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玲 张 宏 平 晓 付金慧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概念,一般认为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层涵义[1]。这4层涵义涵盖人体健康疾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处理方法思想,贯穿人们生长壮老全过程,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2]。2008年我国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2012—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办法及修订,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科室要求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以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3]。2014年郑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在领导支持下,与住院部科室共同管理患者,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生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郑州市中医院住院部科室参与治未病健康管理传统疗法干预并接受前后健康评估患者177例,其中男84例,女93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90岁。
1.2 研究方法对住院部来诊患者进行前后健康管理评估,评估方法以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及相应体质亚健康状态,记录患者住院诊断,治未病传统疗法干预方法等。
2.1 管理对象疾病、体质类型及亚健康状态分布情况及相应调理方法177例管理对象中冠心病109例,合并高血压65例,合并高血脂18例,合并糖尿病25例,合并慢性胃炎24例,合并眩晕18例,及其他23例;非冠心病诊断68例中,高血压病23例,合并高血脂6例,糖尿病6例,慢性胃炎3例,眩晕11例,及其他6例;非冠心病非高血压病诊断45例中,高血脂11例,糖尿病1例,慢性胃炎11例,眩晕20例,其他疾病21例。177例中医体质分布,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等占据九种体质类型中的前3位,分别为23.73%、13.56%、11.86%。见表1。结合中医体质辨识条目,了解患者亚健康状态,得出疲乏、(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腹部肥胖、失眠、焦虑不安等是住院患者常见的表现,分别占总人数的55.93%、49.72%、43.50%、36.72%、36.72%。见表2。
表1 治未病健康管理177例住院患者体质分布情况 (例)
表2 治未病健康管理177例住院患者体质亚健康状态分布及相应特色疗法情况 (例)
2.2 治未病管理效果评价根据住院患者疾病诊断、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以及亚健康状态,结合临床,辨体-辨病-辨证,在给予体质日常调理方案的同时,给予亚健康状态相应健康宣教及必要的传统疗法干预[4-11]。3月后随访得出平和质人群上升至23.16%,其他偏颇体质人群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见表3。
表3 177例住院患者干预前后疗效评估 (例,%)
3.1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综合了解患者整体状态诊疗模式是人们对于医疗活动内在规律认知的反映,诊疗模式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直接关系到临床水平与疗效。“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是“人-病-证”的综合诊断,体现“体-病-证”的一统观[12]。本研究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体质辨识,得出阳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占据住院患者的前3位,根据体质辨识条目,了解患者疲乏、(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腹部肥胖、失眠、焦虑不安等是住院患者常见的亚健康状态表现,分别占总人数的55.93%、49.72%、43.50%、36.72%、36.72%。可见,以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常见慢性病为诊断的住院患者,临床表现不仅仅只是胸闷、胸痛、头晕等典型的专科表现,以阳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等为基础的疲乏、怕冷、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状态亦严重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及康复。因此,在专科诊断的基础上,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及亚健康状态,对疾病康复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3.2 杂合以治维护患者健康周全《黄帝内经》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依据病邪的特异性、中病层次、体质的特异性及刺灸法的特异性配合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疗效[13]。本研究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程度、体质类型、亚健康状态,在专科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日常体质调理,并选择不同优势传统疗法,改善亚健康状态,3个月后随访显示偏颇体质人群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平和质人群上升至23.16%,促进了住院患者的康复。疾病的状态受体质因素、病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治疗方法亦有不同的优势干预病种。单一的治疗方法或者固定的某一种治疗技术难以完全调理复杂的住院患者状态。因此,在疾病专科治疗的同时,丰富调理患者健康状态的方法,杂合以治,改善患者整体状态,有利于促进疾病转归康复。
3.3 治未病科与专科优势互补推进疾病管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4]指出:“治未病科以人的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协助各专科选择合适的优势病种,推进疾病管理”近年来随着“治未病”思想的推进,以专科诊疗见长的各专科科室,在专科疾病的病前、病中稳定观察状态及病后诊疗均有所增强。治未病科虽不着眼于疾病治疗,相较于各专科科室,具有中医体质辨识、经络检测及红外热成像检测等功能学检测仪器或软件支持进行健康状态评估,及针刺、灸法、拔罐、推拿、药浴、刮痧、膏方、贴敷、放血等多种传统疗法技术的优势。各专科科室与治未病科联合,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关注患者“未病-欲病-既病-瘥后”状态,进行健康评估、干预、追踪管理等一条龙服务,进而更好地实现对患者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当前,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施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其中存在的问题,诸如运行机制及管理机制不成熟、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等,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4]。治未病科与临床专科科室联合管理的健康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弥补或避开了这些问题,并扩大了治未病科的影响,宣传了治未病思想,使更多的人认识了治未病,接受治未病服务,实现了健康管理的连续性,进而做到对患者健康的全程管理。为治未病科在医院的发展及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另外,治未病作为中医学中养生防病的一种思想,可参与的临床疾病种类多样,干预方式丰富,博大而辽阔,精细而深邃。本研究在住院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体质量表调查辨识,综合判断治未病干预住院患者前后状态,是对治未病参与病房慢病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本研究未对某种疾病进行某种方式治未病干预统计分析,从而缺乏某种疾病的诊断排除标准等存在一定不足,将会在以后的治未病管理中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