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一个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

2021-06-07 07:39崔宇馨石伟平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项目课程职业教育

崔宇馨 石伟平

[摘要]项目课程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机制更是体现职业教育本质与类型特征的重要部分,关乎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基于协同理论,探究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逻辑,分析协同创新开发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价值属性,针对开发主体不明确、开发方法不严密、开发人员不配合的现实问题,从制度协同、部门协同、路径协同以及内容协同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协同创新开发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模式与路径。

[关键词]协同理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课程开发机制

[作者简介]崔宇馨(1997- ),女,河南安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石伟平(1957- ),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BGP020,项目主持人:石伟平)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7-0078-07

21世纪以来,项目课程模式不断完善,内涵不断深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教育中,更是职业教育最为基本的课程形式之一。于职业教育领域之中,项目课程被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①。它强调真实的工作任务,强调以项目为教学单位的重要性。对于过去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具有十足的冲击性,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类型需要。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强调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而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理应成为改革的关键。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成为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这意味着无论是课程还是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都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当前,项目课程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然而实践中项目课程开发显露出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协同创新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机制。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在探究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逻辑的基础上,分析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机制的价值属性,并从制度协同、部门协同、路径协同以及内容协同四个维度出发,进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一、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逻辑及其现实问题

(一)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逻辑

1.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确定课程体系。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确定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设计前,首先要明确一个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对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围绕对应工作任务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对其进行有序梳理,从而使课程体系最接近真实的工作任务领域。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工作任务决定了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对学生开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有助于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领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体验并积累相应的经验,能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身份转换。同时,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以“三段式”来组织课程不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不是遵循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组织方式,而是围绕工作任务来选择知识、聚焦知识,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动态整合,更好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工作任务的能力,使其符合真实的工作任务需求。

2.以项目为具体单位确定课程边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面向工作任务,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围绕着一个个的工作任务来进行,而是需要以项目为实际载体。以项目为课程的具体边界有助于明晰课程的范围,既避免了具体任务的细小繁杂,也避免了真实领域中工作任务的宏大抽象。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中,项目是指有结构的项目,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活动模块,其独立性体现在需要有独立的过程产品或服务。例如,要在活动中制定出一个符合标准的产品、提供一次宴会服务等。另外,项目课程中的项目还应包括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例如,对某一产品进行调研就是一个项目,其中包含了前期准备、过程设计、数据分析等不同的工作任务。作为具体化的项目,其自身边界与层级需要十分明确,这样才能明确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边界与层级。

3.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打破原有的以知识逻辑组织课程的传统课程模式,采用任务逻辑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编排,其重点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多少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以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实际成果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對应的职业能力。故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容由两个程序来决定,一是工作任务分析,二是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对真实情境中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中的任务进行分解并分析,明确对应岗位中主要涉及的工作领域有哪些,具体涵盖的工作内容有哪些。一个工作岗位中可以包含多个工作领域,一个工作领域通常对应一门课程,通过对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能够明确对应课程的工作任务以及结构,进而对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条件进行分析,也就是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的形成机制便是在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联系,单纯地通过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形成职业能力的。

4.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课程顺序。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有两个最为关键的环节,一个是上文提到的工作任务分析,另一个就是项目设计。通过项目设计来确定具体的项目并进行序化,继而对知识进行分配,最后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教学方案。由于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的多变,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不局限于一种死板的课程顺序,只要在确保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可以使规定的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得到明确学习的前提下,就可以对项目进行灵活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同样要遵循工作过程,并要体现完整性、开放性的特点。循环式、层进式、分解式均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常见的课程模式。此外,对项目进行序化也是项目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以符合真实工作过程并契合教学组织的逻辑构建项目序化的基本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整体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现实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越深入,对于项目课程的开发就越具有指导价值。然而,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尤其体现在项目课程开发的工作模式上。“工作模式是使系统性的课程开发有序进行的保障”②,工作模式出现问题意味着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当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众多人员参与其中,开发过程中的主体、方式以及人员配合等都影响着课程开发的实际成效。

