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2021-06-10 01:01吴美琼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摘 要】本文阐述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必要性,论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针对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面临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配”、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等阻碍因素,提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机制;弘扬“工匠精神”,形成价值共识;整合各方资源,增进校企合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 育人模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060-03

现代学徒制试点是教育部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而推行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和推广经验,让现代学徒制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普遍存在人才层次结构失衡、专业门类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现代学徒制则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和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利用好校企双方资源,以点对点的方式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企业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存在人才就业难与企业无法招到合适人才的矛盾。产生这个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不匹配,其中重点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需求。而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一味追求办学规模和速度,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和技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落后,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教材改革、对外合作等方面缺乏自主权;三是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偏见,优秀的学生往往不愿就读职业学校,而一些企业往往也追求高学历而非高技能人才。为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开展校企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场地、师资、实训场所等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解决当前人才供需矛盾的需要,是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更侧重于课堂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师资方面也由学校教师单一教学转变为教师与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共同辅导。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企联合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等一系列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机制,构建以现代学徒培育为主的特色学院,在带动整个专业发展、引领专业群建设的同时,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点在于“学徒”,而“学徒”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专业技术工人。因此,培养什么专业的“学徒”,关键在于企业的需求。在引企入校之前,需要组织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调研队伍,深入合作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用工特点以及需求。在明确专业培养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内涵,校企共同建立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統筹利用好校内外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同时,共同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选出学徒制准员工,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学生入学即入工,校企协同育人。

(二)以职业发展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以职业发展为主要路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为核心、以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为载体,深度推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校企双方“校企协同育人、岗位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统领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构建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一生三场,双元分段,三师共育,四位评价”的“1234”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生三场”,是指依托学校自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工场(一场)、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员工培训场(二场)及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三场),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轮场式”、实景化培养;“双元分段”是指学生以“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分阶段工作和学习;“三师共育”是指学校导师、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四位评价”是指通过学校导师、行业导师、企业导师和企业经理人的综合评价,全面考核现代学徒制班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该学生学业成绩和绩效发放依据。依托产业学院,学校、企业和行业三方在“高质量发展、社会影响力提升”等诸多方面形成互助互推的“海浪式”效应,学生的专业聚焦度也得到增强,课程获得感得到提升,技术能力得到提高。

(三)以岗位融通为标准,打造专业特色学院

根据企业岗位发展需求,完善规章制度和教学标准,打造具有专业背景的特色学院,真正实现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岗位实训三位一体。校企联合制订相关的章程和管理办法,共同编制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并在教学中实施“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开展毕业综合实训和答辩,毕业综合实训可以采用企业的工程项目,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共同构建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实施实岗育人模式,营造浓厚职场氛围;企业全程参与实训中心设计、施工,实训中心的实训环境要与企业文化互相交融,现场的场景布置要与企业真实场景一致,并充分体现企业文化元素。学生在实训中心即可完成专业的实践训练,实现教室与施工现场、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相融合,同时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实岗育人功能。

(四)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开展“工匠精神”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激励学生把工作作为事业,不断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在进步中实现个人的“德”“智”“能”全面发展,最终成为有远大理想、有深厚爱国主义精神、有良好职业道德、有过硬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实行的是“双师型”的教育,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师生关系、师徒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教师和师傅的一言一行、价值取向、职业态度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影响着学生(学徒)。因此,要特别注重教师和师傅的“榜样”作用,建立“双导师”教学团队,并组织学徒制工作小组成员、校内导师进行素质提升培训,提高水平。同时,在理论课讲授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相关内容,并且通过岗位实践,让专业与行业近距离对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养成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五)以“空中课堂”为载体,实现在线教学常态化

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学徒制教学,让学生在异地也能够正常学习,可以创建“空中学徒课堂”,即校、行、企“三导师”通过网络平台创建网络课程资源,将符合目标要求的企业实际工程案例、教学PPT、视频等资料上传至平台供学生學习,并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软件进行在线直播。课前导师在网上发布学习通知,引导并督促学生(学徒)开展自主学习,还可以线上实时进行在线答疑和讨论,课后通过布置作业或小测验,确保学习成效。“空中学徒课堂”新模式,促进了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多主体育人的深度融合。

