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 成军
摘 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匹配是经济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基于“三链”耦合匹配的内在逻辑,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特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利益主体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为目标,在博弈互动中通过专业群组建、组织管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建构、教师团队组建、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等行动,最终有效达成专业群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群与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评价与职业资格评价的耦合匹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基本逻辑,分别是产业需求逻辑、知识关联逻辑以及有效治理逻辑,从三个基本逻辑出发可以将专业群建构为四种主要类型。以“三链”耦合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系统筹划:在宏观层面,构建基于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群优化调整机制;在中观层面,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特征构建适宜专业群;在微观层面,依据专业群的属性特征展开体系化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产业需求;知识关联;资源整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
基金项目:202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职业院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动态耦合匹配的内在机理及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C0633)
作者简介:王亚南,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成军,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4-0007-12
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匹配是我国经济社会良性运转的前提基础。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首次明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并认为这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三链”的耦合匹配出发,对于重新审视专业群的本质内涵与建设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不仅可以明晰职业教育专业群在人才链与产业链耦合匹配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也能够以“三链耦合”为基本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应然发展路径。因此,本研究以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的耦合匹配作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逻辑起点,审视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本质内涵及构成要素,并以此作为建构成效的主要依据探究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实施的应然路径。
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三链”耦合的匹配逻辑
从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三者之间的关联来看,产业链主导人才链的形成与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链的形态与基本构成;人才链是产业链升级以及延展的重要支撑,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供给,而且也是支撑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匹配需要人才链发挥中介衔接作用。教育链与人才链共同组成了人才供给侧,而产业链与人才链又组成了人才需求侧,三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耦合互动关联。
(一)产业链主导人才链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将会直接决定人才链的规模、结构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所谓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产业生态图谱。产业链分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也有人把这种垂直分工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横向协作关系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产业配套问题。[1]产业链描述的主要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和服务所经历的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它基本涵盖了产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从最为本质的内涵来看,产业链实质上特指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产业链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链规模的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包括人才链类型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等)。不同区域之间人才聚集规模的大小从本质而言是由产业规模所決定的,影响人才规模大小的根本是由本区域产业链的竞争力、先进产业占比以及收入水平所决定的;而且,产业链同时也会决定人才链的结构,其中包括了学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人才类型的结构等。产业链的不断发展也是人才链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产业链为人才链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物质基础,人才链的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人才链是支撑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才链”在本研究中特指“产业链上游到下游的一系列人才(研发型人才、工程创新型人才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分布在产业链之中,根据产业内部职业岗位群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紧密的协作互动关系,包含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初级、中级、高级不同层级技术技能人才[2]。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互动关联,“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产业链实质上就是‘知识链‘能力链”[3],因此,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承主体的人才之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产业链的运转离不开人才链的有效支撑。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无法离开人的参与,除了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在支撑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性的作用,是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前提基础。其次,人才链是推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关键依托。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链构成主体——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而企业内部创新活动包括了不同层面的创新,如研发创新、工程创新以及工艺创新,每个层面的创新都需要有人的积极参与。
(三)人才链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匹配中起到中介桥梁作用
