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课堂渗透策略

2021-06-21 08:20肖亚男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历史地图时空观念自主探究

肖亚男

摘要: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原因。只有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才能理解和掌握特定的历史事件。本文以四个策略为例,从大事年表、历史地图、史学影片及自主探究四个方面,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以就正于方家。

关键词:时空观念 大事年表 历史地图 史学影片 自主探究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这一核心素养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才有可能更准确的理解史事。就时间观念来说,其主要包括两点:史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段)及在这个时间(段)内相关的历史逻辑。同样,针对空间观念,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史事发生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对应的社会环境。这说明,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史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也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深入地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由此看来,在课堂中注重渗透时空观念是当代历史教师需要掌握的必备教学技能之一。本文拟从大事年表、历史地图、史学影片及自主探究四个方面入手,浅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中时空观念渗透的案例分析

(一)从大事年表中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观念

历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是历史事件的起源、发展和轨迹。而历史事件的起源、发展和轨迹都与特定的时间息息相关,时间也因事件而富有历史意义。因此,引导学生关注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浸入式体验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厘清历史事实。

在九年级一轮专题复习中,笔者试图以时间为线索,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相关历史事件,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教”中主动构建自己的“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在专题《中国现代史》的复习中,笔者发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及课标要求整理出历史重大事件,相关时间轴如图1所示(只展示部分内容):

以学生的整理为基础,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把历史的各个局部贯穿起来,进而使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走向的整体认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此后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包括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探索时期和之后的十年“文革”重大挫折时期。经过两年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因此,中国现代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阐述内容围绕一条主线:中国建立新的人民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新中国,使中国不断走向富强、民主、独立的发展史。

时间轴比较直观地展示了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而通过学生的动手与教师的引导,将时间和史实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輯关系。

(二)从历史地图中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空间观念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提供的地图,讲解图示内容,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时空思维,形象再现历史过程,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红军长征》一课中,利用红军长征的路线地图,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分析能力,建立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首先,动员学生通过制作长征路线手抄报的方式重走长征路。根据学生绘制的手抄报中标出的瑞金、遵义、吴起镇等几个重要的地点与路线方向展开史实分析(见图2)。

例如,根据学生标注的起点瑞金,就可以提问为什么从这里出发,引导学生梳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1933年10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采取“左”倾冒进措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最后中央红军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剿,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遵义,根据学生标注的时间与事件,介绍遵义会议,分析红军长征以来的艰难险阻,理解此时召开会议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重新确立正确的军事路线,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再结合学生绘制的线路方向,讲述红军途中的军事谋略,如何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怎样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接着由学生分享在课下收集到的长征故事,使学生深刻体会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一群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红军战士百折不挠、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所取得的。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升华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并感悟长征精神。

(三)借助史学影片,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在初中课堂上适当引入历史题材的影片资料,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添历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近距离体验历史,从而深刻理解历史。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之前,笔者让学生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观看电影《辛亥革命》及相关纪录片,并提前为他们设定几个基础性问题:革命爆发前中国社会背景是怎样的?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面临怎么样的形势?辛亥革命取得了什么样的功绩?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影片的开头几分钟,展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状况:农民破产、社会动荡、国将不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通过学生置身于历史时空中的直观体验,顺利地引导学生从民族危机、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及思想传播等方面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进行梳理。随后介绍广州起义,并引出广州起义失败后,为反对清政府丧权辱国,四川等地掀起保路运动等活动,成立同盟会、光复会等,使学生理解革命的快速发展,为武昌起义爆发奠定了基础,明确了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最后依据影片中武昌起义、南北谈判等呈现的艰难的革命过程,带领学生一起梳理出相关重要时间及事件节点,让学生对整个辛亥革命的发展形成有序线索。影片中的情境铺垫,典型人物的渲染,向世人展示历史潮流浩浩汤汤,只有顺应趋势、符合民心才能存留的道理,给革命发展埋下了伏笔,使学生初步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认识到历史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的成败也不能以结果论定,不应忽视历史事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四)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课,让学生体会时代变迁中的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课前精心设计教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我们教师的不懈追求。在《改革开放》一课的备课中,笔者有意布置课前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走访前辈等方式,分小组进行“改革开放40年变迁”的海报设计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社会变迁进行分类梳理:有的学生整体介绍了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的演变;有的学生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等进行了分析比较;还有的学生抓住了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变化。梳理时代变迁中的历史,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历史、理解历史。随后组别间进行互相交流、评比,有助于组别间形成相关知识点的有效融合与互补。最后返回课堂,带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进行系统总结,如生产资料极其丰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等。经过亲身实践和探究合作,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伟大历史意义。

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直接体验了时代的变迁,在感知理解的过程中,提高了历史学习能力。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时空观念,有助于还原史实,学生得以走进历史;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容易识记具体史事;有助于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策略的效果,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其中,大事年表、历史地图、史学影片及自主探究都是渗透时空观念的良好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曹磊.巧用“传统”助力时空观念素养“落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23):58 60.

[3]赵艳晶.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4]王廷科.谈谈历史教学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J].历史教学,1980(6):57 58.

猜你喜欢
历史地图时空观念自主探究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历史地图在高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