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摘 要: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旨在引导我们教师沉下心来思考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会学生高效的学习策略,培育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真正做到“轻负高效”。而结构化思维是语文学习的高阶思维,是需要语文教师步步引导,持续探索、不断优化才能逐渐培育起来的。师生在语文学习中,运用结构化思维,可以把纷杂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使冗杂的知识变得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语文教师利用结构化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能力、化繁为简的能力。把结构化思维引入语文教学中,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心应手。
关键词:双减;语文教学;结构化;思维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逐步落实结构化思维的培育呢?我将结合阅读课、评讲课、写作课,这三种课型的实践浅析我的具体做法和心得。而我的这篇文章就尝试着遵循结构化思维的方式来构思,使我的表达尽量清晰明了,以此更能说结构化思维的妙处。
一、阅读教学——筛选、获取信息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1+X的阅读教学理念,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整合”时代。无论是大单元设计、群文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的整合教学,都需要用到结构化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纷繁复杂,杂乱无章的材料中萃取出一个结论,然后以上统下,筛选可用的信息进行归类分组,接着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条理清晰地加以理解。如此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的教学才有效,而不是将信息进行简单地拼凑和肆意的肢解。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管是现代文教学中还是文言文教学,我都努力地尝试着使用结构化思维,使教学环节简单,教学过程流畅,下面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一)现代文抓核心句
执教《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时,我先让同学们阅读全文后,抓出文中高度凝练地对闻一多先生评价和赞美的句子。有很多同学寻找的是: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但还是有部分孩子找到了这句: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着,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矛盾出现就是教学的好契机,我正好也抓住这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如何甄别全文的中心句、关键句。孩子们在引导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运用结构化思维,总结出以下理由。1.位置比较特殊。中心句一般在最后一段,所以相较而言,“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更符合这个标准。2.形式更加简洁,中心句的表达会更加凝练有力。显然“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更具有概括性。3.结构更严谨。这两个分句,直接依次照应标题中的“说和做”,而且全文也是紧紧圍绕这两个方面加以描叙的。这样从位置、形式、结构三个维度的总结,就教给了学生判断中心句的三条标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能力,解决今后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找到主旨句后,同学们就会很自然地,通过过渡段,把文章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学者的闻一多,革命家的闻一多。然后分别梳理革命家闻一多“说”的具体内容、学者闻一多“做”的三个事件,从而深入理解主旨句中的两个关键词“巨人”和“高标”的具体内涵,借此深刻理解闻一多先生伟大的形象。
此文教学,我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筛选关键句,紧紧围绕核心句进行纵深挖掘,自上而下,筛选信息,再获取、分析有效信息,使教学环节简洁而流畅。
(二)文言文抓关键词
虽然这已经是我第四次教学《孙权劝学》一课,但这次我准备先素读,重新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受到我们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陈晓东老师“一字立骨”思想的启发,也就是用一个字、词、句或者标点贯穿课堂始终,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效果。经过深思熟虑,我发现有两个字可以用来立骨,第一是用数字密码的方式来设计整堂课。我首先问了一个主问题:本文的情节、层次、主旨、细节里都藏着一个共同的数字密码,请你说说是什么,并具体阐释。学生对解密的设计很感兴趣。大家集思广益,收集到很多有关于数字“三”的解读。宏观:三个层次分段落,三个情节讲故事,三人对话见形象。中观:三次态度显性情,三处留白见波澜。微观:三个语气品情感、三个称呼显亲切。这样的结构化分析,让课堂精彩纷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的思路还可以发散到初三的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如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第二种关键词也可以抓“劝”。提问:课文题目中“劝”,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得以体现,应该如何解释?以此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就会发现文本中并无此字,那题目中的“劝” ,应该作何理解?