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既是适应生源多样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应然之举。随着高职扩招政策逐步落地,人才分类培养方案的实施难度增大、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的灵活性不够、师资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学生学业考核评价针对性不强等挑战日益凸显。高职院校要尽快适应生源多元化的要求,将“分类培养、多样成才”这一核心点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学业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切实保证各类生源皆可成长、皆可成才。
关键词:高职扩招;生源多元化;社会生源;分类培养
基金项目:2020年度金华市社科联重点课题“金华地区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模式、成效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D2020058);2020年度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科研项目“浙中地区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模式、效应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JCVD15)
作者简介:孙凤敏,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比较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4-0046-08
推进人才分类培养探索既是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落实“百万扩招”的重要举措。继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后,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高职院校继续扩招200万人。高职扩招是国家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缓解就业压力做出的战略之举,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分类培养。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将“做好分类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针对人才分类培养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尚未成熟。为此,本研究以“高职扩招”为背景,以人才分类培养为切入点,从生源结构和生源需求两个方面对高职的生源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实现“质量型”扩招提供新的思路。
一、从单一走向多元:“扩招”背景下高职生源变化分析
当前,高职扩招与以往的扩招有所不同,最大的变化是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生源纳入了招生范畴。2019年,高职扩招的社会生源约52万人,占扩招总人数的50%左右[1]。高职院校的生源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逐步由单一的应届生源向应届生源与社会生源并存的多元化方向转变。
(一)生源结构多元化
1.年龄区间明显扩大。高职扩招后,生源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年龄区间的扩大。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扩招生源有着明确的表述,即主要以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为主。其中,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是成人学习者群体,他们的年龄跨度较大。据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对扩招生源的调查分析显示,扩招班的生源年龄区间范围为19~52岁,其中40岁以上的生源占64%[2]。总体来看,社会生源的年龄普遍偏大,这也决定了其在生活阅历、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应届生源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培养起来也相对更有难度。
2.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的应届生源主要有两类: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已接受过相关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强;高中毕业生尤其是统招录取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相对较为扎实,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招生途径和标准不同,应届生源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方面也各有差异,有着不同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特点。与应届生源相比,社会生源就更加复杂,他们或经历过高考失败的挫折,或因缺乏一技之长徘徊在社会的边缘,整体素质相对较差,对高职院校的适应、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习得也必然存在差异。
3.生活阅历更加多样。社会生源社会阅历丰富且承担了多种角色和社会职责,与应届生源从校门到校门的简单经历截然不同。即使同为社会生源,他们各自的生活阅历也有所不同。具体来看,下岗职工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技能学习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下岗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农民工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长期处于低职化、贫困化和边缘化的状态,专业技能和知识基础极为薄弱;退役军人经过多年的军旅生涯锻炼,有着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意志力,但由于长时间脱离社会和学校,难免会不适应大学校园相对宽松的环境。如何让这批“特别的”学生尽快地融入校园、学有所成,是高职院校不得不应对的人才培养难题。
(二)生源需求多元化
1.学习成长需求多元化。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不同素质的个体”[3],有着不同的学习倾向和需求。扩招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需求都比以往要更加多元。与应届生源相比,社会生源绝大多数难以脱产学习,进入高职院校后,需要灵活多样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他们大多已经远离校园多年,深知缺乏一技之长、四处碰壁的痛楚,对办学内容与质量提出了更实际、更实用的要求,希望在高职院校获得“养家糊口的技能”[4]。因此,他们的学习诉求更为明确具体,期望接受高职教育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职业发展需求多元化。不同来源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有着不同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调研发现,就业、创业是当前高职学生最普遍、最强烈的需求。特别是,社会生源深知接受高职教育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的相关性,他们的基本发展诉求就是能找到一份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启动、专升本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人们对更高层次教育的渴求,高职生的升学需求也日益见长。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和求职意愿的差异性,分类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让希望就业的学生能习得一技之长,让渴望创业的学生能实现梦想,让志愿升学的学生能顺利升学。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面临的挑战
高职扩招给社会生源带来了新的人生机遇,同时也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分类培养。
(一)人才分類培养方案的实施难度大
高职扩招导致生源类型更加的多元化,这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生源与应届生源在知识基础、成长经历、技能水平、学习动机和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且社会生源之间个体差异也较大,高职院校难以形成完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查发现,目前,针对应届生源,高职院校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但仍存在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个性等问题,这些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生源多元化的需求,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进程、考核方式和毕业要求等各个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分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要做到“一人一方案”。这既是人才分类培养的第一步,也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性不高
