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钰
【摘 要】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察。核心素养不再像以前一样,仅包括个人能力和知识层次的提升,同时也包含着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合作交流学习技能的提升。在今后的课堂中,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核心素养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组合作;初中历史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坚持这样的观念,采用核心素养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于历史教材更加熟悉,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到的历史观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充分把握资源,提升个人历史素养和综合文化底蕴。
一、小组合作形式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现状
目前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主要是老师进行单独的讲解,学生被动吸收理解,进行知识的巩固,很少运用到小组合作的方式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个人素养的考察,然而小组合作的方式重视团队综合水平的考察。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是团队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来更好地进行团队活动的能力。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除了重视个人能力的提高外,更加重视小组协作能力的考察。虽然说目前小组合作形式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小组合作形式在课堂上一定会得到充分的运用。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着重关注相关方面的内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
二、小组合作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上课的主要形式是:看起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老师严厉的口气和严肃的课堂氛围,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组内合作的热情,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感受到课堂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将百分之百的精力运用到课堂当中,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学习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发言。以小组为单位,一组一组进行发言,表达学生最本真的观点,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阐述“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相关内容。采用这样的形式,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帮助老师更加清晰地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2.合理安排,分工合作。教师可以根据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观察,分析学生的个人能力,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教师可以事先选择各个小组的组长,然后让小组长根据同学们的个人特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充分发挥出每一位同学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充分进行组内协作,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究相结合。小组的合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自主探究在漫长的学习过程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有效的自主探究,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只有充分进行自主探究,才能在团队协作中发挥更大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于外在学习和内在精神上的升华,不断提高个人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小组合作对于历史课的促进作用
1.提高协作能力。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小组合作注重的是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掘,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团队能力。将团队协作理念在课堂上普及,可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时候,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堂发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协作能力。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都有利于提高老师在历史课上的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其感受到历史课堂的魅力。
2.发掘个人潜力。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潜力。由于学生对于个人能力的认知程度不一样,对于自己的判断也不尽相同。经过一次次的团队协作活动,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活动当中充分认知自己的能力,根据个人水平来判断自己的优势。
总之,对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是当今学生进行个人能力评定的一个重要凭证,对于每个人的个人能力评估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可以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察得出相对应的结论。小组合作形式在課堂上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作为老师一定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丰富课堂内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力,使学生的历史成绩稳步前进,历史素养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彩霞.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9(29):105.
[2]干翊.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3(34):111.
[3]赵春林.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才智,2013(3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