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视域下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探析

2021-06-23 19:37韩昊鹏
西部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

摘要:心理素质是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新闻是新近事实的报道,是重要的文化与精神产品。新闻工作者除应具备一般人的心理素质之外,还应具备一些行业必备的高层次素质。从非智力因素的视域来看,新闻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心系国家与人民的高尚动机、积极探索真相的职业兴趣、稳定而饱满的丰富情感、善于自控与勇于承受的坚强意志、坚毅果敢与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和胸有成竹的强大自信心。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5-0118-03

心理素质作为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一定的先天遗传基础上,以及后天的环境及教育的影响下,经主体实践训练而形成的个人品质、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1]。心理学界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一些是智力因素,另一些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先天的,而非智力因素与环境和教育有关。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1935年发表的《具体治理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到“非智力因素”。1950年,美国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这是非智力因素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开始的标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1983年,《光明日报》刊发了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他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定义为“一切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将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界定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这五大心理要素[2]。

笔者认为,从非智力因素视域来看,由于新闻工作特殊的职业背景、工作环境、职能使命,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质、自信心这六大心理素质。

一、心系国家与人民的高尚动机

动机,是发动行为以达成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当人的需要与某个具体目标结合,便形成了动机。“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新闻工作者肩负着报道客观事实、记录历史真相的神圣使命,首要的就是要具备高尚的情操、端正的动机,做到立笔为公、执笔为民,不为权所迫、不为利所倾;要独立思考,敢于说实话,善于讲真理,勇于坚持原则;要恪守职业道德,拒绝名利诱惑,勇于同社会不良现象做斗争,善于宣传报道社会正义之举,让媒体真正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舆论平台。

许多新闻工作者将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人民利益至上视为毕生追求,由这种动机激发出来的职业行为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是全国首个揭发“三鹿”奶粉问题的记者,他的《甘肃十四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一文公开报道后,揭开了行业黑幕,引发我国奶制品行业地震,保护了无数可能被伤害到的婴儿。简光洲表示:“一想到那么多无辜的婴儿,因为喝了三鹿奶粉而必须终身洗肾,甚至丧失生命,我对我的点名报道选择不后悔。”[3]正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简光洲顶住巨大压力,揭露国产奶粉问题黑幕。这种高尚动机所激发的行为体现出极高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相反,少数新闻工作者出于个人私利,以媒体之名发表不实报道、搞有偿新闻或暗箱操作,其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必然是负面的,这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从个人利益出发的行为必将遭人唾弃。

二、积极探索真相的职业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个体认识事物的重要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保持对这份职业的“兴趣”,具体就是指对客观世界、事件发展的好奇心和职业敏感。好奇心催生了探究事件本质的激情,驱使着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细节、留心观察,并获取其他人容易忽视的信息。

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新闻工作者,是名副其实的“新闻猎犬”,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总是对一切未知的、反常的东西抱有浓厚的求知欲。这种积极探索真相的职业兴趣,是新闻工作者发掘新闻真相、讲好新闻故事的基本前提。《南方都市报》记者陈锋、王雷撰写的深度报道《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一文,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收容制度的废止,最终国务院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后来,有人采访陈锋,询问他是如何发掘这类选题的。他答道,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报道的职业敏感,保持对新闻的不懈追求,并持续追踪其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反之,对周围漠不关心的人是很难观察到什么的。在当今媒体就业环境中,很多人在完成学业后,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误打误撞地进入新闻界,在生活的压力下被迫从事新闻工作。诚如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所言,这种不是出于好奇心的所谓媒体人才,没有新闻志向,默默无闻了却一生,或者很快离开新闻界[4]。

既然選择了新闻工作这一职业,新闻工作者就要不断培养浓厚的职业兴趣。要通过专业学习和广泛涉猎有关领域的知识,了解新闻工作的目的意义、职能使命、工作特点,把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对新闻工作的浓厚兴趣。要通过每一次的新闻报道,去体会自己的工作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些许变化的成功感,培养和增强对新闻工作的职业兴趣。要坚持孜孜以求地钻研,凡事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追根刨底中强化对新闻工作的职业兴趣。

三、稳定而饱满的丰富情感

客观性是新闻媒介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新闻工作可能面临长期的、艰苦的、多变的工作环境,既可能面临欢歌笑语与喜悦,也可能是充满痛苦与悲伤,甚至是怜悯与同情,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有稳定而饱满的丰富情感——既不冷漠无情,又不被情感所左右。

做到不冷漠无情,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能设身处地感受采访报道对象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对他们面临的困难与痛苦能感同身受,努力提升移情能力,做到倾情投入。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提升移情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沉浸式地体验报道对象的生活。河南电视台记者崔松旺为了揭露黑窑厂老板恶行,以假扮智障人的方式“如愿”被卖进黑窑厂[5]。卧底期间,他与那些智障工人一同吃着粗糙的食物、超负荷地工作、忍受监工的毒打,切身体会智障工人遭受的不公正对待。最后,由他取证、剪辑的系列报道《智障奴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新闻工作者只有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报道对象所处的环境中,设身处地地为被报道者着想,才能准确地体察并真实地呈现出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思想。

做到不被情所左右,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对工作不能忽冷忽热,不被个人情绪所影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冷眼旁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央视记者李小萌在现场进行新闻报道,她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执意要冒着余震的风险返回家中拿些能用的财物,以减轻政府的援助负担。她建议老人不要回去,劝说无果后望着老人远去的身影失声痛哭,采访被迫中断。虽然李小萌的真情流露打动了许多观众,但因为传播主体的主观痕迹过于明显,节目丧失了平衡感和分寸感。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在采访报道和新闻写作中控制情感,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涉及法与情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要坚决做到真实客观,绝不能借媒体之便利绑架公众舆论,干扰司法公正和法律判决。正如柴静在《看见》里写的那样: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四、善于自控与勇于承受的坚强意志

