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向阳 许甜甜 沈炳香 晋霞 陈浩 万磊 黄传兵(.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药学部 安徽 六安 7005;.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 合肥 00;.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合肥 00)
干燥综合征( Sjogren syndrome SS )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抗SSA/SSB)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S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多个器官而出现复杂的临床表现[2]。SS西医依据2010年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3]对SS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现代医学暂未阐述清楚SS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但有研究表明可能是存在有遗传倾向的个体[5],在免疫低下的情况下,如体内免疫失调、激素失衡,外力挤压、化学产品刺激或情感、心理压力,导致SS的发生。查阅古代中医均无干燥综合征病名的记载,从中医临床表现划分,SS在中医学属“燥痹”“燥毒证”“虚劳”等范畴。“燥胜则干”(《黄帝内经》)指出,燥气或燥邪亢盛,易蕴结、积聚成毒,人体阴津耗伤,脏腑、空窍失于濡润滋养,而后者又会加重燥邪(燥毒)致病。在SS治疗上西医一般采用人工泪液、人工唾液等替代疗法与免疫抑制剂的对症治疗[6]。但有在临床上西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应用时存在诸多限制[7],近年来,生物制剂[8]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上提供了新的选择且疗效较为可观,但存在价格昂贵患者耐受性差等缺点。中医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采用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部位用药的方法,调整机体机能,改善人体症状。某三甲中医院风湿免疫科治遵循 “从脾辨治”的治疗原则[9],应用中药治疗SS,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青睐。本文为中药临床药师收集的某三甲中医院风湿科诊断为SS的住院患者,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证型、中药使用等情况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探索治疗SS的中药使用规律,为以后SS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中药使用依据。
1.1 资料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共12个月临床诊断为SS的患者,且使用中药后认同疗效的病例共计84例,共使用中药方剂171首。
1.2 方法采用Microsoft Office、Excel 2007软件分析,以患者基本情况、疾病证型、使用中药的频次、种类等为指标,统计2018年6月—2019年6月共12个月临床诊断为SS的患者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2.1 患者基本情况收集整理SS患者84例,其中女性患者81例,男性患者3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为55.7岁。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SS患者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SS患者主要为女性患者,男女比为1∶9,这与内科学[1]课本观点一致。流行病学表明SS多发于女性,男女比为1∶9~1∶1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好发年龄为30~60岁,约占全部病例的90 %。从表1患者的年龄来看,SS患者主要分布在40~70岁之间,这于《内科学》描述的发病年龄大致一致,证实了本次统计的数据是有意义的。但由于时间以及精力等各种原因,本次统计只选择了一个周期年的时间内SS发病患者的信息,统计患者中缺儿童和青少年数据,课题组将在后续研究工作中对青少年SS患者做单独深入研究。
2.2 患者中医临床诊断证型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燥痹,此次统计的SS患者的中医证型有3种:气阴两虚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具体见表2。
表2 SS患者各证型病例数
我院风湿免疫科传承中医名师刘健主任[10]治疗SS的经验,认为脾为中土,乃后天气血生化之本[11]。若脾胃虚弱,则精血、津液生化无源,津液不能生成,不能濡养头面诸窍及皮毛筋肉骨,故临床上出现皮肤干燥,口眼干涩等症状。由此可见SS实际上是脾胃亏虚所致。病久会生燥、生瘀、生痰,临床上SS患者经常会出现全身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因此刘健治疗此病,主要以健脾益气,清热养阴,活血通络为治则,且紧遵“上医治未病”之则,健脾胃同时生肺气,并注重清热利湿,养阴生津至表证,临床辨证,选方用药,从脾论治。SS患者主要以“虚”为主,在临床上主要[12]以气阴两虚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三种证型为主。对于“气阴两虚证”在临床主要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治则;“肝肾亏虚证”主要以“培补肝肾,补气养血”治则;“阴虚血瘀证”则以“滋肾益阴,活血通络”为治法。SS在临床上主要为气阴两虚为主[13],故在本次统计中气阴两虚证证型占总体的58.33 %。
2.3 患者使用中药情况具体分析
2.3.1患者使用中药种类分析84例患者总共使用中药方剂171首,中药14类91种,总频次2 616次。中药名称常因笔者所处的环境、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主要依据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名称、功能进行统一。如山萸肉、山茱萸等,统一称为山茱萸;金银花、银花统一称为金银花等。对于中药的分类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十版)《中药学》进行规范分类[14]。具体见表3。
表3 中药种类情况
