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探索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为例

2021-06-23 01:41周艺红王正才张振
职教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徒县域校企

□周艺红 王正才 张振

学徒制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显著优势,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改革与发展得到了国家多项政策的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发展目标[1]。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是增强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基于此,对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践导向

中国特色学徒制既有东西方学徒制的普遍元素,又结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职业教育系统的独有发展道路与运行模式。现代学徒制(教育部)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社部)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两种主要呈现形式,多年的学徒制育人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学徒制在资源整合方式、学徒制度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中国特色”,并对当前及今后的学徒制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2]。

(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整合学徒制优质资源

为了彰显中国特色学徒制在资源整合方式方面的“中国特色”,职业院校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盘活各类优质资源。不同于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的需求引导型学徒制,我国的特色学徒制是供给引导型[3]。职业院校在优质学徒制资源整合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而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则是职业院校整合各类优质资源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应以校企双赢作为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基本原则,把握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脉搏,加强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对接,尤其加强对接产业链上游头部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并将其动态融入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培养过程。此外,职业院校还应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等,获得地方政府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专项经费资助和政策支持,增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秉持知行合一理念,优化学徒制顶层设计

为了彰显中国特色学徒制在制度设计方面的“中国特色”,职业院校应始终秉持“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徒”为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将该理念和目标贯穿中国特色学徒制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全过程。具体而言,一方面,职业院校应构建符合中国特色学徒制特点的制度框架体系,通过颁布专门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方案、设置专门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组织机构、制定中国特色学徒制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等举措,打造科学的标准体系和治理架构,筑牢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将信息化作为学徒制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信息管理平台,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学徒的招生招工、师徒结对、实习轮训等环节,加强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的过程管理,增强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能力。

(三)把握学徒成长规律,创新学徒制培养模式

为了彰显中国特色学徒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中国特色”,职业院校应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遵循学徒成长规律基础之上创新学徒制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创新校企协同开发学徒制课程的机制,通过建立校企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特点。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将德育元素、劳动素养、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等融入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方案,既要强化学徒的动手意识、培养学徒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要锤炼学徒的道德品质、培育学徒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增强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与县域经济的内在关联

县域经济诞生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它具有特殊的发展模式和显著的地域特色,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县域经济位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中间地带”,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战略新任务。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县域竞争力的关键核心要素,是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4]。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技术技能人才等要素相对紧缺的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及其特有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功能使其在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方面,中国特色学徒制能够密切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动性。中国特色学徒制搭建了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架起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桥梁,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有效衔接,提高教育与产业的供需匹配度,实现教育与产业齐头并进。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作为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必然能够调动和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由此可见,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能够有效整合政校企多方优质资源,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有利于加快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县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学徒制能够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技术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将传统的企业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职业教育制度[5]。其本质特征是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通过对拥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开展育训合一和工学交替的培养,实现学生在岗成才,能够有效解决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从而缓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中国特色学徒制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立足余姚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知行合一”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学徒制顶层设计,实现了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打造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范本和经验借鉴。

(一)立足余姚市县域经济发展,盘活政校企多方优质资源

浙江省的传统县域经济脱胎于以乡镇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在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模式下发展壮大,大力推动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6]。余姚市处于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极为注重特色块状经济的地域品牌建设,在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7年,余姚市成功入选首批“中国制造2025 浙江行动”的县级试点示范区。作为工业大市和智造强市,余姚市构建了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制造体系,定位于打造千百亿级新产业的高端发展,在深耕电子信息、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同时,加快推进智能家电、模具、塑料制品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一流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2019年,余姚市产业经济运行稳健,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82.66 亿元,稳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开放性和扩张性已成为余姚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由余姚市人民政府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设有与县域经济发展高度匹配的国家级“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余姚市将阳明学院建设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过多年探索,阳明学院形成了由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三元双轨”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并具体体现在招生招工、平台搭建、教学组织、教育治理等各个环节。“三元双轨”中国特色学徒制结合县域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打造特色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大决策部署,遵循“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理念,围绕提升模具及机器人领域核心竞争力需求,联合世界光学产品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舜宇集团、数控机床研发和制造领域领头的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业务遍及全球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宁波神通模塑有限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智能经济发展搭建“造匠”平台。

(二)构建科学标准体系和治理架构,优化学徒制培养的顶层设计

1.坚持职责共担,建立符合学徒制培养的治理架构。一是成立理事会,完善治理体系的组织架构。理事会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参与其中,主要职责在于促成县域内知名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二是签订双主体育人的框架协议,明确校企双方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和义务,学校承担学徒培养相关的教学运行费,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教学的各类支出等。三是签订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方协议,明确学生的“双重身份”、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享受保险权益和工资津贴等。四是政校企共建的跨企业训练中心,由阳明学院通过招标引入教育型企业,负责具体的日常运行管理。五是成立中德项目领导小组,明确项目所需的培训经费由相关企业出资,IHK 职业资格考证考试由德国工商联合会主持。