“广义的教育链是由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相互依存与制约的教育要素或环节基于特定的联系链接而成的链条式关系汇集而成的整体性的教育体系”[2]。广义而言,教育链条包含了培养各类人才的学历型教育机构和以短期培训为主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围绕产业链条中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紧密关联的教育链条,系统满足产业链运行以及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教育链条同产业链条和人才链条之间的关联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联,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网络化的协同互动关联。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三链”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图1所示,AB为教育链,AD为人才链,AC为产业链,人才链是产业链与教育链衔接的中介桥梁,教育链与人才链组成人才供给侧(ABD),产业链与人才链则组成人才需求侧(ADC)。教育链中的E点为学科专业体系,F点为人才类型与规格,G点为职业岗位群,人才链匹配产业链的实质就是要缩小BC(供需匹配度)以及EG(专产匹配度)之间的距离,而缩小的关键就是要实现专业布局和服务面向与产业链条中的职业岗位群相匹配。
二、基于“三链”耦合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内涵意蕴
如图2所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特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第三方等多元利益主体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为目标,在博弈互动过程中通过专业群组建、组织管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建构、教师团队组建、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等行动,最终有效达成专业群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群与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评价与职业资格评价四个方面的耦合匹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具体内涵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知。
(一)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包含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
过往针对职业院校专业群的研究往往孤立地将宏观政府调控、中观院校布局以及微观专业群自身的建设相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相较于专业群建设这一概念主要局限于中、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群建构则将三个层面的改革行动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在政府宏观调控层面,政府通过颁布专业目录、发布人才需求信息、示范性专业群评价等各种举措来试图引导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尤其是政府出台的相关专业群评价政策,对职业院校专业群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规范作用;在院校中观布局层面,专业群设置以及布局架构如何同区域产业集群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岗位群相匹配,如何以专业群为依据对内部院系之间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如何科学引导专业群的布局优化调整以及专业群负责人的遴选与评价,这些都是人才链匹配产业链实现的核心关键;在院系微观层面,专业群团队如何组建,如何进行有效协作分工,以及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是人才链匹配产业链最终的落地环节,是宏观引导与中观布局最终的落脚点。因此,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内在地包含了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从三个层面出发才能够对专业群建构的规律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才不会割裂地从某一局部出发,而忽视其它层面对专业群建构成效的影响。
(二)专业群治理贯穿于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过程始终
职业教育专业群治理是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师群体甚至学生群体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利益的表达并围绕专业群建设事务而进行不断博弈的结果,亦可理解为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等诸多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就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结构以及过程。专业群治理是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能力和制度基础,是决定专业群建构成效的核心关键,贯穿于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过程的始终,是专业群建构的能力基础,是专业群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专业群治理从学理层面可以分为组织基础、决策结构、制度规范、评价体系四个方面;从专业群建设相关事务的处理层面来看,又可以将专业群治理分为宏观治理、中观治理以及微观治理,在不同的治理层级,专业群建构的主要事项以及参与主体都有着较大的不同。同专业群建设的具体事项(专业群组建、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团队组建)不同,专业群治理是相关事务是否能够顺利达成背后的制度力量,是改革创新背后的结构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群改革创新成效的可能上限。因此,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是将建构行动背后的制度力量和专业群建构的具体内容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进行通盘的考虑,而不是孤立地探讨专业群应如何建构却忽略背后的制度因素,或者仅探讨制度结构性因素而不从具体的建设事务出发以至于造成两者的互为割裂。
(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实施包含五大核心要素
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包含了五大关键要素,分别为组建成群、组织架构、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这五大关键要素是职业院校专业群建构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链匹配产业链的具体落脚点,唯有从以上五个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匹配。这五个方面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组建成群是职业院校专业群建构的起始,将何种专业进行组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唯有专业组群科学合理才能够保证后续专业群建构的顺利推进;组织架构则是避免专业群内部“群而不集”的关键,唯有通过院系调整和内部权责利的调整重构,才能打破群内专业之间的组织壁垒,实现专业资源的高效整合;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构的核心内容,是落实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建构层次明晰、功能多样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是专业群优势发挥的关键;专业群教师团队的组建则是保证人才培养理念落地的关键保障,组建数量充足、能力互补、结构合理的专业群教学团队是保证课程体系落地的实施载体,是专业群建构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创新主体;教学资源建设则是专业群建构的最后一个关键要素,是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功效发挥、教师团队教学改革创新的物质基础,对专业群建构成效的发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需要进行全盘考虑、统筹推进。
(四)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成效以四个匹配为指向
