改善EGC及PLGC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综上所述,ESD术治疗EGC及PLGC患者,通过剥离期间与黏膜下注射配合以使病灶处于隆起状态,可改善手术指标、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EMR术治疗。

猜你喜欢
切除率内镜病灶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现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食管癌贲门癌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