1.开发主体不明确,责任模糊。受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特点与实际需求状况的影响,进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人员来自多方面、多机构,因此,明確成员实际参与的课程开发内容与承担的角色将是首要任务。然而,现实中较突出的问题在于参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人员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对于自己所应承担的任务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尤其是教师。他们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经验,却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作用甚微,课程开发似乎仅仅变成了岗位专家、课程专家的主要任务。虽然岗位专家、课程专家对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技术与专业支持,但真正接受并实施课程的主体是教师,他们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必须承担具体的开发任务,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实施。

2.开发方法不严密,效果欠佳。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过程大体可分为六个环节,即市场需求调研、任务与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项目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开发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落实与细节都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缺少统一规范、操作性强的开发方法细则,在实践中容易造成课程开发人员开发方法不当、做法错误等,影响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最终呈现。例如,在市场需求调研的环节中,经常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作为掌握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关键性方法,但结果显示,采用这种方式的价值并不大。此外,在项目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某些地方或职业院校会直接省略任务与能力分析这一环节,直接由教师进行分析,或者非正式地组织岗位专家和任务分析专家进行指导分析,使该环节仅流于形式,这样的开发方法难以符合课程开发原则,开发出的项目课程也难以合乎人才培养的要求。

3.开发人员不配合,效率低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是一个需要参与人员高度配合的过程,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六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至少两方面或两个机构的人员参与。当多方参与到同一环节之中,相互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各方所属体制、环境不同,工作思路以及工作方式有所差异,故而让这些具有不同领域工作经验和想法的人员短期内达成一致理念与工作方向并非易事。而理念冲突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极容易导致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在合作过程中难以达成配合或者合作效率较低,甚至出现因合作不善而导致开发人员参与积极性低或缺席的情况,影响项目课程开发的进度。

二、协同创新开发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价值属性

(一)协同理论的提出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1年首次提出、1976年系统论述形成的一种新兴理论,它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在发展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多学科和领域之中。协同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③。该理论认为,尽管存在属性不同、千差万别的许多系统,但是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中包括社会系统与现象。

运用协同理论来研究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模式,把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过程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该系统中包括诸多要素,如开发主体、开发理念、开发技术、开发过程等,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会受到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而这些因素自身及其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过程需要教育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也需要富有经验的课程专家和熟悉行业的企业专家的指导,同时项目课程开发主体应由熟悉教学的教师构成。这样在一定制度和规则下,各方力量有序配合,从而产生协同作用,在系统中发挥出大于各因素简单相加的效果。此外,要使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达到协同效应最大化,还应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通过制度创建、理念更新、技术共享、路径协同等方式,实现系统内部各部分要素有序运作,从而在没有外部强制力的驱动下,各部分自觉发挥自身作用与优势,优化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机制与过程。

(二)协同创新开发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意义

1.有助于保障课程开发质量,提高课程开发成效。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存在的主体不清晰、职责不明确、人员不配合以及方法不严密等问题,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建立一个协同创新的课程开发机制,严格规范课程开发流程,清晰划分各方人员责任,打破以往存在的单向开发机制,促使开发人员更加协调有序地参与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来,从而保障课程开发质量,提高课程开发的实际成效。

在一个系统之中,内部各要素如果能够产生有序的协同,发挥大于因素简单加和的效果,并能够在没有外部指令进行强制调配的情况下,内部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稳定的结构,并不断完善自身,那么这个系统就是一个可以发挥最大功能和价值的系统。当我们建立一个协同创新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机制时,其内部各成员的职责应该得到清晰的划分。不论是行政部门、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职业院校的组织者还是教师,都在其中找到自己合理的身份定位,能够在自己擅长的并能够发挥最大价值的位置参与到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工作中。同时,该机制要能够对各方成员的参与程度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督促,保障开发主体的主导地位,也确保其他开发人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进行高效的配合。另外,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应意味着开发的流程和方法能够更加明晰、规范,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更加科学合理。在这样的开发机制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质量将会大幅度提升,课程开发成效也会更为显著。

