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颖 尹析明
[摘要]国家未来战略发展应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从更广视野服务全民,从更长视角定位培养人才,成为整个社会需要直面的问题。文章从新经济社会学的互嵌性理论出发,探究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形成对相异主体融合的认同,使两种类型的教育能够获得持续性的观念保障和实践发展。两者的融通存在基础,取决于嵌入性理论层次结构视角下宏观环境、组织政策和双边意识的支撑。嵌入性理论网络联系视角下两者的融通路径则主要包括基于专业教学资源的课程体系互嵌、基于实践合作方式的优质师资互嵌、基于学分积累互认的学习成果互嵌、基于具身空间融合的线上线下互嵌。
[关键词]嵌入性视角;开放教育;职业教育;融通
[作者简介]江颖(1978- ),女,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在读博士,四川开放大学发展和改革处、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重庆 400715)尹析明(1960-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开放大学,教授。(四川 成都 61007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9-0027-07
积极应对、更好服务国家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和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不仅是开放大学系统理应担当的使命,也是广大职业院校对社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回应。由开放大学承担的开放教育和职业院校承担的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实践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开放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至孔子“门徒三千”的教育实践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职业教育的思想则可以从鲁班和墨子的“工匠观”中寻得踪迹。然而,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在历史时空中的交集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两条独立发展的平行线。但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开放教育如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聚焦支撑技能社会,职业教育如何从更长远视角培养人才、面向终身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需要直面的问题。
一、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的研究现状
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研究,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开放大学、国立延伸学院等机构于1970年开始探究遠程教育机构如何开展职业教育;近年来,edX联合沙特阿拉伯通过MOOC平台为妇女、青年、残疾人和农村社区的公民提供更易获得的高质量教育机会来促进其职业发展;印度则运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开展职业教育,制定开放学校课程框架草案,通过国家开放教育研究所向大量年轻人和成年人提供职业教育课程,目的是使弱势群体通过开放教育获得可持续的职业生存发展能力。
中国的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关于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合或融通的研究,但基本着眼点都放在广播电视大学举办高职教育的合法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上,主要认为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有着强烈的职业教育属性,或是职业教育中的继续教育因素与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开放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其主要办学模式或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还有一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放大学采取何种路径能更好地将开放教育转型为职业教育上。例如,如何利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促进开放大学的建设,或明确职业性发展方向的开放办学定位。可以看出,相关研究虽然尝试整合两类教育的优势,实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专业与课程、教学方式与实训模式、教学评价与学习成果等环节的融通,但更多的是从开放教育自身的办学视角出发,而极少将目光聚焦于开放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职业需求导向、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全民开放教育体系的深层次问题。
二、嵌入性理论下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嵌入性理论
嵌入性理论起源于新经济社会学研究。1944年,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学家波兰尼首先提出市场嵌入于社会是人类历史的本质和普遍逻辑。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将这一理论迁移于社会学领域,认为不仅所有的经济行为嵌入到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其他的社会行为也都嵌入于关系网络中。可以说,嵌入广泛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中,只有通过嵌入彼此的社会组织关系,才能成为从事交易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开始,嵌入性理论在祖京、迪马吉奥、哈格多恩、哈林恩等学者的推动下,继续向社会网络、组织发展、创新联盟等领域拓展,并借助被嵌入物的结构和路径,实现自身或共同体的融合发展。据此,嵌入性理论分化出了以层次结构、网络联系、方向水平和虚联系为代表的不同视角和框架。当嵌入性理论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时,表征着两种事物或者社会观念、组织结构之间互动的过程。由此,嵌入性理论成为诠释各种社会行为的重要分析工具。
(二)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嵌入关系溯源
在国际上的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关系实践中,Calder等人指出,全球化时代,英国为提升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和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开放和远程学习早已以某种形式嵌入了70%的职业工作场所。传统的学徒制和较老的专业培训方法不能提供足够的熟练工人,政府、公司和大学现在正在使用开放和远程学习来填补这些空白,教育技术和开放教育在提高年轻人和现有劳动力技能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mith也提出,远程开放教育被视作传递职业教育合法且有用的形式,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远程开放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施了这一深刻的“嵌入”,包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南非、孟加拉等,此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助力。鉴于嵌入性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本研究试图基于嵌入性理论,将其中的嵌入性层次结构和嵌入性网络联系视角作为基本框架,深入分析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基础以及路径,从而为开拓学习者的全职业生涯、创造更公平的终身学习环境提供一定的建议。
三、嵌入性层次结构视角: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基础
