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供给结构与质量改革路径研究

2019-09-25 05:19郭广军李树生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高职扩招改革路径

郭广军 李树生

摘 要 高职扩招是我国政府扩大就业和提高保障与改善民生水平,深化在职与职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系统协调推进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供给结构与质量改革路径是:建立健全政府牵头,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高职扩招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高职招生制度,探索“申请审核注册入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元协同培养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立德树人、学生中心、服务发展的高职教育思想体系。

关键词 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供给结构与质量;改革路径;高职扩招

中图分类号 G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5-0011-06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一、深刻领会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重大意义

(一)高职扩招是我国政府扩大就业和提高保障与改善民生水平的重大举措

1.高职扩招退役军人是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时代命题

据退役军人事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家现有退役军人5700多万人,并且以每年几十万人的速度递增。加大退役军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步伐,增强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是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重要环节。2018年7月,退役军人事务部等军地1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各地将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退役军人纳入高等职业院校单独考试招生范围,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等精细化、个性化的培养培训。新时代退役军人大多面临年龄稍大、专业不匹配、缺少地方工作经验的就业创业挑战与困难,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主动招收培养退役军人,探索退役军人的高职教育模式,着力提升退役军人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扩大和保障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退役军人人力资源的社会化配置,有效释放出退役军人的社会人才红利。

2.高职扩招下岗职工是促进新时代下岗职工再就业创业的时代命题

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一部分人下岗失业。下岗失业的主要类型包括:规章制度性下岗失业、组织结构性下岗失业、周期人员下岗失业、事故人员交接性下岗失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结构和质量等发生深刻变化,对劳动力质量水平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会形成结构性失业、体制性失业等下岗失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高职院校扩招下岗职工,对如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其职业技术技能,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有效创业、灵活就业、新形态就业等,为扩大和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提供有力的人才培训支撑。

3.高职扩招农民工是促进新时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时代命题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约为2.9亿,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农民工主体,已经超过农民工总数的一半。2019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就业创业、乡村振兴和扶贫脱贫的重要举措。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有一个“市民化”的过程,其教育程度、职业生态和情感归属等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是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实用性、公平性、终身性、发展性的高等教育,通过高职教育系统培养可以有效补齐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辨识能力和职业技术技能等短板,有利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布局、精准设置等策略,加快对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发展。

(二)高职扩招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与积极推动“教育2030行动框架”发展愿景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今年“高职扩招100万人”的计划既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業”等要求的具体贯彻落实,也是我国政府对《仁川宣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所提出的“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发展愿景的积极推动[1],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目标”与“千年发展目标”一脉相承。

从全球范围看,工业革命4.0、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促进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巨大进步。中国经济社会也正面临“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大变革。新时代高职教育应当主动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为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确保高职教育真正能改变每一个人的命运,是高职院校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三)高职扩招是倒逼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

今年高职院校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扩招培养,根本上是适应和缓解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形成的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通过高职院校精准有效招收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入学,培养提升“三类人员”①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一方面可以缓解企业招工的结构性短缺困难,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适龄劳动者高质量就业难的矛盾。面向“三类人员”的高职教育是倒逼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与质量改革、开阔办学思路、提升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更加有效发挥高职教育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拓展高职教育在服务、保障和扩大社会就业创业,提高社会整体就业创业水平的积极效能。

(四)高职扩招是倒逼高职院校深化在职和职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学龄段的高中阶段的毕业生和应届初中毕业生,分别实施三年制高职教育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这些都属于比较成熟的职前高职教育,但同时也存在办学思路不开阔、办学体制机制比较僵化等问题。扩招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在职高职教育或职后的高职教育,这“三类人员”一般都不是高职教育学龄段学生。因此,如何招收培养好这“三类人员”是高职院校办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面向“三类人员”的高职教育是倒逼高职院校深化面向在职和职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

