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视角

2021-06-23 01:41任平郭清瑶
职教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易用性意愿学习者

□任平 郭清瑶

在世界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更多地转为对知识型、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势必会对教育带来巨大的改变,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国家教育关注的重点。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载体,更是培养经济新常态对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的关键和重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作为主要的阵地之一,因此更加需要开设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来满足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要求。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多次提到要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就业,高职学生是主力军之一,通过实施创新创业课程来促进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改善民生。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创业课程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学术界一大关注热点,集中于对课程目标、体系、教学、教师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的研究集中两个方向:个人和社会。持个人取向观点的学者们认为,高职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如,马长世就强调要培养和提高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学生创业综合素质[1]。而持社会取向观点的学者们则认为,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在课程目标中提到:开发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国家乃至全球繁荣发展[2]。他们的目标取向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扩宽眼光看向世界的繁荣发展。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为以创业意识课程、学科课程(公共课、创业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实操课、活动课)、显性课程、隐形课程为主的课程[3]。关于课程实施和教学,我国大多数学者是提倡分层教学[4],对于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对创业不同需求的高职学生给予不同的课程学习,提倡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在教师方面,很多学者都指出了我国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5]。目前,学术界对有关创新创业课程方面影响高职学生接受度的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从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学术界从高职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维度进行总结,发现这些维度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和种类、教学方法、课程实施、教师等方面[3][6]。这些维度对探究有关课程方面影响高职学生接受度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创新创业课程只有被高职学生所接受,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它的价值所在,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接受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目前,学术界有关接受模型最具有影响的当属技术接受模型,该模型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的接受问题,创新创业课程同信息技术一样,其推广也在于课程本身被高职学生接受等行为问题的解决。因此,借鉴技术接受理论模型,结合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构建影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接受意愿的概念模型,以期探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为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提供理论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理论基础:技术接受模型

戴维斯于1989年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AM)[7],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信息系统中外生变量通过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个体使用意愿产生影响。该理论有两个决定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是指学习者采用某种新技术时,对该技术提高个人工作效率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学习者学习某种新技术时,减少时间和精力的程度。一般而言,当学习者感知到该技术对自身是有用的情况下,那么学习者的使用意愿就会加强;当学习感受到该技术越容易越方便使用的情况下,那么学习者的使用意愿也会增强。

戴维斯等人主持TAM 已经发展成为简洁的预测学习者接受行为的模型。路兴等学者基于TAM模型构建了北大教师混合式学习接受度分析模型,研究了影响北大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诸种因素[8],张刚要等学者基于TAM 构建了网络课程接受行为模型,进而研究了高校高职学生网络课程接受度影响因素[9]。

(二)模型构建

以技术接受模型为依据,结合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接受度研究模型(见图1)。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是影响高职学生接受度的最直接的因素,包括课程内容、课程品牌形象、课程设计吸引力三个维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为中介变量,行为意愿为因变量。

图1 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接受度研究模型

(三)研究假设

H1:创新创业课程质量直接显著影响行为意愿。

H2: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在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下显著影响行为意愿。

H3: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在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下显著影响行为意愿。

H4: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在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下显著影响行为意愿。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4 所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高职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1 份,根据反向题的答题情况和答题的时间情况进行筛选,其中有效问卷388 份,有效率为80.7%,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模型中构建的测量题目参考来源有:戴维斯开发的技术接受模型[7]、基于TAM 高校网络课程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9]、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10]、Elucidating user behavior of mobile learning[11]、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12]、高校高职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接受意愿的实证研究[13]。其中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包括:10 个题目,感知有用性包括:3 个题目,感知易用性包括:3 个题目,行为意愿包括6 个题目,加上4 个描述性题目: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背景。总共26 个题目。所有题目均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从1 到5 分别是表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1.信度分析。为保证研究工具的信度,本研究借助SPSS25.0 对本研究自编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问卷整体的克隆巴赫系数是0.962,说明问卷的信度为高可信度,并且一致性良好。以及问卷各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42、0.785、0.863、0.928 均表示问卷各个维度的信度良好,可以进一步做效度分析。

2.效度分析。为保证研究工具的效度,运用SPSS25.0、AMOS 23.0 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运用SPSS25.0 对问卷的所有题项进行KMO 和Bartlett的检验,其中KMO 值为0.957>0.7,p<0.001,符合标准。

运用AMOS 23.0 软件对理论模型拟合度进行检验,模型的各个指标(如表1)均达标,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好,表明该模型的内在结构设置合理。

