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建设与发展研究

2021-06-10 01:01陆曼曼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东盟中国一带一路

【摘 要】本文分析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建设与发展的意义和挑战,论述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的建设与发展路径: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开展联盟建设;采用多样化合作方式;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统筹部署;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创新教育发展思路;实现交流互通,联合开展教学评估;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借鉴东盟大学联盟模式;“行校企”合作联动。

【关键词】中国—东盟 金融教育联盟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004-0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亟须设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复合型人才。当前,中国与东盟各国针对金融专业的合作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各国院校应共同協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教育机构和学生间的跨区域交流合作。建设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并促进其发展,可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金融、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机遇,为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强的人才助力。

一、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建设与发展的意义

(一)响应创新创业号召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着力于寻找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强调将创新与创业贯穿整个教学、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竞争力。中国—东盟金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国院校提供的人才支持,中国及东盟各国如成立金融教育联盟,可以有效地促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提升毕业生综合创业能力和扩大商业生态圈,为加快创新创业提供助力。各国金融教育的合作同时可以提高金融产业合作的层次、扩大合作的范围,为金融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遇。

(二)促进沿边金融改革试点建设

作为沿边金融改革试点的云南和广西,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加速与东盟合作的进程,加强与东盟合作的交流和发展。然而,当前云南和广西的金融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国际化金融人才匮乏,需要大力培养多元化人才。同时,东盟各国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贸易结构各具特色,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一定阻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的成立可加速云南、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的脚步。

(三)完善金融教育体系

我国金融范畴的教育联盟主要有中国高校金融教育金课联盟、中国金融科技教育与应用创新联盟和长三角高校金融教育联盟等,针对中国—东盟区域的教育联盟尚未建立。创建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有助于交流更多创新型金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为培养更适应国际化体系的金融复合型人才做铺垫;有利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特色的高质量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我国金融教育质量,推动我国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通过学术交流提高我国高校教师金融科研能力,使之具备研究适合金融行业发展、适合金融人才特点的创新教育体系的能力,从而完善金融教育体系。

二、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各国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差异的制约性

东盟各国教育在管理体制及院校模式上存在差异。例如,新加坡拥有完整的教育、考试和奖励制度,重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马来西亚则鼓励各阶层教育人员出国研修,加强师资力量;印度尼西亚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水平较低,而这种低投入的方式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限制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能力;菲律宾的高等教育主要由私人举办和管理,在参与国家层面甚至国际层面上的战略合作行动方面,需要更多的磨合与协商。可见,东盟各国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资金投入、院校发展模式上都有所不同,跨国教育交流合作仍面临不少管理及教育体制的挑战。

(二)教育合作参与主体的局限性

金融教育联盟是一个全方位的合作体系,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及各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其一,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在合作交流、推广实施方面,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所制定的政策能够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但有研究指出,国内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在国际办学中的统筹规划和扶持力度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其二,各国院校参与度极为重要,然而,东盟十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国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其三,有些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相对较弱,金融和教育体系都有待发展,院校缺乏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难以进行交流合作。其四,我国在联盟建设上存在地缘范围的局限性。我国比较重视东盟金融发展的省份仍局限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几个西南地区省份,其他省份及地区参与数量较少。金融教育的发展并不仅是中国西部金融教育的发展,其他省份也须参与同东盟各国的互动与交流,积极寻求合作。

(三)学生流向不对称,教育交流存在局限性

数据显示,东盟各国来华留学生与我国输出至东盟各国留学生数量出现显著的不对称:截至2014年,我国赴东盟各国留学生已近12万人,而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仅为7万人左右,可见对于东盟各国,中国的留学优势还未得到很好发挥。在制订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计划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走出去”,还应吸引东盟各国留学生“走进来”交流学习。然而,东盟来华留学生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沿边省份,其他省份的东盟留学生相对较少,这容易造成文化交流的局限,削弱合作的影响力辐射范围。而且,东盟留学交流涉及领域多为语言、文化、民俗等专业,针对金融领域的留学人数较少,因此开展金融专业东盟留学交流存在一定阻力。