2.坚持标准先行,保障学徒制培养过程的规范化。阳明学院与企业从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四个层面建立了相关标准体系,促进学徒培养过程的规范化。在规章制度层面,制订了《双主体育人实施意见》《招生招工管理办法》《跨企业训练中心管理办法》《日常教学管理办法》和《督导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在课程设置层面,根据“三元双轨”学徒培养的特点,重新安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课程体系设置,建立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培训标准及考核评价标准等。在师资队伍层面,搭建了“校企教学共同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新创业孵化、职业培训服务”四个平台,制定了《阳明学院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与技术技能过关考核办法》,全方位支撑教师团队“双师”能力提升。专业群内建有一支由校内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技能大师组成的“一专多能、各具优势”的结构化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层面,校企共建阳明大讲堂,开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探索师徒角色、企业文化、6S 管理相衔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建立多元评价考核体系等。

(三)关注学徒制培养关键环节,创新“三元双轨”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学徒选拔模式,促进招工招生精准对接。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有特征,能够有效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性”的全面落实。面向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元双轨”中国特色学徒制,积极创新学徒选拔模式,促进招工精准对接招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无缝对接。

1.“招工招生同步进行”模式。“三元双轨”中国特色学徒制招生计划的制订建立在县域骨干企业用工需求调研的基础之上,并由校企共同确定招生招工实施意见、共同开展招生招工宣传、共同做好新生(新学徒、准员工)报到工作。“招工招生同步进行”模式使学生获得“双重身份”,学校录取的学生经企业录用为准员工后,便开始计算工龄,既是“大学生”,又是“企业员工”。此外,企业还积极参加学校的迎新活动和学徒班的各类团建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2.“先招工再招生”模式。中高职融通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亟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领域,实现中高职“双衔接”贯通培养,既能为县域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就业渠道,又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阳明学院联合相关企业和中职学校,三方合作开展中高职衔接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中高职“2+3”衔接培养模式的“先招生后招工”模式。在中职段高二(第4 学期)校企联合开展招生面试(测试),录取学生签订学徒、家长、学校和企业的四方协议,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达到中职的毕业条件且被阳明学院招生录取后,正式成为企业的员工,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享受岗位津贴。

3.“先招生再招工”模式。“先招生再招工”模式在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对普遍。所不同的是,“三元双轨”中国特色学徒制更加关注企业的主导作用和学校的主体地位,确保校企合作在招生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以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面向阳明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二学生招工,企业直接授权委托阳明学院组织面试,学生通过面试后成为企业准员工。学徒将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学徒制岗位培养,企业提供相对可观的学徒津贴,以及工作餐补助、工作服、免费住宿及工伤保险等方面的待遇。

(四)共建跨企业训练中心,促进“三元”场所有效衔接

作为具有县域特色的新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跨企业训练中心是“三元双轨”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核心要素,它与学校、企业共同组成了“三元”。借鉴了新加坡“教学工厂”、德国“双元制”跨企业培训中心做法,跨企业训练中心设有多个高标准实训室,引入教育型企业进行管理,采用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运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及企业间资源整合与共享,在深入推进政校企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基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共同目标,学校和企业以跨企业训练中心为纽带,确定学徒培养定位,由学校培养基本技能、跨企业训练中心培养核心技术、企业培养岗位技能,并把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培育贯穿到“三元”场所。构建了传统技术为基、高新技术为重、综合能力为本、劳动素养为根、工匠精神为魂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并实施了“以制品生产流程为主线,贯穿模具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检测、自动化加工、科学化试模、大数据管控的新课程。根据学徒技能习得规律,科学设计“三元”场所的教学安排,学校承担1288 学时、训练中心和企业各承担600 学时(如图1所示),形成“三元”场所有效衔接。

图1 学校+跨企业训练中心+企业“三元”场所课程学时布局

(五)构建“三岗三模”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校企“双轨”教学

1.实施“三岗三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能力习得规律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基于企业真实的生产运作,阳明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把模具设计、编程加工、模具装配与试模作为三个核心技术岗位,以模具企业三副不同难易程度的真实模具为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载体,构建了“跨三学期、能力递进、轮岗实训”的“三岗三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7]。即按照模具复杂程度与能力递进的规律,在三个阶段完成三副模具:第一阶段(大二第三学期)学习以制作中等复杂模具项目为主;第二阶段(大二第四学期)学习制作冲压冲裁落料复合模或覆盖件模具;第三阶段(大三第五学期)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结合模具智能制造柔性单元半自动加工,完成制作侧向插芯滑块机构注塑模或压铸模具。“三岗三模”能力递进式教学设计符合学徒成长规律,使训练内容更契合岗位能力培养及学徒的岗位取向。

2.实施校企“双轨”教学,优化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组织与实施是遵循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内容、主客观教学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8]。“三元双轨”中国特色学徒制将学徒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学徒在校学习,乙组学徒在企业跟岗训练;根据“工”与“学”内容与进程的有序衔接,甲、乙两组学徒进行互换,同时保证教学的不间断和企业的连续生产。此外,“三元双轨”中国特色学徒制还能确保每位学徒在三个核心技术岗位上进行轮岗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学徒通过“双轨”学习,既掌握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生产流程,也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规范,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四、结语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在吸纳借鉴国外学徒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稳中求进、循序发展起来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三元双轨”学徒制是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重要探索,未来将继续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产业链核心岗位群,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动态融入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形成面向岗位“多”、学生成长成才“快”、教师科研服务“好”、企业用工成本“省”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猜你喜欢
学徒县域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今日菜色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香港学徒制利益相关者权责划分及经验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