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勇
摘 要:初中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更适宜、更有针对性。因为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他们对体育的认识、锻炼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体育的兴趣,都会影响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的状态,所以,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是必需的,也是适宜的。
关键词:因材施教;初中体育;学生;应用策略
我们一般以为体育学习没有什么难度,只要学生有参与的意识,并参与其中,就能实现体育学习甚至是体育锻炼的目的。其实不然,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体育方面的锻炼能力、对体育的认识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的心情、状态。对于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学习、锻炼时可能会有所收获,无论是对培养意志力,还是在强身健体方面都有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或者不擅长,老师强迫他们学习,不但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抵触情绪,还有可能让他们在学习、锻炼中不小心受伤,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针对以上情况,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实现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更好发展、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根据不同的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体育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内容相互结合,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有些学生天生就对体育感兴趣,也愿意参与体育锻炼,有些学生不爱运动,当然也就对体育有天生的排斥情绪。但是体育是初中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它的成绩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所以针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是体育教学中必要的。比如,在学生进行中考体育项目的锻炼时,对于体型较胖的学生,不建议他们在引体向上上浪费时间,由于他们身体过重,引体向上不适合他们锻炼,可以让他们进行实心球练习,因为他们身体较胖,比瘦小的学生较有力量,经过锻炼他们能把实心球投掷到更远的目标线,这不但能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信心,也能帮助他们为中考体育做准备。
二、循序渐进,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其实有些学生不是天生不喜欢体育或者体育项目,而是他们对体育本身了解不足,如,他们对于人体与运动、体育与人体形态、体育对人体机能发展的作用、营养与体育锻炼的相互性等都不了解,他们认识不到体育对他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有些学生刚开始不喜欢体育或者某一种体育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锻炼,他们不但喜欢上了体育,而且还有了理想的成绩。所以,作为体育老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学习,让学生慢慢发现自己的体育潜能,改变自己的学习和锻炼方向。比如,在长跑训练中有些学生的体能跟不上,这时老师也不要放弃,而是让他们改变练习项目,给他们设定目标,让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比如,先通过短跑来练习学生的体能,再慢慢增加跑步长度,直到学生能一口气轻松地跑完长跑。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慢慢发现自己的潜能,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爱上体育学习、体育锻炼,从而在进行体育学习的同时,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都能达标。
三、分组教学,保证体育教学的效率
体育虽然在学生的认识中是一门非常简单的学科,但是由于他们兴趣不同,有些学生喜欢这个项目,有些学生喜欢那个项目,导致在体育教學中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目的,在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要让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比如,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不同的组,或者根据兴趣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让有共同兴趣、对同一个项目感兴趣的同学一起学习。如,大多数男生喜欢篮球,那么教师可以让男生进行篮球运球锻炼的时候,让女生进行跳绳锻炼等,这样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总之,虽然体育在学生的认知里是没有难度的,只有有没有兴趣之别,但是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所以,作为初中体育老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以及锻炼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努力激活自己的体育细胞,从而爱上体育锻炼,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洋.如何发挥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0):120.
[2]朱智岩.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0):131.
[3]杨克琴.探析初中体育教学中主体参与模式的应用实践[J].学周刊C版,2014(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