表1 创新创业课程接受度研究模型的拟合度指标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25.0 数据分析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用AMOS 23.0 对创新创业课程高职学生接受度模型进行拟合度指标检验,运用Hayes 开发的PROCESS 程序进行中介路径的检验,采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检验,选择Hayes 提供的模型6 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运用SPSS25.0 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独立样本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在学习者性别、专业、生源地均无差异,p>0.05,说明学习者感受到的课程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和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接受度与学习者性别、专业、生源地均无关。

对年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每个年级的学习者在感知到的课程质量、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感受到的课程质量、感知有用性以及对课程的接受度均显著高于二年级以及三年级,二年级的又普遍高于三年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与高职学生者处在不同的年级他们的心态以及压力的不同有关。

表2 各变量的年级差异性分析

运用SPSS25.0 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各维度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所示),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者感知课程质量(M=3.555,SD=0.590)显著高于学习者感受到的感知易用性(M=3.217,SD=0.608)和感知有用性(M=3.528,SD=0.649),说明课程质量对接受意愿的影响显著高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学习者感受到的感知易用性(M=3.217,SD=0.608)显著小于感知有用性,这说明,感知有用性对高职学生课程接受度的影响高于感知易用性对高职学生接受度的影响。并且学习者对创新创业课程具有不错的接受度(M=3.498,SD=0.620)。

(二)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讨论创新创业课程中学习者感受到的课程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愿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25.0 数据分析软件,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法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见表3)。

表3 相关分析

表3分析结果显示,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愿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愿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课程质量与行为意愿的相关系数为0.791,相关系数最大。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愿的相关系数为0.536,相关系数最小。

(三)回归分析

为探讨变量之间的影响的方向性,运用SPSS 25.0 数据分析软件对模型中几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显示,课程质量对感知易用性(β=0.564,p<0.001)和感知有用性(β=0.651,p<0.001)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β=0.242,p<0.001)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当课程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共同预测行为意愿时,课程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均对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93,p<0.001、β=0.039、p<0.01,β=0.190,p<0.001)。并且课程质量对行为意愿的正向预测作用是最大的,而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愿的预测作用是最小的。

表4 回归分析

(四)中介路径检验

运用PROCESS 程序进行中介路径的检验,采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进行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的直接效应显著,即课程质量直接显著影响行为意愿,效应值为0.618,p<0.001,由此可以得到假设1 成立。

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显著,总的中介效应值为0.2061。具体来看,中介效应通过三条路径产生:第一:由课程质量-感知易用性-行为意愿组成的间接效应1(如表5值为0.0528),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包含0,说明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所以假设2不成立。第二:由课程质量-感知有用性-行为意愿组成的中介效应2(如表5值为0.1242),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显著。所以假设3 成立。第三:由课程质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愿组成的间接效应3(如表5值为0.0292),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在课程质量与行为意愿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所以假设4 成立。并且经过检验第二条中介作用的路径的显著性是高于第三条路径的。

表5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Bootstrap=5000)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研究目的是探讨影响高职学生接受创新创业课程的因素,在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职创新创业课程高职学生接受度模型。基于以上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假设一成立,课程质量直接显著影响高职学生接受课程的行为意愿;其二,假设二不成立,课程质量在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下不显著影响高职学生接受课程的行为意愿;其三,假设三成立,课程质量在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下显著影响高职学生接受课程的行为意愿;其四,假设四成立,课程质量在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下显著影响高职学生接受课程的行为意愿。

(二)建议措施

根据以上结论,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可以为高职创新创业课程高职学生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来促进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接受度。根据以上相关分析表明,课程质量与行为意愿的相关系数最大,根据以上回归分析表明,课程质量对行为意愿的预测作用最大,根据中介路径检验,课程质量直接显著影响行为意愿,并且效应值最大,由此可见,课程质量是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接受度的最大的影响因子。