三、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的建设与发展路径

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建设应以建立高质量国际金融教学合作为愿景,建立互利互惠、共享发展的合作体系。联盟的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师生人才交流方面,还应在制度、理念、技术、资源、资本等领域逐步扩大流动规模,从而完成共同建设、共享发展的使命。

(一)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开展联盟建设

联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各国院校的合作须达到多层次、全方位的覆盖,形成一个多样化、长期的合作体系。否则,合作只停留于短期的、无规划的项目,很难形成长期的共建共享的合作。

构建外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衡量教育联盟体系的成效。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外部的质量评估,宏观地评价各合作项目的运行情况;行业组织通过密切关注发展动态、形式分析等给予指导性建议,确保合作质量得到有效监督;相关教育部门通过给予教育经费支持、出台政策等方式,保证合作项目的阶段性实施落到实处。金融院校作为联盟合作的核心承担着直接的质量管理责任,可设置内部质量管理部门,对联盟的日常运作、阶段性成果等进行评估及反馈。质量管理体系应服务于联盟,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并通过实践进行合理完善。

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作为评价教育联盟的参考工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引导联盟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质量正向发展;能够规范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有明确的规范作用;可以公正地评价教学成果,体现客观的评价。

(二)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可通过联合各地区的金融主体、各层次的金融企业和各类型的金融院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合作模式。多元化的参与可以帮助金融教育联盟获得多方面的支持,通过融合社会力量、行业力量和学校力量,创造完善的合作机制。

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想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实现合作方式的多样化。联盟可采用“行校企”“民间组织—院校合作”“基金会—院校合作”等多样化合作方式,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此外,我国已建立现代学徒制等深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为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现代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现代学徒制通过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的联合传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这种教学机制可以应用到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的建设当中,为我国培养大量的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金融人才,加快我国金融发展的步伐。

(三)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统筹部署

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协调机制和保障措施。教育管理部门在经费的投入和人员的管理上应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用于安排教学研究和师生赴外研学。各职能部门应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明确联盟、院校、社会力量的权责,确保各个项目落到实处。同时,相关院校应积极争取外部的支持,保证各项工作的长期发展。应与教育部、国内金融教育联盟等组织或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定期汇报工作与进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金融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制,为拓宽毕业生就业范围打下基础;与国内各大主流课程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增值的课程资源信息服务,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四)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创新教育发展思路

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活动》,致力于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加强教育文化互联互通,实现贸易合作和教育发展的双赢。随着国际市场上对高层次金融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进一步提高金融人才专业素质,已成为东盟各国高等院校关注的核心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提供了互学互鉴的机会,为创建一个开放、流动的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的成立将推进与沿线各国人才培养和教学交流的对接,帮助完善和深化金融合作机制,实现合作共赢。

广西大学打造的中国—东盟学院金融学实验班为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金融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实验班通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国际性课程体系、整合国内外教学资源等方式培养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跨界行走”的专业型人才。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应紧扣“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人才需求,参考广西大学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有合作精神并且熟悉中国—东盟区域文化的金融人才,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可合理设置课程,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国际金融法律法规、国际金融組织等课程,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国际金融形势、经济环境对金融的需求;加强东盟各国间学生交流合作、交换学习,创造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机会,增进文化交流,培养出“国际—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能够适应国际新形势的金融复合型人才。

(五)实现交流互通,联合开展教学评估

东盟各国文化差异、语言不互通等因素给金融师生的交流带来了阻力。王春雷、范祚军指出,应通过教学语言优化、教学手段多元化等措施,持续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中方一方面可以加强汉语的推广、促进中外语言的互通,联合多国院校开发语言共享课程,加快把中国人才推向世界的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将国外优秀合作生产企业、名师团队和一流的管理人员“请进来”,加大文化、语言交流的力度,提升国内院校对东盟国家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教育理念的了解,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人才。