社会生源不仅担任着学生角色,还担任着子女、父母、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等角色,是多种不同角色的“集合体”[5]。他们要考虑生存问题,还要照顾家庭,他们需要的是更加灵活的学时安排、学年制度、学籍制度,需要的是一种开放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面向应届生源制定的,普遍沿用全日制统一管理模式,多以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为主,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与社会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分类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而弹性学制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一种灵活的、开放的管理制度,符合人才分类培养的新要求。近年来,我国不断尝试将弹性学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学分制、选课制引入到高职教育中。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制定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实施办法、学生选课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但这些文件大多挂在“墙上”、停留在“纸面上”,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课程导选、提前或延期毕业、学分互认等配套管理制度也不完善。这些都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分类培养工作构成挑战。
(三)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
随着高职扩招的持续推进,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特别是师资队伍与人才分类培养的要求有着明显差距。一是师资数量短缺。充足的教师是实施人才分类培养的前提,但现有的高职师资队伍已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在师资数量上有很大的缺口。例如,《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95:1,其中,本科院校17.39:1,高职(专科)院校19.24:1”[6]。二是师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高。生源的多样化和人才分类培养对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情分析能力和因材施教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均提出了极大考验。教师能否践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理念,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优势,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工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难题。
(四)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的针对性不强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评价正逐渐走向科学化、多元化,但面对扩招的新要求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扩招后,高职院校的生源不再是同一年龄段,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源进入校园,学生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日益明显。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仍沿用传统方式,忽视了高职生源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差异较大、接受能力千差万别的现实,普遍存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等突出问题。调查还发现,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完成扩招任务,放宽了招生条件、降低了入学门槛,如果不把好“出口关”,必然会导致高职教育的质量滑坡。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宽进严出,但避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高职院校要探索出适应不同生源的差异化评价方式方法,创设生源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空间,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分类培养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持续扩招的新机遇,高职院校要尽快适应生源结构和需求变化,做好相应的人才分类培养工作。
(一)量体裁衣: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1.深入开展学情调研分析。学情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一个基本依据,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提出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该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开展教学”[7]。现阶段,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针对当前不同生源的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从业经历、年龄阶段、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方面深入开展调研,尤其要注重对社会生源的学情进行分析,形成学情分析报告,为分类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2.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着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规格要求,是对高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回答。从政策文件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仍较为笼统。而从生源层次、生源质量和培养时间等方面来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有专业、层次、类型上的区别。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多样化需求和生源的特点差异,按照“层次定位、专业定位、类型定位”三个维度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作进一步细分[8]。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层次来看,应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从专业来看,应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岗位方向分类定位;从类型来看,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3.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将校企协同育人落到实处的首要环节。不同来源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发展愿景,则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差异性资源”和“建构知识的不同视角”[9],这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各种可能性。高职院校要依据学情分析报告,充分掌握就业与未就业的不同年龄段生源之间的差异性,与企业共同制定与学校办学定位相吻合、与不同生源特点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要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时安排、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和毕业要求等,更要主动适应社会生源的特点,以保证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因地制宜:构建可选择性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分层次、分专业的原则,构建可以选择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平台:(1)通识课程平台主要满足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为根本宗旨;(2)专业课程平台主要满足学生专业发展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宗旨;(3)拓展课程平台主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模块”的构建基础和出发点是“能力本位课程观”[10],兼顾职业能力的共性与特性,对实现不同人才的“个性化”分流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模块的设置与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学习基础、学业需求、学习能力、个人兴趣等差异,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模块。宏观模块包括基本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综合拓展等若干个模块。中观模块是根据企业岗位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对宏观模块作进一步分解。微观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习单元或教学单元,也是“多个小的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的学习单元”[11]。