三、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阻碍因素

(一)政策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在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除教育部要求开展该项改革工作外,国家和省级层面都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更没有安排专门经费对企业进行支持,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在人员、物资投入上也无法保障。二是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完善。现代学徒制实行的是“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学生开展教育、培养,这种模式给不完善的教师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三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的学习成效已不仅仅体现在考试、测验的结果上,更体现在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上,以及学生与企业是否适配上,从这个角度看,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还任重道远。

(二)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配”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而很多学生在选择作为“学徒”时,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企业及其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发展前景知之甚少,有部分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思想产生动摇,未对合作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认为自己的毕业选择余地被限制了,难以专心在该企业工作。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从企业基层岗位做起,一旦工作的难易程度、福利待遇、晋升空间与其期望不符,就会出现跳槽的现象。

(三)校企合作难以深入

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双方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学校安排的多是常规性专业课程体系,有些课程内容侧重于基础理论、基本原理,有些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在实践中指导价值不高;而企业要求的是能够紧跟时代变化、体现科技前沿、实操性强的专业知识。在学生培养上,高校教师大多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多样,但是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缺乏;而企业师傅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在知识总结归纳、传授指导学生方面又存在不足,由于两者并不在同一平台工作,相互交流不多,要做到二者优势互补还存在很大困难。

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机制

首先,要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特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共同开发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对一些实用性不强的课程要进行动态调整;紧密结合本行业本领域的前沿发展情况,融入企业的先进文化,使人才培养体现时代特征,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学徒的目标岗位,针对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包括学校课程、校企课程、企业课程等在内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编写课程教案、制作课件和制订技能操作考试评价标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慕课、制作微课等。其次,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师傅准入制度,遴选专业素质好、有良好职业精神的教师和技术能手加入师资队伍。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德技兼备”人才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教师(师傅)考核机制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校企可以联合制订“现代学徒制双导师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师傅标准”等管理制度,明确“双导师”选拔条件、职责和待遇,同时制订双向挂职锻炼、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相关激励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二)弘扬“工匠精神”,形成价值共识

“工匠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一方面,要弘扬“工匠精神”。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教师(师傅)要吃透企业内部深厚的“工匠精神”,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教师(师傅)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技能大赛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以及“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和企业可以对某些领域拔尖人才、优秀校友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从榜样中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力量,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够真正受到感染,并转化为实践行动。例如,可以依托校内创建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积极面向企业、行业员工及师生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将技术技能革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加以推广、传承,营造出爱岗敬业、扎实严谨、精益求精的文化氛围。

(三)整合各方资源,增进校企合作

在现代学徒制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教学模式下,校企合作是关键。这种教学模式,应突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传统手段,通过明确权利、义务以调动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促进双方在教学方法、师资、场地以及就业等方面的融合优化。一是建立由学校、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明确共同的目标和各方职责,协调做好学生培养的沟通工作。二是整合校企的各种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实训场地、实践岗位等,最大限度为学徒提供便利。三是加强教学内容整合,实现企业所需专业技能与学习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一并傳授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满足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学徒制工作顺利实施,明确校企责任,可以成立由学院(学校)党委书记、院长和企业总裁、总经理等共同组成的校企联合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将项目的研究、组织、实施、推广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有效落实。

现代学徒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只有在改革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结合企业对新时代人才的总体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人才培养的问题因素,建立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这也是各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顾志祥.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成效、反思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0(1).

[2]吴美琼,刘存香.广西水电职院与龙头企业“结对”组建产业学院,实现“以产促学,以产促教,以产促建”[EB/OL].(2020-04-26)[2020-07-10].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91012.html.

[3]邓怀勇,马琴.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0(5).

[4]杨福强.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0(9).

[5]吴良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7).

注:2020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少数民族民居‘设维传承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XGZJG2020B108);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BIM技术在广西少数民族建筑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与实践”(2021ky1088)

【作者简介】吴美琼(1979— ),女,广西融安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