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摘 要:立足当前小学生语文阅读情况及其阅读能力,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然后通过文献法系统地分析了阅读能力培养路径——微课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情况,最后根据提升情况简要概括了微课教学模式的优点及可行性,以期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路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微课、网上教学、慕课等的出现给了教育界很大的冲击。以前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是书面阅读,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其耐心,可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小学生每天都在接触各色各样的信息,“读完就忘”已经成为常态。很多相关文献表明,合理运用这种网络智慧环境,将阅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可以作为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一种路径。可在这种“智慧环境”下,如何认清当前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现状?如何结合互联网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证明其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针对性地发现了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路径并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是教育部越来越重视个性化阅读的发展,但教师常常会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学生脑海中。在小学教育中,阅读能力教育非常关键,阅读是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在阅读能力的提升上应该起到一个引导性作用。但在部分甚至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自己的一个预想当中,课堂形式虽然丰富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少了,阅读能力得不到任何发展。
二是电子阅读器的存在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子书与纸质书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便携性、可移动性及廉价性。但书目种类的复杂多样性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效阅读”。电子阅读有利有弊,目前也存在着很多对电子阅读体系构架的研究,而电子阅读如何与传统教学融合创新、深化结合需进一步探讨。
三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看到的是别人想让他们看到的,并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二、小学阅读能力培养路径探讨——微课设计与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微课设计原则及展现方式
1.设计原则
简单原则、情感原则、童趣原则、具体原则、有趣原则等。
2.展现方式
PPT录制:以PPT为核心,结合动画、趣图、趣音、问题结尾等形式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小学生的思维。
剪视频:以某本故事书或者课文为核心,寻找相關教育视频片段或者图片,做一个关于内容概述的短视频,以提高小学生对这本书或者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微课探究相关案例及其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问卷调查。
实验对象: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实验组人数40人,空白组人数40人)。
实验时长:自开始至结束为期一月。
实验概述:本实验通过对照实验组和空白组学生的阅读理解初始成绩及最终成绩的比较,并结合调查过程中对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得出微课在小学阅读能力培养中是否有效。其中,实验组会体验为期一个月的微课教学,空白组则按原教学计划进行。
实验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阅读类微课对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效果呈认可态度。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微课学习,仅有2名学生认为微课对自身阅读能力提升没有任何作用,8名学生认为微课对自身阅读能力有明显作用,30名学生认为微课对自身阅读能力提升有较大作用。认可程度高达95%。
(2)考试结果对比显示(见下图),实验组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微课学习,阅读理解能力平均分比初始成绩提高2.4,比空白组最终平均成绩高出1.6。
这两项数据表明,微课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作用,这两项数据仅仅只进行了一个月,相信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坚持的时间足够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更大的提升。
三、微课实验研究结论及可行性分析
一是微课可以在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中发挥较大作用。本次实验为期仅仅一个月,实验组的阅读理解能力便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以发现微课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是微课在小学生群体中更受欢迎,更容易被接受。微课基于其有趣性,更容易被小学生所关注,相对于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这无疑是一种创新突破。
三是微课教学可以使老师的思维以一种更容易被小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
综上所述,目前小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个性化思维发展的限制、电子阅读的利与弊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阻碍等。通过实验案例的分析,微课的出现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吴利红,黎慧娟,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6):45.
[2]周雪.小学语文阅读类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小学教育,2016(6):89-91.
[3]苏晓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学科教学论,2016(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