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为基本立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四个匹配,即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匹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匹配,学生评价与职业评价相匹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通过“组建成群”“组织架构”“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五大关键行动步骤,最终要达成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匹配,具体而言包括以上四个方面的匹配。“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主要从专业群的设置以及组建的角度评判专业群建构成效。职业院校专业群的设置以及组建不是凭空而定的,也不是基于学校已有的办学基础,而应该完全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而定,区域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应设置何种专业,区域产业集群内部职业岗位群的分工协作模式决定了专业群又应该如何进行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匹配”主要从专业群课程内容开发的角度进行评判。职业院校专业群的课程教学内容应来自于对职业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以胜任岗位工作任務的能力标准为依据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从而避免教学内容与真实的生产、服务内容的脱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匹配”主要从专业群课程实施的角度进行评判。职业院校专业群课程实施的环境以及教学资源都应该与企业真实的生产/服务环境相匹配,不论是实习实训资源还是信息化教学资源都应该依据真实的生产/服务过程进行开发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来传授相关知识。“学生评价与职业评价相匹配”主要从评价的角度进行评判。职业院校专业群教学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基于真实的职业情境通过科学的能力测评手段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不能够脱离真实的职业情境进行局部的评价。
三、基于“三链”耦合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三维逻辑
从人才链匹配产业链的理论视角出发,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应遵循三个最为基本的逻辑,分别是产业需求逻辑、知识关联逻辑和有效治理逻辑(如图3所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都必须从以上三个基本逻辑出发,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专业群的集群效应,才能够根据真正依据专业群自身的内在规律开展专业群的建构。产业需求逻辑要求职业院校专业群在建构过程中能够从产业需求出发,不能完全依据院校自身已有的办学基础和院系以及专业群负责人自身的主观意愿。不论是专业组群还是课程体系的建构、抑或是教学资源的建设,产业需求都是职业院校专业群建构的首要考虑因素,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关联逻辑要求在职业院校专业群建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出发,从专业群内部的知识关联性出发,深入考察专业群之间在学科基础以及技术基础上的关联性,根据知识关联性的高低进行组群,并根据专业群知识关联的不同组建课程体系并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这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属性所决定的。有效治理要求在职业院校专业群建构过程中能够有效发挥不同利益主体的主动性并实现专业群资源的深度整合。职业院校专业群建构过程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要想发挥专业群的集群效应并培养出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院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等多元主体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且不同专业之间如何打破组织壁垒实现资源互通同样需要通过有效治理来实现。基于以上阐述,从专业群的组建、组织管理体系的架构、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师团队的组建直到教学资源体系的开发,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五大关键行动要素都必须从三个基本逻辑出发进行通盘考虑。
从专业群建构的三个基本逻辑出发,职业教育专业群可以建构成不同的专业群模式。在不同模式下,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实施路径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这是由不同模式的专业群在三个基本维度表征上的差异所决定的。根据不同专业群在三个基本维度上表征的差异,可以将专业群建构模式分为以下四种:“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弱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如表1所示,正是因为在三维逻辑上表征的差异,可以将专业群建构成四种不同的模式类型,而在不同的模式类型之下,专业群的形态会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专业群建构的实施路径。“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所面向的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类别较多,群内专业具有共通的学科、技术基础,而且在专业群管理上采取以群建院(系)等实体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服务于特定的产业、行业,群内专业之间在学科、技术领域的跨度较大,在专业群管理上采取了实体化的管理运行模式,该类专业群服务的产业集群往往规模较大、聚集性较好;“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弱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服务于特定的产业、行业,群内专业之间在学科、技术领域上跨度较大,在专业群管理上采取了较为松散的运行模式;“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服务于特定的产业、行业,群内专业缺乏共同的学科、技术基础,而且在专业群管理上采取了实体化的管理运行模式。
四、基于“三链”耦合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实施路径
以“三链”耦合为基本的理論分析视角,基于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内涵及结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实施路径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同时展开。从宏观层面来看,各级政府是专业群治理的主体,治理的核心任务是要从宏观上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能够满足我国以及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治理手段主要通过专业设置与调整、示范性专业群评价、专业目录的制定等;从中观层面来看,职业院校是专业群治理的主体,治理的核心任务是要实现学校内部专业群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能够满足区域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治理的手段主要是对院校内部专业群进行优化调整,为各个院系专业群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方针指引;从微观层面来看,院系是专业群治理的主体,治理的核心任务是确保专业群“集群效应”的发挥,通过课程体系架构、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组建等手段打通群内专业之间的隔阂,各专业之间协同培养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并能胜任多种职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宏观实施路径:构建基于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群优化调整机制
专业群建构不仅是职业院校内涵提升的关键抓手,同时也是政府对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政策工具。尽管国家“双高计划”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打造一批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各个省份也在逐步启动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但在当前,由于对专业群本质内涵的认知不清、建设路径不明,各级政府在遴选高水平专业群时在评价指标体系的遴选上过于注重专业群已获得的标志性成果数量的多寡,缺乏对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耦合匹配度的有效测评。在目前评价“指挥棒”的指引下,各职院校往往出于功利性的目标,在申报高水平专业群时将一些缺乏产业关联度的专业组建成群,这不仅无法发挥专业群自身的集群效应,同样也会造成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脱节。因此,在宏观层面,专业群建构的核心关键在于加强政府与行业、企业等主体的多元协同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专业群优化调整上的宏观调控作用,构建基于产业需求驱动的专业群优化调整机制。
