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林,金 钧,黄 芳,王玉宇,许莹莹,王 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 苏州 215001)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我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胰腺炎症反应,是常见消化道疾病之一,可导致巨大的身心和经济负担。研究[1-3]表明AP患者20%~30%可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总体死亡率达15%,常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及器官功能障碍(MODS),一旦确诊,应及早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规范治疗。早期评估AP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意义重大。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描述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可作为一项非特异性炎症指标[4],是评估炎症反应的一个良好指标。研究[5]表明,RDW在预测重症患者预后方面有较高价值。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直接反映体内凝血酶的变化,是血管内凝血酶形成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体内凝血障碍主要标志之一。国外研究[6]显示,血浆TAT水平与炎症因子间存在良好的关系。因此,我们推测外周血TAT和RDW在AP早期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可能存在较大意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观察AP患者TAT及RDW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在疾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因AP入院的患者75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45例,女性30例。根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7]分为轻症组(43例)和重症组(32例)。轻症组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33例,中重度急性胰腺炎(MSAP)10例。重症组均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轻症组男性23例,女性20岁,平均年龄(53.18±16.17)岁;重症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1.83±19.86)岁。轻症组与重症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又根据出院情况分为生存组(69例)和死亡组(6例)。生存组男性42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4.00±16.94)岁;死亡组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50±20.42)岁。生存组与死亡组性别、年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标准的成年患者。排除标准:①有恶性肿瘤病史者;②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合并其他严重感染者;⑥住院时间短于7 d者。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第1、3、7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以3500 r/min离心30 min,静置后留取上清液,封管编号后放置冰箱中-81 ℃保存待测。TAT、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C(PC)、蛋白S(PS)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实验仪器为酶标分析仪Infinite F50,严格按试剂盒(批号:JL19344、JL14593、JL12851、JL11838;上海江莱生物有限公司)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轻症组与重症组以及生存组与死亡组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RDW、IL-6、PC、PS和TAT],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AP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重症组与轻症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1。重症组第7天RDW,第3、7天TAT,第1、3、7天WBC和NE,第7天IL-6与轻症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
表1 重症组与轻症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生存组与死亡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2。死亡组第3、7天TAT,第1、3、7天WBC和NE,第1、7天IL-6,以及第1、3天PS与生存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
表2 生存组与死亡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AP患者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3。以AP患者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将表2中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7天TAT和WBC,第1、3天NE和PS均为AP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
表3 AP患者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重症组AP患者IL-6与TAT相关性分析 AP患者第3、7天IL-6与第3、7天TAT水平呈正相关(r=0.301、0.561,P=0.025、0.000)。
2.5 各指标对AP患者预后评估价值ROC曲线分析 见表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第7天TAT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截断值为21.04 ng/ml,灵敏度为83.3%,特异性为38.8%。
表4 各指标对AP患者预后评估价值ROC曲线分析
AP是胰腺的一种炎症性疾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我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细胞损伤后,会导致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化和募集,而胰蛋白酶激活导致进一步的细胞损伤以及其他消化酶的激活,最终引起胰腺组织大规模破坏。AP病程中常伴有凝血功能改变[8],AP早期血液中大量炎症因子激活导致患者出现高凝状态,系统性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凝血与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平衡,而血管内皮细胞异常激活可导致小血管血栓与微血栓的形成[9-10]。AP胰腺水肿坏死时导致腹内压升高,会造成胃肠道血管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停止,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监测凝血功能变化来推测AP严重程度及疾病进展,亦可以作为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手段。
本研究中75例AP患者中,重症组32例(发生率42.6%),住院期间生存患者69例,死亡患者6例(死亡率8%),与国外研究[11-12]基本相符。本研究中发现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第1、3、7天WBC及NE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由于WBC与NE是经典炎症反应标记物,在炎症反应中会显著升高,但因常受药物、免疫等因素影响而缺乏特异性。我们前期研究[13]发现,AP患者临床评分以及炎症因子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随着胰腺炎严重度加重而增加,呈一定正相关性,这也与本研究中重症组IL-6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死亡组IL-6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相吻合。进一步分析发现,重症AP患者第3、7天IL-6水平与第3、7天TAT水平呈正相关性,表明炎症可能会导致凝血系统激活,凝血系统成分也可能会显著调节炎症反应,两者互为因果。已有实验表明抑制IL-6完全消除了依赖于组织因子的凝血酶的产生[14]。PC是主要由肝脏产生的维生素K依赖的丝氨酸蛋白,凝血酶激活PC不仅可以降解凝血因子Ⅴ和Ⅷ,还可以通过TAT与内皮细胞PC受体结合,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和抗凝。活化的蛋白C不仅是一种抗凝剂,而且在凝血、炎症、细胞凋亡和血管通透性之间也发挥重要作用[15]。PS则是PC的重要辅助因子。本研究中,死亡组与生存组,第1、3天P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S评估AP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中AUC值较低,预测价值不大,考虑可能与本研究中所测PS与PC为血液中含量而非活性,组间PS与PC比较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其活性可能在评估AP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16]。
RDW是反映红细胞大小离散程度(即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一种参数,炎症反应导致红细胞死亡增加并诱导红细胞成熟障碍,进而减少红细胞寿命,同时可以抑制骨髓造血与铁代谢,导致大量体积大而不成熟的网织红细胞释放入血,进而导致RDW增加,是决定死亡风险的显著预后指标[17-18]。本研究中重症组第7天RDW与轻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生存组与死亡组间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因此RDW对评估AP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并不理想,但考虑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偏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TAT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病理状态下,凝血酶原裂解生成凝血酶,同样很快被抗凝血酶中和,形成相对稳定的TAT复合物,因此TAT直接反映了体内凝血酶的变化,是血管内凝血酶形成的主要标志。外周血TAT水平与凝血平衡状态密切相关,因而可以灵敏地反映体内凝血状态的改变,其水平增加与血栓形成风险密切相关[19]。同时,TAT也被发现与某些疾病预后存在关联[20-22]。2016年日本血栓与止血学会(JSTH)提出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新标准包括TAT、可溶型纤维蛋白(SF)和凝血酶原片段F1+2等生物标志物,以此来提高DIC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3]。本研究中轻症组与重症组、生存组与死亡组第3、7天TA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且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7天TAT是A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第7天TAT在ROC曲线中AUC值最大,优于传统炎症反应标记物WBC与NE。当第7天TAT大于21.04 ng/ml时,预测AP患者预后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TAT是评估AP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指标,其升高提示AP患者预后不良,早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益处。但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少,且由于将轻症与中重度AP归为一组进行分析,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