171首中药方剂,共91种中药14大类,使用总频次2 616次,中药使用种类数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中药使用频次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理气药。SS主要之责[15]为“气虚津亏”,本病在治疗主要为“益气养阴”。 而中医认为“津血同源”,互化互生,津之浊者注于脉则为血,血虚津亏,加之气虚无以运血,则瘀血内生, 血瘀则津枯,故中医在治疗时主要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对于内火已久的患者则需清热泻火。这与统计是出现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居多属一致。
2.3.2 对使用频次前3位的种类的中药进行具体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现逐一对各类药物进行分析,具体见表4-6。
表4 补虚药的用药频次和频率
补虚药使用总频次1 179次22种,补虚药中使用频次多的药物有:麦冬、甘草、北沙参、石斛、白芍,且此5种药也是本次统计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中药。麦冬、北沙参、石斛均为补虚药中的补阴药,可见SS在中医药治疗时主要以补阴[16]为主,这与吴青青[17]研究的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一致。芍药为补血药,在临床常与麦冬联用,经典方剂麦冬地芍汤[18]在临床上能有效缓解SS患者的口干、眼干等症状,其改善SS的症状与上调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分泌腺体中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有关。沙参与石斛组成的方剂石斛二参汤[19]在缓解SS患者的自觉症状方面有明显效果,尤其在改善患 者的口干和口腔烧灼感方面效果显著,具有标本同治的效果。甘草为诸方的调和药,甘草中药药理作用有抗菌与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SS现代医学治疗常用些免疫抑制药治疗,故甘草与西药联用时有协同增效功效。燥痹的中医证型分类主要有气阴两虚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燥痹在中医上主要“虚”证为主,故中医药治疗上主要用补虚药对患者进行滋补,而中医补虚药分为补气、血、阴、阳四类,燥痹在治疗上主要选择以补阴、补血为主,这符合中医辨证实治的原则。
表5 清热药的用药频次和频率
清热药使用总频次320次16种,清热药中使用频次多的药物有:芦根、玄参、生地。芦根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芦根润燥汤[20]在治疗SS治疗非系统受累干燥综合征,以“清热、养阴、化瘀”为原则,对于以口眼干燥及唾液、泪液减少为突出表现的非系统受累干燥综合征患者具有明显疗效,与羟氯喹对比具有一定优势,证实芦根对SS有一定临床疗效。玄参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玄参具有对多种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以及免疫调节作用,临床SS患者具有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以及有炎症反应,故用玄参治疗SS是有药理学依据的。且有研究者[21]报道过中药治疗SS中玄参使用较为频繁。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律英华[22]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探明干燥综合征 文献中用药组方规律气阴表明两虚型中生地、玄参、北沙参、玉竹、麦门冬、生黄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药配伍规律,佐证了清热药对SS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
表6 活血化瘀药的用药频次和频率
活血化瘀药使用总频次259次7种,使用频次多的药物有:丹参、红花、桃仁。桃仁、红花是常开药对,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功效,中医认为痹者闭也,血脉闭塞不通也,不通则痛,活血化瘀药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的作用,用以治疗血瘀证引起的燥痹,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姚丽萍[23]通过分析SS的病机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和疗效,发现赤芍、桃仁2味中药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有特殊的作用,运用它们的清热、活血化瘀等作用在临床治疗瘀血致燥的干燥综合征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朱福兵[24]认为血瘀是干燥综合征病机之关键,在S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扮演重要作用,因此活血 化瘀通络法应该贯穿整个SS治疗过程。活血化瘀 通络法可以条畅气机,使津液气血运行输布通畅无阻,以濡养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从而改善SS患者症状。故燥痹在中医治疗上活血化瘀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本文通过对SS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证型、中药使用等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SS患者以女性患者居多,SS的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在40~70岁之间,由于抽样的局限性,青少年SS患者的病例未涉及,值值得课题组下一步进一步的研究。(2)SS使用频次最高的3类中药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与SS的中医发病诱因相关,SS的中药方剂使用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3)SS使用频次最高5种中药分别是:麦冬,甘草、北沙参、石斛、白芍,从中可看出,燥痹的中医药治疗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活血通络为主,配以其他药物,辨证施治,临证加减,体现了中医学的精髓。通过总结分析为风湿科在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药治疗上使用中药提供理论依据。但因为笔者的专业局限性,以及统计样本的有限性,未对各类药物作用机理做深入研究实为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