哈格多恩认为,组织行为与其所处的国家和产业环境、社会网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组织之间的双边关系也相互影响,因此提出了环境嵌入性、组织间嵌入性、双边嵌入性三个不同层次的视角。由此,运用嵌入性层次结构视角来关照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基础,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环境嵌入性产生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的意识
宏观环境层面的嵌入性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使合作倾向的产生。正是在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不断推进的宏观环境下,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产生了互嵌互通的意识和倾向。
20世纪中期,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哲学家罗伯特·赫钦斯撰写著作《学习型社会》,开学习型社会研究之先河。之后,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思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生存》报告,倡导应开展多次性、个性化的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由此,终身学习理念获得社会的广泛共识,并且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时至今日,人们谋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已经并非一次性学校学历教育所能完成。在未来的“万物互联”时代,教育模式还将进一步变革,通过无限的时空创造将会引发全新的生态学习革命,进入终身全纳阶段。正如联合国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所提出的“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确保所有男女平等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技术、职业和高等教育”。可见,所有的教育都应该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让学习者真正掌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一环境嵌入性背景下,我国也从更高的站位、更宏观的视野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例如,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均强调要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畅通人才成长终身通道和成果转换渠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可见,我国当前正在着力构建覆盖所有人群的、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终身教育立交桥,这为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中国语境下的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开放教育是“我国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中特有的教育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的面向终身和大众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类型”①,具有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属性;职业教育是传统全日制教育中的一種类型教育,重视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备强烈的知识技能属性。在传统实践中,两者并没有很好地互通。然而,在终身学习的环境中,双方有必要实现变革。就开放教育而言,应该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教育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将职业技能发展的对象从在校学生扩大到整个劳动者队伍,成为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就职业教育而言,由于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很快,它不应再局限于过去的学校教育形态和学历层次的简单衔接,而应伴随个人生涯发展的整个过程,让每个人短暂的职业学习周期变成面向终身的学习生涯,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开放、个性、多样、可持续。
(二)组织政策嵌入性增强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的可能
组织中政策的嵌入性反映组织合作关系的经验积累,可以增强组织合作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对于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对两者的融通产生了重要影响。
将开放教育嵌入职业教育最早源于198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其中指出广播电视大学“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社会各界的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继续教育提供教育服务”,明确了依托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开放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职责;1995年原国家教委转发的《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中提出,广播电视大学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速高等专科教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将开放继续教育由学科为主转向职业化为主的思想;2016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有机结合”;2020年,教育部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提出要“基于开放教育和技能社会特点……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可见,开放教育职业化是跳出学科教学和管理模式旧圈、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个体提升需要、促进开放教育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将职业教育嵌入开放教育的提法主要源于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体系,第一次通过立法的形式提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沟通和协调的理念;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预示着职业教育要拓宽时空概念,利用开放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再次提出要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解决“终身”教育的问题。可见,要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从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来考量。
(三)双边意识嵌入性开启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进路
组织之间的双边关系必然会对双方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面对现实危机和竞争机遇时,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对双边形势的评估,产生一定的融合意识,并触发相互融通的行为。
