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珊 谭鹏 李彦斌 陈章生(.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南昌 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 南昌 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 南昌 0006)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血管性病变,患者多以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为主[1],具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快,该病的发生率也呈明显升高趋势[2]。如何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是当前关注的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中医药疗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中同样可以发挥作用。本研究基于辨证诊治,采用益气化痰消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取得较好疗效,现对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分层基础上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0~72岁,平均(61.9±5.0)岁;病程1~6年,平均(3.3±0.4)年。观察组:男17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63.0±5.3)岁;病程1~7年,平均(3.5±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3-4](1)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诊断标准;(2)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意识正常,能够配合研究、坚持用药;(4)对本研究药物耐受,无药物禁忌证或过敏史。
1.3 排除标准(1)年龄大于80岁者;(2)伴有大面积脑梗死者;(3)合并有心肌梗死症状者;(4)伴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或肝肾功能障碍者;(5)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 %者;(6)合并恶性肿瘤者;(7)合并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1)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20 mg/次,1次/ d;(2)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次,1次/ d。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医益气化痰消瘀法(选方黄芪温胆汤)治疗。中药组方:黄芪25 g,法半夏10 g,茯苓、竹茹各15 g,枳实、虎杖、连翘、川芎、陈皮、山楂、郁金各10 g,僵蚕3 g,生姜9 g。1剂/d,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6个月。
1.5 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CAD)、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变化情况。患者取仰卧位,采用EMETC2020超声仪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交叉部位,以最厚处记录为IMT。斑块面积计算方法:分别测量每个斑块的3条直径,选择数值最大的2条径线为长、宽,以长宽的乘积为斑块面积。(2)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包括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TC、TG采用酶法测定,HDL-C、LDL-C采用直接法测定。
1.6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显效:治疗后斑块基本消失或者缩小程度≥50 %;有效:治疗后斑块减少程度≥30 % <50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基本数据资料以SPSS 20.0处理,定量与分类资料分别以t与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25) 例(%)
2.2 两组IMT、CAD、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MT、CAD、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变化,观察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IMT、CAD、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比较( ,n=25)
2.3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变化,观察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n=25) mmol/L
动脉粥样硬化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较为常见[6-7]。颈动脉属于全身动脉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位置表浅、检查方便等特点,故而临床上通常将颈动脉作为反应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重要参考,并将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中[8]。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堆积,极易导致血管内膜增厚,进而促使血管管径变窄、血流受阻,从而引发头晕、耳鸣、健忘等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推进,老年人口逐渐增多,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人数也随之增加,如何有效预防该病发生、降低该病的死亡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既往临床上多将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作为该病的常用治疗方式,但具有用药时间长、患者依从性不佳等不足。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将中药治疗应用于该病治疗中。中医药具有多环节、多靶点、多层次作用的特点,能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选择[8]。以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为依据,可将该病归属于“瘀证”“痰证”“脉痹”等范畴,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瘀互结为主。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为痰瘀热毒互结。因此,中医通常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化痰等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温胆汤出自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临床上多用于胆郁痰扰证、头晕心悸、胆怯易惊等病证的治疗,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研究采用的黄芪温胆汤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连翘、黄芪、川芎、僵蚕、山楂、郁金、虎杖等组成,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常用的方剂,具有益气化痰消瘀的功效。方中的温胆汤为中医古典燥湿祛痰的常用方,黄芪益气活血,山楂、川芎、郁金等活血化瘀;连翘、僵蚕通络散结,虎杖配连翘清热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化痰散结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川芎具有降低总胆固醇、促使纤维帽厚度增加的作用,同时川芎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甘油三酯水平下降,有利于减少脂质核面积及句式细胞浸润,并可促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黄芪的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能有效降低和减少粥样斑块程度及面积,可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且还可能参与免疫调节、抗氧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意义[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IMT、CAD、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黄芪温胆汤对于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益气化痰消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理想,有利于减少斑块面积,改善血脂水平,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临床推广。本研究的不足在于选取的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时间较短,需继续开展更为深入、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