二、建立健全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是服务终身教育的应有要义

终身教育最早于1965年12月由“现代终身教育之父”[2]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ul Langran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进而形成了终身教育理论。朗格朗认为,“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体化的教育组织”,在其《终身教育引论》(1970)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教育大辞典》认为,终身教育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并为其生命全程提供的教育。李文章研究认为,终身教育是把人的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边学习边工作、边生活边学习[3]。《仁川宣言》和《教育 2030 行动框架》的主题内容也反映了现代终身教育的理论原则。《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将学有所教与终身受益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在职高职教育是指在职人员以企业公司单位员工的身份或脱产、或利用业余时间去高职院校参加高职教育学习,以更新知识、提升个人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后高职教育是指已就业人员或需要转岗再就业人员,为增进或更新知识及职业技术技能以提高职业能力而接受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训练。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实施的高职教育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在职高职教育或职后高职教育。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也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当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服务,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助推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是挖掘人才红利的应有要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调查分析,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趋于消失,人才红利已成为我国应追求并长期保持的一种发展态势。人口红利是指“凭借庞大的人口数量、较高的中青年人口比重、较低的劳动力价格等形成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4]周曾海研究认为,“人才红利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通过高劳动参与率,创造出普通劳动者无法实现的高价值,并取得发展竞争优势的局面。”[5]

人才红利也指在同等数量劳动力条件下通过人才规模质量增长及其充分利用所获得的超过简单劳动力投入产出的经济收益。通过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开展在职与职后的高职教育,可以有效的将这“三类人员”劳动力转变为一定规模数量与质量的人才队伍,扩大保障“三类人员”有效就业创业,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实现“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促进二次人口红利开发,挖掘释放人才红利。

(三)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是落实产教融合的应有要义

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提升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度。产教融合是为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实施的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实施的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促进受教者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理也解决了“三类人员”结构性失业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产教协同开展“三类人员”的高职教育,一方面对于在职人员可以提升其专业技术技能,以适应新技术的快速变革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就業创业和再就业人员,可以帮助他们在职业技术方面缩小与企业需求的鸿沟,增强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机会。

(四)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是改革供给结构与质量的应有要义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必须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要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创新教育供给方式,整体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新时代要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如何优化存量供给结构,提升增量供给质量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如何推进新时代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实施的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是优化高职教育人才供给结构、提高高职教育供给质量、创新高职教育供给方式、整体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系统协调推进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供给结构与质量改革的路径

为系统高效、协调有序、全面落实“今年高职扩招100万人”的招生培养工作任务,联系当前社会现实和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面向“三类人员”的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思路框架见表1。

(一)建立健全政府牵头,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高职扩招联席会议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高职单招考试协商协调联席会议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牵头,教育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行政部门,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单招考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协商协调机制,精准落实好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的招生办法,落实好招生计划。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设备等建设,以保证扩招的需要。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帮助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和培养师资人才;另一方面要防止高职院校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扩招,导致出现不能有效保证培養质量的情况。

三是加强扩招政策宣传。当前正处于高职院校单招季,政府和学校应当加大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的定向招生宣传,使他们知晓这项政策,积极报名参考。

(二)建立健全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高职招生制度,探索“申请审核注册入学”招生改革试点

一是完善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在政策支持、计划安排、就业指导、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各高职院校应当主动对接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招生对象等,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二是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各高职院校要根据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普遍年龄偏大、有一定社会工作经历等身份特征,制定面向他们的招生培养模式。可以采用“申请审核注册入学”制度。第一,自主申请。凡是有意愿接受高职教育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都可自主在工作地提出申请。第二,审核录取。学校根据申请者的政治审核、身体健康、职业意愿、就业状况、转岗需求等情况进行审核录取,不需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只要报名申请审核通过,即可注册入学。注册入学也可以一年办2次,春季和秋季各1次。第三,就业优先。对有用人单位预订和已签订用工合同者可以优先录取。