首先,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加大对技能人才需求趋势的预测与研究。开展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预测研究并分行业、分区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是实现对专业群布局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当下,职业教育专业群的组建、优化和调整主要基于院校自身的办学基础和主观组群意愿,往往缺乏对区域产业集群的深入分析,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专业组群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之所以造成上述局面主要是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并不具备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的专业能力,尤其专业群所服务的产业集群规模更大、行业类型更多,教师不可能同时了解多个行业的发展的趋势。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应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平台,精准把脉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广泛汇集产业界、职业教育界、人力资源界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专家,持续、深入跟踪各行业、职业人才的需求,及时准确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引导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以及人才培养定位,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精准的对接”[5]。
其次,凸显专业群服务产业能力的评价,构建科学的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绩效管理是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去引导职教教育专业建构的方向与发展路径。专业群评价同以单个专业为主的专业评价不同,专业群评价应凸显内外“两个融合”。从外部融合来看,重点关注专业群的设置与组建是否能够充分契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是否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逻辑关联,即专业群组建的产业逻辑是否清晰明确;从内部融合来看,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在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运行的协同性、教学评价的整体性都是专业群评价的核心内容,不能仅从外部成果和数量指标来衡量专业群建构成效。
最后,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决策的专业群优化调整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基于大数据的专业布局调整的动态监测与预警平台,该平台应紧密对接产业人才数据平台,从产业需求与发展基础两个基本维度构建监测与预警模型,以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建构为基础对专业群的资源配置、运行实施、成果绩效进行全方位评价,对于一些办学基础较差、产业需求较小的专业及时进行清退,并为院校专业群布局提供科学的指引。
(二)中观实施路径: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特征构建适宜专业群
政府在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过程中侧重于宏观引导,院校在专业群建构的过程中则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相较于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对院校的治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专业群建设推进受阻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院校层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专业组建成群这一专业群建构最为核心的工作来看,“很多职业院校在开展专业群建设时按照科层化管理的逻辑将专业群建设任务层层分解与下放。然而,专业群的组建与优化必然涉及到院系的调整与重构,由于牵涉到重大的利益调整,基层教学组织是没有足够的权限与动机进行‘自我革命,所以在这一工作模式下的专业群建设只能在既有的专业群布局架构下进行微小的调整,很难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难以做到真正根据区域产业链与专业群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行组群”[4]。因此,院校层面应落实专业组群的职责,通过完善专业群管理制度体系,理顺专业群管理运行机制,释放院系在专业群改革创新中的活力。
首先,加强宏观统筹协调,夯实院校层面专业群治理的组织基础。尽管专业群建设日益受到重视,需求也日趋迫切,资源投入也十分可观,但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还尚未发展至组织化、制度化层面。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决定了必须在学校层面落实专业群管理的职责,可以组建由行业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以教师群体为代表的学术力量以及以党政行政系统为代表的行政力量构成的专业群设置与调整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研制学校层面专业群优化调整方案,制定专业群管理制度,研制专业群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等涉及到专业群建设的一些列宏观事项,也可以将上述职责纳入到已经监理的校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等组织机构。
其次,明晰专业组群路径,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特征科学组建成群。由于专业群组建牵涉到既有利益格局的重新优化调整,专业群组建必须在学校层面开展,而为了能够有效应对区域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呈现的特征组建相适应的专业群。专业群组建应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分别为产业调研与定位、职业岗位定位以及最终的组建成群。产业调研与定位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清晰定位专业群所欲服务面向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片段;职业岗位定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群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组建成群则要对职业岗位群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根据知识领域的相关性对相关职业岗位群进行打包,明确学生职业生涯路径。
最后,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为专业群改革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专业群改革创新的最終落脚点尽管在院系层面,但学校层面应为基层改革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教师在专业群改革上的创新活力。应通过以群建院(系)落实专业群管理创新的具体职责,将人财物等权力进一步向院系进行下放,让专业群真正成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办学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组织单元,以一种更为灵活敏捷的组织形态来应对外部产业发展更加快速和多元化需求所带来的挑战。学校层面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则主要肩负服务平台的工作,优化完善专业群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专业群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对专业群建设质量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办学资源的分配来引导院系层面专业群建构的具体路向。
(三)微观实施路径:依据专业群的属性特征展开体系化建设