发展至今,开放教育利用远程信息技术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加速,在线教育开始逐渐进入传统课堂,给开放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2020年底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传播的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校均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了大规模网络课堂教学。同时,各相关企业和教育机构也纷纷抓住机会,抢滩在线教育市场。例如,腾讯课堂已创建超30万门在架课程,从互联网营销等新兴职业培训到汽修等传统职业教育内容均有所覆盖。面对各类外来在线教学形态和模式的大规模涌入,开放教育是否还能继续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领先优势?可以肯定的是,在线教育的普及必然成为开放教育加快自身变革、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拓展教育资源,深耕教育内容,实现与职业教育的优势互补。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两年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运行,全球化生产链很可能因为部分西方国家的“优先”政策阻挠面临断裂危险,导致我国的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下,我国要保持产业的长期平稳发展,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储备等方面进一步修炼内功,增强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适应性,以满足未来市场从规模到供应链的结构、长度与完整度的高质量要求。据调查,“人工智能时代,2亿劳动力人口需要再培训、2亿农民工需要转岗培训、2亿职场人需要更新技能和认知,3千万技校中专和职高人群需要满足就业的专业技能培训、2000多万大学生需要就业前考证和培训”②,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再培训的人口已超过6亿。整个国家、社会和职业教育界也意识到,在短期内大幅扩招,职业院校是否具备足够的消化能力也是亟待思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拉长学习年限,将职业教育嵌入更长远、更宏大的终身教育格局下,通过开放的“互联网+教育”技术手段,确保其真正面向人人、时时和处处。
四、嵌入性网络联系视角:实现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路径
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性嵌入是双方基于互惠预期而发生的双向关系,通过直接粘连和联系互动建立信任,共享优质信息,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種嵌入行为,这种社会关系包含行为主体间关系的未来价值预期、资源交换、合作规范、紧密程度、组合参与知识创造的动机等。从嵌入性网络联系视角出发,本研究将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的路径归纳为以下四条。
(一)基于专业教学资源的课程体系互嵌
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互嵌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集约化,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方面,将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嵌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能够改变职业教育过度关注技能的倾向,而更多地以职业生涯教育为导向,实现从“一次性需求”向“终身需求”的转变。例如,要对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前后互通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不是平行知识体系的设计,而是形成前后序列的知识系统设计,主要目的是为职业教育学习者未来进一步提升学历水平、增加理论知识素养奠定基础,减少阶段性职业教育学制对学习者造成的限制。从形式上来说,既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设计前后互通的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理论知识模块、技能模块和能力模块,同时引入融入式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也可以将课程体系设计为“3+N”(3年学校职业教育+N年职业开放教育)模式,为学习者提供终身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机会。从内容上来说,要凸显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在理论和综合能力上的差异,即开放教育的课程从深度到厚度都是职业教育下一步应该达成的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则是进一步向上进入开放教育学习的基础。
另一方面,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嵌入开放教育课程体系,能够改变开放教育课程知识过于注重学科中心的缺陷,更多地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从原来面向专业知识的学历补偿教育拓展为面向从业所需的技能知识补偿教育。具体来说,开放教育应在课程开发模式上加大力度,既可以引进行业企业职业能力标准,“探索以在职学习者为对象的‘能力本位和‘行动体系课程模式”③;也可以向合作的企业或单位适当下放相应权力,由其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调整课程设置、内容比例、课时分配以及考核方式等,制订有针对性的职业性教学计划(专业规则),及时对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二)基于实践合作方式的优质师资互嵌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开放大学均举办有职业技术院校。据统计,由省级开放大学举办的高职院校有17所,而依托地市级电大举办的中职学校更是不计其数。开放大学与职业院校在师资互通互用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将开放教育师资嵌入职业教育,可以发挥其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牢固、远程信息技术使用熟练的优势,助力打造适应“互联网+”需要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具体来说,可以依托具体的科研或教学改革项目,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探索组建基于远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开放式教学团队,让开放教育教师与职业教育教师基于网络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可以选派开放教育教师到职业教育院校开展基础课示范教学,使职业教育教师更深入地学习远程信息技术和专业基础理论;可以安排个性化的访学交流,使职业教育教师与开放教育教师有更多经验交流的机会,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最终成为拥有开放学习无边界意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实体实训和虚拟实训经验以及较强理论知识基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有研究者认为,“开放教育教师虽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网络教育经验,但往往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④,因此将职业教育优质师资嵌入开放教育非常有必要。一方面,组织职业院校等单位的教师到开放大学中进行沉浸式教学,使开放教育教师更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技能知识与教学应用,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技能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上的高水平人才到开放大学任教,聘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一线技术骨干作为专兼职实践教学导师。例如,美国凤凰城(远程开放教育)大学聘用大批兼职的职业行家来担任教师,来源包括公司总裁、高级信息主管、财务主管或专业研究人员,要求至少具有5年相关工作经验(实际上平均是16年),以保证教学内容紧跟市场需求。
(三)基于学分积累互认的学习成果互嵌