因此,提升课程质量是提高高职学生接受度的重要方面。课程质量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课程内容、课程品牌形象、课程设计吸引力。需从这三个维度着手,为提高课程质量采取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一,在课程内容上。首先,高职院校要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设计明确目标,围绕以增长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不能仅站在狭义的角度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最为重要的是,要以培养高职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时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对学生的课程评估,要以核心目标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局限于课程成绩“60 分+”的传统考核方式,更多关注学生形成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设计的更新,既要保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也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形成性[14]。目前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企业、学校“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其内容要与社会新兴产业新动态紧密相连,高职院校要与新兴企业不断结合,共同开发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平台,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深入学习新兴产业的运行机制、产业文化等,从而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学研究资源数据库,汲取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课程内容。最后,高职院校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表述,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入融合,在创新创业社会学习中,加入劳动锻炼、志愿者服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劳动、劳模精神,形成实践与劳动协同发展的格局,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第二,在课程品牌形象上。创新创业课程品牌形象主要用来描述创新创业课程的知名度、口碑、和教师的名声。首先,教育部可以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慕课大赛”等类似活动,大赛邀请全国知名教授担任评委嘉宾,职业学校要大力鼓励一线教师参与录制并进行慕课教学,给予一线教师比赛资金支持,获得奖项作为教师学期末奖金、职称等绩效测评的重要指标。通过比赛的形式,从而促进各大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参与到高职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中,致力打造一批“线上金课”,为各大高校输送“金课”,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完善线上课程时长认定和课时积累制度,大力鼓励学生学习精品“慕课”课程。其次,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扎根于中国本土国情的情况下,开设“国际创新创业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和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安排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月,邀请世界一流大学教师授课,高职学生可与教授开展线上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知名度。再次,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开发校本弹性学制,比如当地经济农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时,大力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允许学生暂时休学,联合学校资深教师共同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经费由高职院校报销,且学生活动可以作为学分累积,为当地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学生给予“创新创业奖学金”鼓励,使职业院校及时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最后,师资力量的薄弱一直是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5],而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职院校尤其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大部分集中于专业技能实践方面的培训,而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略显不足,导致大多数教师都是缺乏创业经验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其一,高职院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习,了解企业的各个方面的运行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对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专门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培训机构;其二,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对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访谈交流,汲取创业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分享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教育;其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加强与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的交流与学习,学习示范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其四,建立评价体系,规定教师在以上三种途径的表现作为绩效考核的基本标准,教师对于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贡献和项目成果转化的质量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从而提高教师的参与度,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建设中去。

第三,在课程设计吸引力上。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来吸引学生是开展课程的第一步。其一,“学生典范”带头,高职院校可以对本校优秀创新创业人物事迹进行收集工作,树立创新创业典范,并且进行优秀学生评选活动,评选出“创新创业学生优秀奖”,把优秀学生的心路历程的分享加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从而在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这样更容易引起本校学生的共情性心理,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吸引力;其二,由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内容要与创建一个新型企业的创业过程紧密结合,所以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班级内举办有关创新创业主题讨论、到企业参观、交流,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创办公司,通过审核的项目,学校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让高职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模拟生产劳动实践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促进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可以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接受度。因此,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是高职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接受度的核心影响因素。

2.通过促进高职学生的感知有用性,来提高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接受度。根据以上相关分析表明,路径一即课程质量通过影响感知易用性来促进课程接受度不显著,但感知易用性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即形成路径三即课程质量在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的链式中介下影响高职学生课程接受行为意愿却是显著的,即说明感知有用性在发挥中介作用时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且路径二即课程质量在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下影响高职学生接受课程的行为意愿也是显著性。由此可以看出,感知有用性不论在单独中介作用下还是链式中介作用下均发挥很大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具体到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就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对今后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解决诸多问题。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是应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任务的具体措施,《行动计划》着重强调了要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因此,创新创业课程应该致力于解决高职学生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首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职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让高职学生也参与到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中。其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解课程实施的难点和不足之处,了解高职学生的现实诉求,得到一线教师的积极反馈。最后,专家进行差异性总结,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由此,创新创业课程就会从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设计出真正能够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困难的课程,提高高职学生的感知有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接受度。

综上所述,通过促进学生感知有用性,可以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接受度。因此,感知有用性是高职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接受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3.减少对学生感知易用性的关注。感知易用性是高职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接受度的次要影响因素。研究假设2 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说明课程质量在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下并没有显著影响高职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度,并且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愿的影响力最小。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着重强调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提质培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了以学校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相融新模式。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与企业沟通是及其密切的,同时高职学校开设有很多专业实操课,这些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的实践经验丰富了很多。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在易用性方面并没有特别大的阻碍,所以高职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理论和实操方面并不会关注课程的易用性特点,更多地关注创新创业课程本身的质量和有用性方面。因此,要想高质量地提高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接受度,还是要从课程质量和感知有用性方面出发。

猜你喜欢
易用性意愿学习者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读者消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