和现在我们说的“劝”的意思,是否一样?“劝”是古今异义,值得学生探究:古,应为“勉励,鼓励”,即鼓励人去做,并且努力做好。《荀子·劝学》即是佐证,还可以查证一下含有“劝”的词语或成语,如“劝勉”,“赏一劝众”。现代汉语里的“劝”,则是“说服”,偏重于“劝阻”“规劝”,即说服人别去做事(主要指坏事)。以此启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课文题目“孙权劝学”,是编者根据选文部分的内容而编拟的。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如果觉得好,请代说明“好”的理由;如果觉得不好,请另拟一个题目,也请说明理由。这种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文言实词“劝”,进一步深度学习,包括探究、批判和思辨。目的在于以“劝”进一步疏通文本内容,了解劝学中人物关系,理解“劝学”的背景、缘由、过程和结果,进一步感悟孙权的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团队建设、培养人才等品质和理念;理解鲁肃夸赞的侧面衬托作用、尤其是东吴团队崇文好学、嘉勉上进的价值观;还进一步联系三国形势,结合“生子当如孙仲谋”,感悟三国一代风云人物孙权的以文化人、引领向学的卓越风范。
二、评讲总结——归纳、提炼信息
我认为评讲课最容易显示出语文老师对信息的归纳、提炼能力,而把这些能力传递给孩子,孩子们不仅在考试中,更在思维上终身受益。我特别喜欢引导学生遵循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需求共性;多题归一,寻找规律的原则,把纷繁的题型、知识点进行归类。比如这些问法:1.作者为什么在开头要引用杜甫的诗歌?2.文章第五段删去后,并不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请问第⑤段有何作用?3.题目是“星期三的晚餐”,作者为什么要写“我”生病的内容?4.文章为什么在第二段和第八段都写到了妈妈摘棉花的情节?5.文章最后为什么以一对陌生的骑自行车的父女结束?
我的学生都能灵活地把以上不同问法的题型,归纳成作用题。其实不管是字、词、句、环境描写、插叙的作用等等,都可以统归为“作用题”。通过对大量试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回答“作用题”就需要从五个角度即内容、结构、中心、读者、语言去思考。这就体现了结构化思维,先有大概念,大结论,再整合分组,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清晰表达。而作用题的答题思路就是:内结中读语
①内容上: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表达了……
②结构上: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标题、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者标题或者前文、收束全文。
③中心上:点明/暗示/突出/升华中心。
④对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与讀者产生共鸣、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⑤语言上:从赏析的角度入手分析语言特色。
三、写作运用——加工、表达信息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老师要牢牢抓住语文这一根本性质实施教学。而学习语言文字是前提,运用语言文字是目的。如何让学生把我们阅读教学中所培养的结构化思维,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也是结构化思维的高级阶段,即用结构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学生做到思路清晰、表达有力,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实践总结。而我在这方面的尝试也很粗浅,姑且是抛砖引玉。
在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教会学生写作的一般路径。如果是命题作文,首先要审清题目的侧重点或者是陷阱。比如:“一瞬间的美”,重点在“一瞬间”,必须把写作内容聚焦到刹那间的美感。再比如“再也没有”重点在“再也”二字,表现的是曾经有过,而今不可能再有的遗憾。当然,找到了题目的侧重点,就找到了写作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尽可能地满足“近、小、轻、实”的原则,比如通过窗花来表现团圆,通过青苔表现思乡,通过老墙来表现祖孙情,通过栀子花来写青春成长等。切入点找到后主题差不多就定了。如此结构化的纵向立体分析结束,接着转向横向的拆解。这就需要用到一个特别好用的工具,那就是列提纲。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我们的切入点横向铺排两到三件有典型代表和积极意义的事件、场景、细节等。如以“炊烟”为切入点的文章,可以如此横向排练三个片段:炊烟·儿时呓语;炊烟·邻里温情;炊烟·故乡呼吸,来表达对儿时美好时光的追忆,对故乡的怀念。再如可以通过“红色的跑道”来表现深厚的师生情。如此布局:曦光点点:清晨,老师陪我在跑道上练习400米;阳光灿灿:老师在比赛时,带领全班同学鼓励我跑完全程;霞光片片:我和老师在寂静的跑道上畅聊人生。这些点子,都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想出来的。我认为这也得益于我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有关“结构化”思维的引导。让学生聚焦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素养。
结构化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认知世界的有效路径。让师生从识别筛选、归纳整理、提炼整合、清晰表达等角度去理解问题,以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养成以结构的视角去审视教学与生活的习惯,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将会变得更加高品质,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黎甜《结构化思维》,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
[2]李华平,刘敏《语文课就该这样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覃永恒.概括的力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