2.有助于深化多元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协同育人作为体现职业教育内涵和本质、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立足当前,深化多元协同育人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内涵发展的迫切需求。这意味着对于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起到一定主导作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各中介机构以及社会力量等方面都积极参与。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协同理论视域研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建立一个协同创新的课程开发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校企双方的合作仅停留于职业院校学生每年定期去企业进行实习、企业派有关人员到学校进行短期培训和做讲座等,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培养方案的实施等过程。如果企业能参与课程的开发,不仅能有效整合企业和学校两方的优势资源,使人才培养更加完善,还能有效减少双方的成本投入、提高产出。由此可见,使校企双方以及更多的跨界专业人员参与到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中,对于深化多元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多方利益共享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3.有助于加强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基于协同模式下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是职业教育遵循实践逻辑对接工作世界的必然选择,让熟悉工作世界的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协同参与到项目课程的开发中,有利于改变过去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设计和编排课程的体系,协同创新地开发项目课程,参照工作任务设计一系列学习项目,能够实现从科学世界到工作世界的直接对接。以往以学科本位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特征,在课程开发以及教学中过于注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先让学生学习充足的理论知识,然后再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一来,大部分对职业能力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的实践知识以及涉及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都被省略掉了,或者被零散地穿插在其中,不利于培养出真正能够胜任岗位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属性取决于技术知识的独立性,故而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过程中注重技术知识,凸显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性。受职业身份与学习经验的限制,职业院校教师对于技术知识并不能达到完全掌握,其更熟悉技术理论知识,而另一部分则是由企业师傅和专家掌握的技术实践知识及长期积累的经验性知识,故由企业专家和职业院校教师协同参与的项目课程开发机制才更能使技术知识的内容与结构达到丰富且合理,从而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协同创新开发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模式与路径

(一)协同创新开发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模式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与开发逻辑决定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不能仅由某一方主体来完成,项目课程所具有的跨界性、开放性等特点要求必须形成一个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分工明确且运行高效的开发机制,才能确保项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与稳定性。因此,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机制需要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课程专家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政府方面。构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政策和制度,确保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平稳有序推进。同时,发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作用,有效组织协调校企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二是行业企业方面。项目课程开发的起点是基于真实情境中的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的内容、项目的设计也要根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内容和工作逻辑来决定,行业企业专家无疑是最熟悉工作岗位的人选,他们拥有丰富的岗位经验,熟悉最新的技术与信息,并且擅长总结与反思,请他们充分地参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可以确保课程定位的准确与高效。三是职业院校方面。学校的组织者和教师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因为在课程开发中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等,同时他们也更了解学生特点和办学定位,更容易开发出适合学生能力培养、契合院校特质的项目课程。四是课程专家方面。课程专家参加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是确保项目开发能得到有效组织和指导的重要保障。课程专家作为长期从事课程开发的研究人员,拥有先进的改革理念和课程开发能力,对课程开发的流程与环节非常熟悉,能够在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机制的互动模式也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各方人员在其中的职责和作用。职业院校教师作为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需要承担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包括前期的市场需求调研、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制定、学习项目设计以及教学材料开发多个环节;职业院校的组织者对教师起组织协调作用;企业专家负责为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给予技术指导,同时与教师共同开发教学材料,并负责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而教师还需对企业专家进行必要的问题引导,促进其对课程的准确定位;政府在该过程中起到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的作用,必要时也会发挥一定的协调组织作用(具体见图1)。

(二)协同创新开发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路径

1.构建制度协同机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需要从宏观制度层面给予一定的调配与统筹。参与协同开发课程的职业院校、企业、专家人员分别属于不同的系统,具有各自独特的属性。职业院校属于教育系统,具有教育性及公益属性;企业属于经济系统,具有经济性、营利性、独立性等基本属性。因此,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协同机制,从制度层面有效约束各方参与项目课程开发工作,使各项任务有章可循,并对其进行客观监督,确保质量。一是构建责任制度的协同。明确参与课程开发各方的责、权、利,减少因分工不清导致工作开展效率低下以及懈怠拖延的问题,同时配套必要的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和评价,将考核纳入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二是构建工作联络制度的协同。在协同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及时充分的沟通必不可少,参与各方需要建立一个定期沟通和固定联络的方式,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