专业群建构的最终落脚点在院系层面,在专业群建构的五大核心关键要素中,除了“建构成群”的主要治理责任主体在学校层面外,“组织架构”“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这四大关键要素的治理责任主体都在院系层面。目前,专业群建构之所以始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集群功效,其一是因为院系层面围绕专业群的改革仍然局限于某一局部要素,尚未在一些关键改革要素上形成系统化的改革举措;其二是因为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群的属性特征展开分类建设,未能认识到不同类型专业群建构路径的差异性。因此,在院系层面开展专业群的建构,一方面要展开体系化建设,在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改革,另一方面则要考虑不同类型专业群建构路径的独特性。
根据专业群知识关联模式的不同可以将专业群分成不同的类型,而每种类型专业群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特征。由于不同专业群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在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群自身独有的属性特征规划专业群建设的方向与具体路径。如表2所示,专业群建构包含了组织架构、师资队伍打造、课程体系建构等若干关键要素,在明确专业群的类型特征后便应根据其属性特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专业群建构策略。从专业群组织架构来看,前三种专业群模式可采取以群建院(系)的管理模式,而最后一种专业群模式则较为适宜采取跨院系的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模式,因为该类专业群尽管聚焦于特定行业,但由于职业岗位之间跨度过大,不同专业之间知识关联度不高,因此较为适宜采取松散的合作模式。从专业群师资团队的构建而言,“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下专业群师资队伍的构成应以具有共通的学科技术背景的教师为主要构成,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也不必聚焦于特定行业;“强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和“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弱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则需要从所服务行业引进企业教师或聘请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应具备共同的行业背景;而“强产业聚焦—弱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的专业群师资队伍构成较为多元,合作也较为松散。就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而言,不同专业群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平台课程的构建上。群内专业由于面向不同的岗位群,在专业能力上已经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别,而为了能够聚集教学资源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还应该开设专业群平台课程,这些平台课程不是学科基础课程而是核心能力课程。“弱产业聚焦—强知识关联—强治理程度”专业群模式平台课程应重点建设适应不同群内不同行业都需要的核心素养能力,而聚焦于特定行业的其他专业群则可以开设本行业所有岗位都需要的具有自身行业所应具备的行业核心能力。
參考文献:
[1]周路明.关注高科技“产业链”[J].深圳特区科技,2001(6):10-11.
[2]何景师.职业教育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双层次螺旋协同创新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9(18):67-71.
[3]詹晖,吕康银.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5):85-90.
[4]王亚南,成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构:内涵意蕴、逻辑及技术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6):118-124.
[5]陈子季.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 兴[EB/OL].(2019-01-09)[2021-02-20]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55231224692243613&wfr =spider &for=pc.
[责任编辑 曹 稳]
Three-dimension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Group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Demand, Knowledge
Association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 Based on Coupling Matching of Educ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WANG Ya'nan, CHENG Jun
Abstract: The coupling and matching of educ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is the basi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ree chain" coupling mat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group refers to the multi stakeholders including vocational schools, enterprises, government and third party, aiming at the talent chain match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group, the re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system and other actions in the game interaction, finally effectively achieving the coupling matching of specialty group layou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fessional post group and curriculum structure,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student evaluation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valuation. Three basic logics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group, namely, the logic of industrial demand, the logic of knowledge association and the logic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From the three basic logics, the specialty group can be constructed into four main types. Based on the "three chains" coupling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group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planned from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s: at the macro level,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specialty group should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demand of industrial talents; at the meso level, the suitable specialty group should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s; at the micro level, the develop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ty group Open up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group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demand; knowledge associ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educ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industrial 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