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翠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史料实证”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作为文科中必修学科的高中历史,更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本文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中国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103-02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三次巨变的重要一页,对近代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都在此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进了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段历史对了解我国现代史非常有帮助,所以学生一定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才能为接下来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进行阐述。
一、引入史料,理解核心概念
历史一般被认为是将历史表面现象经思维活动抽象概括出历史事物本质特征的一门学科。历史是文科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他们对历史繁多的各类记忆性知识是有一些厌倦的,尤其是对一些距离当前时代太遥远的历史知识,学生难以对其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引入史料,使学生可以更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轻松,更清晰地记忆历史知识,这对提高历史学科教学效率非常重要。而且,以史为鉴,当前社会非常重视人才的基本历史素养,历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1]。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发展,引入史料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
历史的题型中,材料题常见,因此向学生拓展史料知识对学生正确解题非常有必要。如近代史中常出现与孙中山相关的材料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引导学生留意相关史料,使学生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如19世纪末华夷之辩思想对孙中山的深刻影响,近代民族观念在孙中山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孙中山提出“汉满蒙藏回”五族平等共和,着力主张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些为我国现在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15年新文化运动后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更是体现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研读史料,涵养历史思维
在教学中,任何科目的学习都要有该科目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快,并将其应用于解题。历史的学习也一样,要求学生有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的思维习惯,历史的学习要求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思维展开自己的思考。当学生有连通古今的历史思维,才能独立解答各类材料题型。
在历史题型中,材料题是必考知识点,如果仅靠教材上的内容是完全不够学生解答这类问题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拓展材料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这些资料,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以更清晰的方式去理解教材知识[2]。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方式,更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在辛亥革命历史的学习中,教师要教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与以往的改朝换代决然不同,它是中国近代史中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教师要让学生在史料分析的题型中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知识点,当对待与之相关的问题时,知道从何说起。
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考
思辨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当今社会更注重人才的各类“想法”,要想让学生源源不断地拥有好想法,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较弱,他们更多是依靠教师的帮助来思考问题。但在高中阶段,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就应受到教师重视,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引导要有策略,不能仅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了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如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3]。这样的引导才会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印象深刻,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有些问题如果学生能自己解决,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或引导学生与同伴相互探讨,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相互促进学习。当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课堂学习氛围会带来更有效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时,以思辨能力作为基础的培养更为有效,因此史料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这样才能在历史学习中收到实效。
四、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自主学习意识
传统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完全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所以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应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如教师可以借助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到祖國文化的伟大,让学生满怀爱国热情,从心底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对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对教学顺利开展也非常重要。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就能够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配合,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不让学生遗漏任何知识点。
自主学习意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学生自己才清楚哪些知识掌握得还不牢固,还需要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应该弥补自己的哪些不足,从而主动在课下充分拓展历史知识。并且历史属于文科科目,学生要想学好历史,大量的知识记忆必不可少,如果仅靠课堂时间去记忆知识是不够的,而且课堂上的短暂记忆很容易在课下就被遗忘,这也要求学生能自觉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在课堂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达到激励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对回答得差一点的学生不要批评,而是提出需要他们改进的地方,并期待他们下次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仅靠课上的学习、记忆是达不到良好学习效果的,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并慢慢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这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尤为重要。
五、充实史料,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的学习不应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去追问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是教育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可以使学生在个人的未来发展中主动为国家做贡献[4]。在历史材料的选取中,以中国近代史中孙中山的事例最有代表性,这需要学生结合近代史与现实事件,展开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首先要对相关史料展开探讨,纵观孙中山“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这也是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的基本要求。只有内化学科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教育也应该跟上发展的节奏,寻找对学生更有效果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更有技巧地掌握知识,并将知识牢记于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史料实证”素养对其学习历史非常重要,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利用历史的知识教导学生,同时也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带去更有效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也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王生团.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史料教学——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20(9).
[2]杨海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图片史料的应用策略研究——以人民版必修教材为例[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9.
[3]刘常.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现行人民版教科书必修(一)为例[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4).
[4]刘常.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现行人民版教科书必修(一)为例[J].读书文摘,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