此外,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质量,应联合开展教学评估。如建立评估小组,定期对各参与院校的教学框架和方案、内容和范围、教学结果等进行探讨与评估,对以往教学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以确保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的教学质量及可持续发展。

(六)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

当前,“互联网+”技术为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优化提供了支持。这一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地域限制,让各地区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互联网+教育”模式同样可运用于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交流中。其一,此模式具有良好的互交性能,可跨越地区的限制,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工具随时开展多方位的实时交流和学习互动;教师可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学习进度等进行针对性的跟踪和指导;同时,课堂可引入金融科技进行场景化布局,通过模拟情景提高学生的金融服务意识。其二,“互联网+教育”可以帮助实现教学质量评估。教学信息化有利于动态地检测各项数据、分析教师授课完成情况、统计学生学习进度,发挥监督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作用。其三,借助互联网可以更好地整合东盟各国金融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中国—东盟教育联盟可以跨越地域的障碍,建设国际化金融教学资源库,搭建有各国文化特色的、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平台。其四,互联网科技的深入体验也可提高金融人才对金融科技的认识。浦发银行董事潘卫东曾指出,银行要拥抱金融科技,同时要注重数字资产。现代金融离不开数据的构建,未来金融人才想要更好地融入金融市场,必须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互联网科技的重要性。

(七)借鉴东盟大学联盟模式

1995年东盟各国签署协议成立东盟大学联盟(AUN),目的是促进各国教学领域的交流、高校之间的合作。联盟有四个战略领域:建立信息网络、开发东盟研究项目、开展师生交流、鼓励合作研究。这四个战略领域与发展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联盟可通过与东盟大学联盟的交流合作,推进中国金融教育走向东盟。

国外大学的金融专业更注重实际应用而不是理论本身:一是确保教授的内容囊括现代金融业重要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学、公司理财、金融风险管理、基金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等;二是运用案例教学扩展相关知识与技能,专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三是邀请从业经验丰富的金融专家进行授课,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启发教学、学习新思路;四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工作现场开设体验课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授课;五是提供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这种应用型教育方式为学生未来就职打下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获得国内外金融企业的普遍认可。在与东盟的金融教育合作中,中国可借鉴其教育教学方式,结合自身特色,完善各金融院校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學资源分配。

(八)“行校企”合作联动

近年来,教育部推行校企合作机制,力求提高教育质量,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人才,注重高等人才的实用性。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与多家金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同时也为区内金融机构提供新员工培训,搭建起行业、企业、院校的发展平台。“行校企”的合作模式不仅能提供办学新模式,为金融行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还能让学校和企业互融交流,为建设国际化高水平人才提供经验。此外,身处第一线的企业和行业最了解国际形势下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只有通过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商讨,才能制订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用性的实训基地、打造符合行业规划的人才供应链。中国—东盟金融教育联盟可借鉴此类办学模式,构建中外“行校企”交流机制,加强国际师资队伍建设,创立国际办学品牌。

【参考文献】

[1]毛薇.“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3).

[2]李钢源,张风科.关于促进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4(11).

[3]李义平.创业、创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N].中国青年报,2014-09-22(2).

[4]张家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支撑体系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0(1).

[5]胡剑凝.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合作办学探寻[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6]李铭.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领域合作机制建设探究——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视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7).

[7]黄发来.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与质量[J].大学(学术版),2015(11).

[8]柴葳.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N].中国教育报,2019-02-20(1).

[9]王春雷,范祚军.面向东盟的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国际金融”教学改革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6).

[10]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

(下转第20页)

(上接第6页)

[11]段思宇.浦发银行潘卫东:银行转型过程中经营数字资产最关键[EB/OL].(2019-10-30)[2020-03-10].https://finance.china.com/news/11173316/20191030/37228245.html.

[12]胡美术.“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东盟大学联盟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东盟研究,2017(4).

注: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东盟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创新实践”(FIB170502);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需求导向下广西农村金融供需结构优化发展实现路径研究”(2021KY1507)

【作者简介】陆曼曼(1988— ),女,壮族,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东盟中国一带一路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