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骏
[摘要] 教师应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注释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立足相关概念,对注释类型进行简要归纳,从教师、学生层面入手,梳理提升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呈现有效路径:善用注释多元化,指引史料实证落实;善用渠道多样化,优化史料实证效果;善用反馈实时化,夯实史料实证基础。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材注释;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教材注释,为历史教学效果的展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善用教材注释,将知识迁移型、深入理解型、难点突破型等不同类型的注释用于课堂教学,将历史教材注释应用与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相契合,增强学生史料信息提取能力。
一、相关概念与注释类型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教材注释的概念理解
教材注释,可以理解为编者针对教材某些需要重点说明的段落、句式,或词汇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1]注释对于不同学科教材来说,本身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多元的教学素材,也可以为学生更多了解相关知识提供路径。
2.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史料实证的实现,对学生提出了较为明晰的要求:第一,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多渠道了解史料信息,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第二,初步养成重视证据的历史学习意识,并形成从已有的史料中汲取有用信息的学习能力。[2]灵活应用教材注释,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以教材为依托,利用不同类型的注释内容,进行延伸性讲解的方式。它积极引导学生拓宽了解史料信息的渠道,提升对历史的重要性认知,并初步养成汲取注释信息、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历史教材注释类型
1.知识迁移型注释
知识迁移型注释主要依托历史课本中的注释内容,在起到知识佐证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不同朝代、不同领域,或其他知识的有序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比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102页,教材利用注释对提到的“南明”进行解释说明。这里的注释就属于知识迁移型注释,让学生在学习清朝这一朝代的政权特点时,还能对“南明”这一概念进行知识上的了解。
2.深入理解型注释
深入理解型注释的作用在于,借助注释形式,对历史教材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拓展知识面,了解课本以外的史料内容。比如,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页,教材针对“拉丁美洲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进行相关注释,深入解释拉丁美洲哪些地区处于西班牙统治之下,哪些则属于葡萄牙统治。这一注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学生深入了解上述知识点内容,加深学习印象。
3.难点突破型注释
难点突破型注释,就历史教材某一知识难点,通过注释以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方式予以展现,使得原本的知识难点经由注释的简要说明得到明确化解,从而实现学生认知上的重点突破。比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第62页,编者在总结五四运动意义这一内容时,专门利用注释的形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解释说明。精确的解释,可以让初中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相关内容,实现知识难点的集中突破,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利用注释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注释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具有较为鲜明的实施意义。下面主要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对历史教材注释助力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价值进行剖析。
(一)教师层面
从教师层面来说,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注释提升初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新旧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完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1.有助于联系新旧知识
历史教师巧妙利用教材注释,尤其对知识迁移型注释进行延伸性讲解,将前后不同章节,甚至不同学期的知识点串联,使得教师在更容易将已有知识关联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起到联系新旧知识的教学效果。
2.有助于完善知识体系
教材注释类型多元,既有联系新旧知识的,也有凸显深入理解的,还有助力难点突破的。历史教师通过灵活应用上述各类型的教材注释,能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架构,对学生知识内容的清晰化理解,起到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
(二)学生层面
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说,历史教材注释应用与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关联更为密切,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升史料信息提取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1.有助于提升学生史料信息提取能力
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历史教材中的注释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得注释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增加了學习资源。而教师应用教材注释逐步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能够让学生借助对注释的探索应用,培养他们从注释中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在教材注释助力下得到更好的提升。
2.有助于学生养成历史学习习惯
教材注释在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说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延伸历史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材注释起到补充、优化历史材料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教材注释,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意识与习惯。
三、利用注释提升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路径
教师利用历史教材注释提升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可以有不同侧重点的实施路径。比如,善用注释多元化,指引史料实证落实;善用渠道多样化,优化史料实证效果;善用反馈实时化,夯实史料实证基础等。这些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为初中学生更好学习历史学科,增强学科核心素养,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一)善用注释多元化,指引史料实证落实
历史教师需要利用多种类型的教材注释,潜移默化地使得初中学生养成重视证据的历史学习意识,并借助已有注释内容汲取有用信息,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首先,依托知识迁移型注释,历史教师积极联系新旧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理解温故而知新,从注释中汲取旧有知识。其次,依托深入理解型注释,引领学生深刻探讨课本知识点,通过这一类型教材注释获取有用的信息。再次,依托难点突破型注释,历史教师通过对注释的讲解,引起学生对注释作用的关注,进而增强其信息提取能力。
(二)善用渠道多样化,优化史料实证效果
历史教师善用多样化的学习渠道,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时能够更多利用教材注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史料信息,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优化史料实证效果。首先,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注释内容,丰富表现渠道,将相关历史图片、纪录片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佐证相关教材注释,使得学生多渠道了解注释中蕴含的史料信息,进而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历史学习认识。[3]其次,历史教师还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活动探究等方式,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的新颖性,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将注释应用、渠道多元、自主学习融合,为学生增强史料实证素养提供保障。
(三)善用反馈实时化,夯实史料实证基础
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利用历史教材注释提升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善用学生学习反馈的实时化,架构“边教学、边学习、边反馈、边调整”的教学思路,积极夯实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实施基础。具体措施表现如下:首先,历史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利用教材注释开展知识点学习的过程进行集中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对教材注释与相关知识内容关联度的理解,不同渠道下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掌握程度,进而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与思考,提升初中学生注释接受效果,逐步增强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营造更加科学的课堂学习氛围。比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第88页,注释中就详细介绍了北京在民国不同期间名称的变化,帮助学生对民国重大事件的发生做进一步巩固记忆。其次,在观察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强化师生在教材注释学习中的互动交流。历史教师可以在每堂课都留出一定时间听取学生的学习困惑,并与问题探究活动相结合。在利用注释开展教学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反馈中更为清晰地认识注释的重要性,提升理解注释、归纳注释能力,强化自身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教材注释,为历史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史料佐证、延伸教学思路,发挥着不容忽视的辅助作用。教材注释的价值不仅在于佐证教材观点、丰满教学内容,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于此,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教材注释应用与史料实证素养的紧密联系,从而起到优化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史料提取能力,提升學生历史学科认知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新民.不可忽视教材中的小字与注释——由全国文综卷历史选择题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7):48-49.
[2]赵晓萌.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J].才智,2020(15):83.
[3]袁锦兰.“一花一世界,一图一历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图像史料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2020(0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