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亚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这是由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学思维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规律性,把握事物的发展等方面突显出很大的优势。有人说没有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将数学思维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过程中,以养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有依据地梳理的良好习惯。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建构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呢?
问题成线,引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来串联整节课,紧紧围绕问题解决展开教学,学生必能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各种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读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随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两个问题提出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通过算出两个三角板的内角和,就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抛出问题:“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学生分组用量、剪、折等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同学们一致同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教师提出:“三角形在任意变大、缩小、拉长、变短后,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吗?”同学们陷入沉思,慢慢地有的同学发现三角形在任意拉长或变短时,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逐渐变小,另外的内角就随之变大。最后,学生得出:“只要是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本节课,教师预设的问题逐渐向主题靠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实践、探索、交流,完成以旧知为基础逐步向新知探索的过程。
练习成组,提升思维
数学思维要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当学生通过探索,初步获得新的知识后接着要进行巩固应用。练习实践是巩固应用的主要形式,精心的练习设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广度提高,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打破了思维定式,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在设计练习策略上可以采用题组训练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将一道题用足、用透、用活,从而达到多道题的功效。
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题:(1)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圆柱的高是10厘米,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把这样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柱,拼成一个大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3)把这个圆柱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4)将这样一个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开得到两个半圆柱,它们和原来圆柱比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5)把这样的一个圆柱,沿底面半径切开,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这组练习题的编排,可以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不仅巩固了圆柱表面积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题方法中找出最简洁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错误”呈现,深化思维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学习过程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错误不断地减少,正确的结果最终形成。学生的错误也正是暴露了他们的思维的不足,他们的错误是有规律的。教师應把学生的错误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地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深化学生的思维。
耐心等待,绽放思维
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开放。教育学者张文质指出:“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教师的等待就是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机会,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实践,展现自己不同的思维。精彩的解题方法来自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自教师的耐心等待。当学生思考有误时,教师微笑着不作声是等待;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给出鼓励的眼神是等待。等待是一种期望,一种鼓励,更是一种爱。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富有生命力,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