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

2021-07-07 11:0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胜任工科高校教师

金 丹

(黑龙江广播电视, 哈尔滨 150080)

高校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决定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全面推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队伍也逐渐庞大起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到高校教师教学队伍中来。有学者研究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是指在高等学校内专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1]。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我国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达1740145人,教师年龄在39岁及以下的占比为50.68%。青年教师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其教学胜任力的水平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关系到各高校的教学质量,更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着丰富的学习经历,专业知识扎实,视野宽广、精力充沛、有创新精神,但大多数青年教师都属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没有接受过教学方面的训练,社会阅历明显欠缺,也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教学重难点把握不精准等问题,尤其对于工科青年教师来讲,实践经验不足、尤其是工科的工程经验也相对贫乏,诸多因素制约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提升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总结了部分本科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策略及建议。

一、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内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教授最早于1973年首次提出“胜任力”这个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成就,主张回归现实,用那些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测试取而代之[3]。“胜任力”是能够将在工作中的高绩效与低绩效进行区分的一个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4],胜任力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情景条件。胜任力理论模型始于管理学,其评价维度能够依据各个领域的特征而改变,因此关于胜任力的评价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行业。我国有关胜任力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高海平等通过对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胜任力的模型构建和现状分析,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胜任力的方法[5]。张勇则从管理学领域职业胜任力理论视角出发,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个人特质、动机等六个层面论述了高职院校校长职业角色的胜任素质[6]。刘智颖等通过质性分析方法探寻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构建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丰富和发展档案学领域关于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评价和胜任力理论,并为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7]。胜任力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管理学、档案学等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胜任力可以理解为能够胜任某一职业需要所具备的素质。Tigelaar等提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知识、行为特征和在教学情境下需要具备的授课技能的综合[8]。Hakim则认为,教师胜任力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密切相关,并利用实证方法构建了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相关要素[9]。赵忠君等采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对40位高校教师进行访谈,将24个初始概念归类为个性动机、态度/价值、知识和能力四个维度24项胜任力要素[10]。王刘华等研究发现,优秀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素质有教科研能力、学生导向、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与交往、人格特质和成就导向[11]。

当下,随着高校发展建设以及在教育技术影响下的学习环境改变,也为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是指高等学校教师有效完成其教学目标所应具备的特质群,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是高校学校教师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教师胜任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同时还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高等学校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12]。教师胜任力实质上就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需具备的个人素质。但是,关于教师胜任力内涵的表述至今仍未统一,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具有相同之处。大家一般都认同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个人特征、职业道德等特性的综合表现,同时这些特性是可以量化、可以测评的。明确教师胜任力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充分肯定教师胜任力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师胜任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胜任力的发展,将教师胜任力的培养与评价纳入到教师发展体系中去,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弥补自己的教学短板,必定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我国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的研究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是指高校工科类的青年教师所具备的教师知识的掌握能力、课堂授课的教学能力、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钻研创新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师德行的人格魅力等。根据教学胜任力指标,并结合调研专家意见、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影响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维度及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维度及影响因素

二、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现状

(一)教师知识的掌握能力

教师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情境知识、学习者知识、教学法知识等多种知识成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即是由上述知识融合而来的一种新知识[13]。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高校教师首先应具备夯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因为专业知识是专业教师的主体,是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也是衡量高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基本因素。高校工科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因此,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广博的专业知识可以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增加青年教师的课堂人格魅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前沿知识也不断地被更新换代,工科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保持知识储备不断充实与更新。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除了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广泛的通识类知识以及教育管理知识。其中,通识类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作为教师表达观点的思想源泉,又能够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成果加以丰富和完善。青年教师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实践与科研中,都会体现出其课堂管理能力。比如,课上调控课堂气氛、管理学生课堂状态等,实践或科研工作中与人交流沟通、协调工作流程等,因此,高校工科青年教师具备一定课堂管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堂讲授的教学能力

课堂讲授的教学能力即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必备技巧和能力,也是作为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即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进度是否合理,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手段是否得当等)、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管理能力、运用网络和信息化软件等教学技术手段以及教师的教态仪表。