2.课程设置要突出“选择性”和“适用性”。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将“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的意义,正如顾明远先生所强调的,“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是我们教育摆脱困境的出路”[12]。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供可以选择的课程选项。其次,学校要出台选课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对选课要求、选课方法、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等进行明确规定,逐步建立完善、开放、灵活的选课制度。再次,学校要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手册,安排选课指导教师做好各类生源的选课指导,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课程设置除了突出“选择性”之外,还要注重“适用性”。对于社会生源而言,他们学习生涯中存在着“断裂带”,在知识基础方面相对薄弱,课程设置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先基础后拓展;他们从社会人到学生的身份和角色转换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他们入学后学校需及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其做好心理调适。
3.将1+X证书制度与专业课程建设紧密结合。《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积极引导新增生源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对于高职学生尤其是社会生源来说,在提升职业技能、扩展就业本领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将X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善和修订现有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或拓展课程模块,实现课证融通。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教材中,校企联合开发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对接、相互融通的模块化或立体化教材,实现书证融通。
(三)刚柔相济: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1.进一步健全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节奏来安排学习时间,既可以选择提前毕业也可以延期毕业。高职院校要突破传统学年制和全日制统一管理的局限,把以人为本、满足学生需求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指导原则,制定适应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配套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办法,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期、弹性学时,将学业年限适当延长为3~6年,切实满足不同生源学习时间上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其在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也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中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高职院校提供咨询服务和业务指导。
2.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针对社会生源,高职院校应尽可能采取单独编班或实施分层教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认为的,“学生成绩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不同,而不是智力差异”[13]。单独编班或实施分层教学不是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而是为了“因材施教”“为掌握而教”。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综合运用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等方式,满足不同生源学习空间上的需求,但前提必須保证学生集中学习不能少于总学时的2/5。针对社会生源,高职院校可以探索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这既可以解决社会生源学生的工学矛盾,也可以减轻社会生源再就学的经济负担。
3.坚持严格管理与精心指导相结合。为了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制度管理。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依据不同生源多样化特点和培养模式要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不断提升学生日常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要适当渗透人文关怀,为不同生源做好服务、指导和引导。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双重服务与指导机制,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各方面的困难。高职院校尤其要加强社会生源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有学者对SY职业技术学院的扩招生源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扩招生希望学校给予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14]。
(四)多措并举:打造适应人才分类培养的师资队伍
1.多途径加快补充急需紧缺的专兼职教师。第一,好政策引进一批。高职院校要根据扩招后的生师比和专业建设需要,以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教师为核心,加大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地方政府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职工编制保障,加大人才引进经费的投入比例。第二,专项培训速成一批。高职院校要依托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加强新引进教师、青年教师的专项培训,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第三,校企合作共享一批。高职院校要优化校企人才的共享机制,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实现校企双方对人才的“共引、共用、共管”。第四,社会力量兼职一批。高职院校要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通过设置流动岗为企业能工巧匠建立“绿色通道”,吸引更多企业家、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到校兼职任教。第五,银龄讲学补充一批。高职院校要实行“银龄讲学计划”,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的教育优势,拓宽高职教师的补充渠道。
2.着力提高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和水平。面对高职扩招后生源参差不齐的现状,对教师来说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一个巨大考验。教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技能基础、学习兴趣、工作经历等进行调查摸底,充分了解不同生源之间的群体差异、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找寻激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突破点。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程序原则,教材的呈现顺序要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相适应[15]。高职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不同生源的特征、不同课时的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其难易程度的教材。社会生源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但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优势。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更加突出工学结合,多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方法,以提高社会生源群体的学习兴趣。
3.建立适应个性化教学的企业师傅带徒制。现代学徒制在快速提高社会生源的专业技能、促进就业方面比其他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优势,也更加契合社会生源的弹性学习需求。现代学徒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企业师傅对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师傅队伍建设尚处于起始阶段,在选拔、培养培训、考核等环节上尚未形成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德国非常重视企业师傅队伍建设,将资质能力要求、激励措施、进修内容等写入了《联邦职业教育法》,并专门出台了《企业培训师资质条例》加以落实和强化。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应尽快出台企业师傅资格认证的相关法规,构建相应的培养培训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形成完善的师徒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师傅带徒弟的积极性和带徒能力。