2.构建部门协同机制。构建部门协同机制是真正落实协同开发项目课程的关键,能够做到政令统一、有效提升协同效率。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项目课程开发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部门与人员身上,由于参与协同开发课程的各方人员分属于不同的工作系统,长期的工作环境及工作习惯让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因此构建一个部门协同机制来有效推进项目课程开发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是明确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各方主体部门,企业需确定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各领域专家,同时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和协同这些专家参与项目课程开发,必要时可组成专家小组,方便组织与部署工作;职业院校需确定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优秀教师以及课程管理人员,优先选择专业带头人来负责工作的统筹与协调;同时,还需提前邀请专业的课程专家以及专业的课程开发实施人员,必要时组成课程专家小组;政府需要确定对口的行政部门或管理部门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给予各方支持和配合。二是成立专门的项目课程开发工作小组,由企业、职业院校、课程专家以及政府各部门的主要成员担任工作小组的主要领导职责,根据项目课程开发的环节来设置对应的岗位人员,在统一的机制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高效协同,减少时间、精力浪费的情况。

3.构建路径协同机制。课程开发标准的精确性和开发流程的规范性是提高项目课程开发科学性与适用性的重要保障,所以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必须注重每个环节的高效协同,使用最合理的方式方法达成各方的有效配合。因此,只有构建项目课程开发的路径协同机制,才能确保课程开发的每个环节和流程都符合标准与规范。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分为市场需求调研、任务与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项目教学设計和教学资源开发几个部分,每个环节都需要由对应的、熟悉该环节的专业人员来参与,这个过程会涉及不同方面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协同。例如,在对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会议研讨式分析法,首先要准备工作任务分析会,选好熟悉该领域课程开发的分析专家,由其组织和协调会议的全过程,继而选择11~12名熟悉工作岗位并能深刻理解工作岗位要求的企业专家,而后需要选择适当数量的专业教师来担任记录员,负责协助分析专家并记录会议要点,同时其他教师也要列席参加工作任务分析会议,让各方人员都深度地参与到实质性的项目课程开发中来。但是在课程开发的其他环节,类似的协同机制并没有完全成形和完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路径协同机制,让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协调有序地推进。

4.构建内容协同机制。构建项目课程开发的内容协同机制可确保课程开发过程中各方参与成员能够有的放矢。在哪些环节进行协同,协同合作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各方人员都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工作,最后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是关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能否行之有效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些方面统称为协同内容。构建一个明晰的项目课程开发内容协同机制,要明确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流程。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中,第一步要先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第二步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第三步对课程结构进行分析,第四步对课程标准进行编制,第五步对学习项目进行设计,最后对教学材料进行开发。在这个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课程专家共同参与,根据内容协同机制,按照各项工作的需求以及各方人员所擅长的部分进行合理的工作分配,课程专家、职业院校管理人员以及教师负责市场需求调研,完成调研报告;企业专家、工作分析专家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能力标准;课程专家、职业院校教师对课程结构进行分析,编制课程标准并设计学习项目,确定项目方案;课程专家、企业专家以及职业院校教师合作开发教学材料,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注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2.

②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原理与开发[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0.

③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34.

[2]宋以华,钱堃,陈勇平.基于《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14):108-112.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9):5-11.

[4]李亚平.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及其开发[J].当代教育科学,2013(19):42-44.

[5]蒋梦琪,石伟平.中职项目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困境与消解[J].教育与职业,2016(19):19-22.

[6]肖凤翔,薛栋.建构基于工作世界的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3(9):4-7.

[7]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1-11.

[8]王鲁艺,赵蒙成.“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反思与未来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26-31+52.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项目课程职业教育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翻转课堂模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日语会话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