意志是指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新闻工作十分辛苦,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地运转,周而复始的截稿期限,全天候的高度警觉,遇到突发事件时紊乱的生活状态,残酷激烈的竞争等,都使新闻工作者始终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下。有时,新闻工作甚至充满了高度的风险与挑战。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现场,可能面临被殴打与绑架的报复、金钱与美女的诱惑;在疫情一线,面临病毒感染的巨大风险;战场前线,甚至直面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善于自控与勇于承受的坚强意志。

善于自控,可理解为具有超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自控力强调的是坚守职业道德、拒绝外界诱惑。前些年被曝光的“封口费”事件,为所有新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应当始终铭记:新闻作为客观事实的报道,不应该被任何人、任何团体、任何利益所左右[6]。当新闻这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沦为可供交易的商品,新闻的公正、客观标准就会荡然无存,新闻就会变味、变质。“有偿新闻”这种违背职业道德的乱象应被牢牢钉在耻辱柱上,警醒每位新闻工作者加强行业自律,坚守职业良知。

勇于承受,就是具有面对压力、负面情感的超强承受与调节能力。相较于其他工作,新闻工作对心理承受力的要求更高。新闻工作者在发掘事实真相时需要顶住压力,有时甚至要面对生死威胁。采访工作被人无情拒绝、遭人白眼是家常便饭,如果记者被这种失落的情感击倒,那么后续工作都无法展开。《经济观察报》记者王克勤被业界称为“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他撰写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 《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等调查性报道,多数情况下揭开真相意味着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因此必将会受到这些势力的阻挠和打击。他冒着个人和家人生命安全被威胁的巨大压力,承受着常人无法经受的考验,凭借着坚强的工作韧性和意志品质,直面报道真相,这样的新闻工作者才不愧被誉为“社会良知”。

五、坚毅果敢与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品質是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品质表现着人们对于现实世界所持的态度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是稳定且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品质一旦形成,会对智力活动起到强有力的制约作用。我国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身上有着共同的优良品质:热爱新闻事业、甘于为之奉献的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精神;实事求是、勤勤恳恳的精神等等。这些是新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金钥匙”。

坚毅果敢指的是新闻工作者要坚强勇敢,直面挑战。央视驻外记者刘骁骞,因为对巴西贫民窟内贩毒窝点的现场报道而走红,镜头中的他一脸平常地介绍身后正在发生的毒品交易,与荷枪实弹的毒贩进行面对面交谈,如逛菜市场般走过配备十几个机枪的关卡。他之所以能够完成出色的现场报道,并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为他具备临危不惧的优良品质。

甘于奉献指的是坚守新闻岗位,默默为人民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西方,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我国,有人称新闻工作者为“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但事实上,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采集新闻线索、报道客观事实。尤其是在“人人都是媒体人”的当今时代,新闻与事实的界限更是模糊,社会浮躁之风甚嚣尘上,作为职业媒体人,新闻工作者更要坚守新闻底线,坐得住“冷板凳”,为社会发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六、胸有成竹的强大自信心

自信心,就是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充满信心。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情况复杂多变,难以预测。有了自信,才能在工作中想方设法排除万难,解决问题;有了自信,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的落落大方、从容不迫,就是足够自信的体现。

培养新闻工作者强大的自信心,一是要注重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积累。通过在校学习、继续教育、专业实践等不同途径,系统学习新闻专业知识;通过自学等途径,广泛涉猎相关相近的学科知识,有了丰富的知识作支撑,才可以做到临场处变不惊。二是要注重增强自身的体验。通过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去开阔眼界、广交朋友。要敢于直面失败,勇敢地去面对现场直播、专题采访等困难度较高的场面,通过亲身经历困难、面对困难并最终克服困难,去锻炼、提升自己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三是要积攒间接性的经验。通过现场观摩、阅读书籍、网络分享等方式,从观察他人中获得成长经验,也有利于提升自信心。四是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历练与总结。新闻工作者每天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要善于在工作中成长、摸索经验,并指导实践。

七、结语

本文从非智力因素视角,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格、自信心这六个方面对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探究。在动机层面,新闻工作者要敢于维护公共利益,由这种动机激发行为,做公共利益的守望者。在兴趣层面,好奇心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动力,新闻工作者应时刻葆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在情感层面,要把握好分寸,既培养移情能力,沉浸式体验报道对象的生活,又要控制自己的主观情感,不能被情感所淹没。在意志层面,新闻工作者要保持自控力,坚守职业道德、拒绝外界诱惑,同时要在调查真相时顶住压力,展现强大的意志品质。在品质方面,应积极培养坚强、勇敢等优秀精神品质,努力克服性格弱点。在自信心方面,要通过知识积累、亲身体验、间接获取经验与职业历练等方式,培养胸有成竹的足够自信。

参考文献:

[1]宫雪.浅析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J].新闻传播,2014(1).

[2]燕国材.我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探索与追求[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3).

[3]在一个企业存亡和孩子生死间选择[J].创造,2008(9).

[4]李希光.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能力[J].新闻与写作,2012(4).

[5]许亚飞.论媒体新闻报道权的保障与规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6]白文娟.“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J].新闻世界,2009(2).

作者简介:韩昊鹏(2000—),男,汉族,安徽安庆人,单位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为数据新闻。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
扩大视野 更新知识
新闻控制、采编话语权与报道影响力分析
论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的三个维度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新闻工作者要潜心践行“实事求是”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