(三)建立健全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因材施教是实施“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是服务就业创业,工学结合培养。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目的在于提升社会人员职业技术技能,为这“三类人员”赋能提质,促进就业创业,缓解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但是,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一般情况下并不是高职教育学龄段(17~22岁左右)的学生,他们往往已经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他们在社会家庭中通常有比较多的角色与责任,或为人父母,或为家庭的骨干劳动力和经济收入支柱。因此,他们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同时,为了照顾家庭生活也必须要就业有收入,只有妥善处理好在校学习与其角色责任的关系,将学习与就业二者科学统筹兼顾,才能比较顺利、平稳、可持续地完成好高职教育的学业任务。针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这些特点,探索实施工学结合的“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二是实施校企双主体,因材施教培养。对这“三类人员”的培养必须坚持理实结合、技能导向,着力在专业实践技能提升上下功夫,可以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递进迭代训练。应当采用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方式进行精准的“校企双导师制”培养,即企业师傅指导+学校教师指导结合,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白天在企业工作实践,晚上和周末到学校上课学习。如果学员集中,可安排高职院校教师到工厂去教学,把学堂搬到工厂 ;也可把工厂搬到学校,“引企入校”联合办学。

2.课证融通、精准施教是实施“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关键措施

一是坚持学生中心,制定好一体化学徒制培养方案。根据精准施教、因校制宜、因企制宜的原则,实施现代学徒制或新型学徒制培养,制定好学徒制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毕业条件,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改革学生管理、考核和评价方式等,推进“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学徒制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标准重建、体系重构、流程重塑。

二是坚持成果导向,实施好“1+X”证书制度。有效探索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探索课证融通,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突出综合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训练、考核与评价,将传统的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对接置换。

三是坚持弹性学制,实施学分制管理。要有效探索高职教育真正的学分制管理,给接受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者更多选择机会,深化改革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教、学、做”合一的综合技术技能水平质量成果的考核,将体现综合职业技术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对等折算成为毕业学分,只要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就应当准予毕业。这是吸引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社会各界青年报考高职院校的重要因素。

(四)建立健全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元协同培养体系

一是多元协同培养体系应当深化产教融合。要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有效适配,促进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用工需要有效衔接,着力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结构性短缺和质量不高等问题。要建立健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改革。

二是多元协同培养体系应当深化校企合作。要促进学校、行业企业双主体协同培养,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着力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鸿沟等问题。要建立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人才精准订单培养、质量共同评价治理、师傅教师互聘互用等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三是多元协同培养体系应当深化工学结合。要促进专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形成实践应用能力递进式提升和专业知识素质迭代式增长,着力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加快推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强化学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五)建立健全面向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立德树人、学生中心、服务发展的高职教育思想体系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新时代的重大命题。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要把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专业教育的立德树人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探索适合“三类人员”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职教育的各环节全过程。

二是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是深化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高职教育教学革命”是高水平高职教育的重要抓手。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高职教育不能以降低培养质量,牺牲学生权益为代价。要积极探索适合“三类人员”的学习过程管理、过程考核评价、学生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健全分流退出机制和学生权益保护制度。

三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高职教育应当更加突出就业导向、夯实产教融合,为扩大保障就业创业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打造学校、企业和师生共同体,推动“三类人员”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要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事会、董事会等办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完善治理体系,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合作基础,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学生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坚持多元多样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保证培养质量,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1978年至2002年历时24年的精英教育阶段,从2003年至2018年历时16年的大众化階段,2019年即将迈进普及化阶段。其中,1978年、1988年、1998年、2002年、2008年、201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1.55%、3.7%、9.76%、15%、23.3%、48.1%,预测估计2019年将达到50%。要基于公平原则和更加包容的心态,构建多元化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体系,促进终身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在推动“三类人员”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构建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在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自我评估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加大改革建设力度。

参 考 文 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 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2030行动框架》之前言、愿景、理念与原则[J].世界教育信息,2016(1):7-11.

[2]李国强. 保罗·朗格朗与终身教育理论——兼论西方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7(6):146-150.

[3]李文章. 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课程设置[D].汕头:汕头大学,2008.

[4]夏新颜.“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嬗变的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2(6):191-194.

[5]周曾海. 江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才红利效应发挥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6]郭广军,赵雄辉,钟建宁,等. 新时代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3):77-85.

猜你喜欢
高职扩招改革路径
刍议扩招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高职扩招100万下高职数学教学的研究
从政策杠杆到关系嵌入:对高职扩招的初步分析
推进高职扩招的几个关键着力点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问题分析及实践路径
高职“扩招”“提质”一样都不能少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浅谈城市照明管理的现状及改革路径与发展趋势