开放教育的课程类学习成果通过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嵌入职业教育,能够打通职业教育学习者继续向上求学的通道。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经建立了以资历框架为基础的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各个省级开放大学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并且积极推动与各地职业院校开展合作、构建联盟。例如,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聘请行业专家制定知识认证单元和转换规则,目前已与煤炭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或院校达成了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转换协议,其中既包括与职业院校学历学习成果的认可和转换,也包括与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证书等非学历成果的认定和转换。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将自身原来的学历教育类学习成果或资格证书类学习成果转换成开放教育学分,从而获取其学历资格准备,作为将来继续向上接受开放本科教育甚至是开放研究生教育的部分学分或学习成果储备。
职业教育学习成果对开放教育的嵌入体现为,开放教育学习者可以将自身的开放教育学分(学习成果)转换或折算成一定比例的职业教育(培训)学分,为学习者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例如,上海市从2013年起开始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成果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与转换,探讨建立双证融通课程。学生在普通高校学完融通课程后,在考取相关证书时,可以免考理论知识部分,只要通过技能考核即可直接拿证。虽然目前由开放教育课程学分或学习成果直接转换职业资格证书有一定难度,因为其中的等值和互认牵涉到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但是未来开放教育职业化是必然趋势。具体做法是开放大学与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部门或机构合作,在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中引入职业证书和岗位证书教育课程,把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与相应岗位的职业准入和上岗要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取得“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开放教育真正成为满足在职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多种需求的终身继续教育。
(四)基于具身空间融合的线上线下互嵌
经过多年的发展,开放教育构建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在线教育体系。将开放教育在线教育体系嵌入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灵活、开放、自主的远程实验学习环境,辅助职业教育解决某些时空下实验条件不足、空间资源有限、难以向学生展现抽象实验和实践過程或是仿真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资源整合优势,让资源、流量、内容持续流动起来,让原本职业教育中的人升级接受终身教育”⑤,起到共享共建、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的作用。目前,国家开放大学正在着力构建“终身教育”“在线教育”“灵活教育”“对外合作”四大平台,运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微课程,使数字虚拟和实践基地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此外,许多开放大学也开发了系列虚拟仿真实验室、操作远程车间和云教室,创设在线虚拟实验、实习、实训场景,使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进行具身学习,获取实践操作技能。
将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嵌入开放教育,则能够解决开放教育虽然长期以来开展线上教学,但内容太过于学科化、专业化,脱离社会现实和企业实际的问题。开放教育的学习者绝大部分是在职从业者,学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急需获得职业素养和技能方面的提升,而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的线下实训条件和优势就成为开放教育课程实践的有力补充。开放教育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的线下实训平台教学环境,完成相关课程实操内容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例如,可以针对企业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场所培训,开展校企共建共享合作;可以校内线上实验为基础,以职业院校校外实践基地为补充,创建“立体化、多层次的一体化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⑥。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在这一宏大视野下,建立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互嵌互通的长效机制,将有利于改变我国未来教育生态环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更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注释]
①来源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在2020年10月31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高级研修班上的主题报告:《时代之变与继续教育的转型改革》。
②Vista看天下.这种被“小瞧”的文凭,对6亿中国人越来越重要[EB/OL].(2020-09-19)[2020-10-12].https://new.qq.com/omn/20200919/20200919A0BE4300.html.
③李国渝,朱肖川.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5):57.
④孙丽娜,赫慧.关于开放教育应与职业教育相沟通的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11(2):43-45.
⑤李桂云,潘超.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提质培优 加快构建中国现代职教体系[EB/OL].(2020-10-09)[2020-10-12].https://mp.weixin.qq.com/s/NyB1_vvtFNYQovfdYaPzIg.
⑥齐幼菊,蒋融融.瑞典成人职业教育及对我国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3):72.
[参考文献]
[1]王向旭,杨孝堂.国际视野下的开放教育理念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20(11):28-38+46.
[2]徐峰,石伟平.墨子的工匠观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20(7):42-48.
[3]张珠龙.试论电大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兼容性[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2):7.
[4]李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及其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1(12):25-30+95.
[5]黄建.高职教育服务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14-19.
[6](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32.
[8]杨玉波,李备友,李守伟.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普遍联系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3):172-176.
[9]王星,刘晓,田志磊,等.公共危机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反思与行动[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