工科青年教师在学科教学研究、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和师生互动、课堂调控、教学反思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具体体现在大部分高校工科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学历较高、专业能力强,都未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容易忽视学科特点同教育教学的融合,对于调节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弱,讲课思路也不够清晰,容易照搬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因此,需要参加各个学校入职后的教师岗前培训,通常采取“老教师带新教师”等办法从“零”开始培养教学能力,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但现实中,一些岗前培训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内容亦不足以体现新任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未能是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钻研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具备一支拥有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而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则是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

我国高等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是重理论、轻实践,而现阶段的青年教师们大多来自于刚毕业的博士生或者刚出站的博士后等人员,他们毕业后就立刻进入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工程实践能力普遍较低,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锻炼,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所欠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意识也比较薄弱,日常工作中专注于教学工作任务和各项工作考核,无暇顾及自身工程实践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在高校中,促进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也不够健全,学校的政策制度导向会严重影响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也是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由于技术保密性、生产效率、校企合作机制等问题,亦严重制约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钻研创新的科研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核心,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队伍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对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由于在职前学习过程中已随导师团队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通常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入职后,青年教师往往是教学任务繁重,占据了一部分科研时间,难以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寻求平衡。青年教师科研意识也逐渐淡薄,科研目标不够明确、科研动力也不够强劲,尤其是在独立工作后失去了原来学术团队的科研氛围。由于学习经历不同,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在入职后需要经历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阶段。青年教师需要从教师角色逐渐过渡到教学科研的双重角色,尝试以科研促进教学,发挥科研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的优势。

(五)教师德行的人格魅力

人格通常被理解为个人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人气质、性格、品德的综合体现。高校工科青年教师首先要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大学读书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人格魅力,充分展现教师坦荡无私的灵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科研研究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都体现了教师的精神风貌,比如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尊重学生、自信阳光、为人师表等,都在丰富着青年教师的教育形象。有学者曾坦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人格魅力亦能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三、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提高策略

(一)重视高校工科青年教师专业的发展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要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探索前沿知识,加强专业知识,补充教育知识,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亦需经历新手教师、熟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一定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对教师开展培训活动。另外,还要激励青年教师强化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内在修养、个人言行、精神气质。

(二)加强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各高校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尤其工科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因此,学校要对青年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要制定青年教师教学进修交流的学习制度,制定听课制度,举办教学大赛、示范课观摩等教学教研活动,便于青年教师之间进行教学交流,相互促进提高。另外,青年教师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学生评价,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侧面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不断查验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以调整教学方式。

(三)提升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普通高校青年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能力。如果说教师的理论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那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1.高度重视对工科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工科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跟踪回访毕业生的形式,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目标,不定期或按计划委派工科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研修学习,以提高工科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定期开展学术交流、集中研讨,随时掌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2.推进校企合作。委派工科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实现工科青年教师工程岗位实践全覆盖。推进校企合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教师们创设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的环境,学习本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这不仅可以拓宽工科青年教师的实践研究思路和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工科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3.学校根据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优质的实验场所。大量研究表明,场景化学习有利于将教师的理论智慧向实践智慧转化和应用,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为教师创设一种“知识内化和提升”环境,有利于教师的反思并内化为一种综合能力。

(四)提高高校工科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工科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素质组成的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教师兼具“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身份,科研创新能力是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1.培养工科青年教师科研意识,逐步提升科研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发展联盟或者制定合理且易于操作的产学研战略,用以提升青年教师相关能力。2.建立青年教师科研考核机制,提高科研积极性。高校应建立合理有效的科研考核机制,为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供足够空间及相应政策,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3.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加强科研交流。高校应建立科研环境,创造学术氛围,有经验的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搞科研,相互交流、学术沟通,树立“科研兴校,人人有责”的理念。

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培养和提升应当是教师自身素养同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实现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育人能力和核心价值,需要依赖于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推动工科青年教师的发展,让其尽快跟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是高校工科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工科青年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并充分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教育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胜任工科高校教师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