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燕
【摘 要】 在小学阶段,小学班主任想要做一位“报喜鸟”老师,就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报喜就是让学生感到开心快乐,做“报喜鸟”就是班主任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喜庆的事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教師要有一颗善良之心,让学生接受教师,学生和教师之间和平相处,一起度过快乐的教学过程,要给学生以喜的方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报喜;班级管理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里要做一位好老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心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这样在上课时能叫到学生的名字,使学生得到了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发生什么,要以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学生,要以微笑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不要做“凶恶”的老师。在面对学生时,要做一个真诚的班主任,以和平共处的方式进行处理,要与学生共同商量,不能独自一人决定所有事,学会与学生分享开心快乐的事。
一、对学生的生活方面“报喜”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前,主要接受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的照顾,无法独立地生活。进入小学之后,学生自己就要独立地去生活,而在此时班主任就要在学生的生活方面进行更多的讲解工作,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因为学生刚刚进入校园生活,还不能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因此教师不能严厉地去管教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恐惧感。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以亲人的形象来跟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聊天,和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沟通,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而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例如,学生在打扫卫生时,如果打扫得不干净,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再一次打扫,而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扫个地都扫不干净?”。还有学生因为肚子痛去上厕所,回来已经打铃了,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医务室”,而不能“让学生进行罚站”。通过好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最好的办法爱护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很亲的人,家长把学生放在学校里面也很放心,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快乐成长。
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报喜”
小学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要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更努力地去学习,要学会批评与鼓励。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不断地去探索,探索求知得到极大的满足,产生快乐的情绪。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游戏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课本内容编制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参与游戏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得到快乐。例如,在学习语文内容中的兔子、熊猫、猴子、老虎等动物时,可以让学生把动物的形状画出来,让学生戴在头上进行表演。表演过程中,学生就会把动物的名字记得更牢固,并且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以“好”“很好”“非常好”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学习,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读文章时,遇到不会的可以给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有勇气继续读下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个学期期末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
三、对班级建设方面“报喜”
在一个班级中要进行班级建设,让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教师在创建班级的时候,要以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参与学习,在班级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要尊重包容学生,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学校要使每个班级的学生获得平等的资源,让班级建设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例如,教师在转化暂差生时,要对每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进行补课。在创建班级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好的条件,让学生对班级的事务进行管理与规划,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例如,学生可以把班级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来承担班级里的各项事务。诸如,打扫卫生,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一个星期的星期一是几个同学打扫,星期二是几个同学打扫等,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应尽的事务,学会独立承担事务,提高自主能力;在画板报时,可以让文艺委员带领几个画画、写字好的同学进行板报的创作,为班级做贡献,提高班级凝聚力。而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讨论研究,让其在活动中组织得更好,效果也更好,为文明班级的创建打下基础。
在小学阶段,小学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快乐为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小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与学生进一步沟通。在交往过程中,要与学生相处融洽;在学习过程中,要做一位“报喜鸟”老师,让学生与班主任共同合作与配合,取得极佳的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婧,刘丽华.浅谈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J].新校园(中旬刊),2013(7):66.
[2]汪业全.家庭教育也要讲原则[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5(8):31.
[3]董绍才.基于全纳教育的和谐班级建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7(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