(五)稳抓质量:推进学生学业考核多元化评价改革
1.结合生源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学习内容如果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评价,那么能力、特点不同的学生就会有更好的理解与表现”[16]。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不同生源的特点,综合运用集中考试、技能监测、平时测评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分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及时制定学分转换规则、成果认定和实施办法,为多元化考核提供落地支撑。比如:将退役军人的服役经历与体育、军事理论、社会实践课程进行学分转换;将下岗职工、农民工的在工作经历与体育、社会实践课程进行学分转换;将已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课程、职业资格证书等进行学分转换和认定等。高职院校也要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实践企业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开放性的内外互动式评价。
2.坚持以品德精神、职业能力为评价重点。不管是针对应届生源还是扩招生源,高职院校都要将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纳入到考核评价中,并将其作为评价的首要内容。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因此,职业能力也是评价的重点。目前,混合式测评方法是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职业能力评价方法,如ASCOT、SOLO和COMET等。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试点方案》中采用了COMET方法,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了试验性测评,但该方法在技术上目前还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测评。如何在COMET基础上研究出更加科学可行的职业能力评价方法应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鉴于扩招的社会生源是成人学习者,成人能力测评的经验对高职院校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过程性评价。针对生源多元化、差异性大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将电子档案袋、在线学习评价等技术手段应用到过程性评价中。首先,要加强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做好各类生源学生的学习状态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其次,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生源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度,结合学习状态数据进行实时诊断。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说过,“评价不仅为了证明,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18]。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学业评价信息的反馈与改进尤其重要。高职院校要建立学业预警机制,依据学籍管理办法和各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状态数据,对各类生源学生在学习上即将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紧急提示,并及时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做到实时评价、动态反馈,以帮助学生及时改进、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孙庆龄.高职院校如何应对新一轮扩招[N].中国青年报,2020-05-24(3).
[2]周海梅,韩旭,易金鑫,等.动物科学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扩招人员学情调研分析[EB/OL].(2020-03-17)[2021-01-20].http://www.jxaevc.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633.
[3]赵忠见.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6):53-55.
[4]刘继安,陈志文,李马英夏.高职教育扩招:一个社会治理角度配置教育资源的案例解读[J].中國高教研究,2019(4):6-9.
[5]杜静,王晓芳.论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2016,37(11):113-118.
[6]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0-05-20)[2021-01-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7]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序言.
[8]李立国,薛新龙.建立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J].教育研究,2018,39(3):62-69.
[9]黄忠敬.评价一堂好课“五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7-59.
[10]余國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9-102.
[11]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王晓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
[12]顾明远.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1):5-7.
[13]乔桂娟,李楠楠.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释义与现实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8(5):53-57.
[14]侯维磊,张慧锋.高职扩招特殊生源的人才培养研究——以SY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14-18.
[15]布鲁纳.教学论[M].姚梅林,郭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16]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34-37.
[17] MADAUS G F, STUFFLEBEAM D L, SCRIVEN M S.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J]. Evaluation Models. Boston, MA: Kluwer- Nijhoff, 1983: 117.
[责任编辑 秦 涛]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for Talents Classified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Expansion"
SUN Fengmin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classified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dapt to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and it is the right mov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With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nrollment expansion polic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implementing the talent classified cultivation plan, the inflexibility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the insufficient number and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insufficient pertinence of student academic evalu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ultiple sources of stud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put the core point of "classified cultivation and diversified talent" throughou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teaching staff,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ensure that all kinds of students can grow and become tal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nrollment expansion; diversity of students; social students; classified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